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從煙臺有名的四眼橋街再往西南一公里,有一處名曰老虎巖的所在,巖下一泓山泉,清冽甘甜,當地人多來取水,人稱老虎眼,1920年,山東榮成人王益齋和李介臣合資10萬銀元買下了周圍的10畝土地,建起膠東醴泉啤酒公司,也就是後人熟知的煙臺啤酒,這也是北京雙合盛之後中國的第二家民營啤酒公司。

啤酒對那時的中國人來說是純粹的舶來品,英語叫Bear,日本稱為麥酒,因為日語發音是“啤魯”,中國人造詞的時候取了一個啤字,再加一個酒字。

1903年中國第一家啤酒廠德國人控制的青啤成立,英國人參股,叫做青島英德啤酒公司。一戰之後日本強行沒收了這個工廠,只給英資作價補償,德資攆走了事,而且廢棄了原有的LOGO改用太陽商標。

啤酒最初的消費完全依賴外國人,後來口味慢慢被中國人接受,市場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他內地市場狹小,煙臺啤酒想要一炮而紅,就必須拿下最近的上海。

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開拓一個市場有多難,創業者最有體會,對煙臺啤酒來說對手太強了。

當時,壟斷上海市場的是三家外資品牌:

猶太人的沙遜洋行創辦的友啤,後來被挪威商人收購,改名上海啤酒;

英國怡和洋行的怡和啤酒;

法國人辦的國民啤酒廠。

三家公司一年的廣告預算就有40多萬元,平價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4000萬元,而且渠道營銷玩得特別漂亮,不僅給上海所有大飯店、餐廳、酒吧免費提供餐具,還幫忙印刷各種宣傳品,售賣啤酒更有佣金可拿,其他啤酒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煙臺啤酒的註冊資金只有20萬元,論實力遠不及洋品牌,放在今天只有兩條路,要麼猛打愛國牌,要麼燒錢補貼、低價走量。

王益齋選擇先做品牌。

但煙臺啤酒設備不良,生產和窖藏條件不過關,加上聘請的外國技師搗蛋,經常發生質量事故,土法上馬的產能卻迅速擴張到46噸,因此急需打開知名度,拿下上海市場,幸而王益齋早想好了一套組合營銷。

第一招是罵人,而且不罵歪果仁,罵上海人。

某天,上海《申報》突然出現一則題頭廣告:“上海水臭,請飲煙臺啤酒”,這在今天絕對是地域攻擊,而且赤裸裸挑釁上海人的優越感,足夠報紙停刊,微博封號了,就算大家心胸寬廣,但你辱罵目標客群算怎麼回事,以後怎麼混?結果可想而知,十里洋場大罵煙臺啤酒儼然成了最時髦的事。

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但王益齋這麼玩是深思熟慮的。

首先當時上海經歷了一場水災,地下水受到汙染,導致飲用水味道不佳,這是事實,王益齋特意突出煙臺啤酒“泉水精製”的優勢,真要鬧出官司,他都有理。

退一萬步,即使事態失控,王益齋也想好了怎麼平息上海人的憤怒。

這就是第二招:挑事!給上海人的憤怒一個出口。

煙臺啤酒事先在上海靜安寺路的新世界遊樂場包下了一家很大的店面,裝飾一新,正當大家到處尋找那個挑釁的山東品牌時,煙臺啤酒突然在各大報上登出廣告:凡購買新世界門票者,即可獲贈毛巾一條,最重要的是可以隨意暢飲煙臺啤酒,酒量最大者可得大銀鼎一隻,亞軍和季軍可得小銀鼎一隻。

當天的新世界人滿為患,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想嚐嚐全民公敵煙臺啤酒的味道,更想喝死這家小看上海人的企業,現場熱鬧到英租界的巡捕房都不得不派人維持秩序。

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一天之中,憤怒的上海人總共喝掉了500箱啤酒(每箱48瓶),冠軍的記錄是15瓶,亞軍和季軍都是12瓶。不得不說,當年人的酒量真的很差勁。如今深夜擼串一個人幹掉20瓶簡直稀鬆平常,這件事成了當時上海灘的特大新聞,參與者就算沒喝到斷片,也拿走了一條毛巾出氣,當然每個人都記住了老虎眼山泉造就的獨特清香,煙臺啤酒一夜成名。

這個事件營銷成本高嗎?

煙臺啤酒零售價每瓶0.32元,500箱加上獎品銀鼎總共不超過10000元,賣了不少門票的新世界也特別高興,因為它需要這種網紅品牌幫助自己與法租界洋涇浜的大世界遊樂場競爭,但對王益齋來說,這只是第一波攻勢。

第三招接踵而至,就是全民遊戲。

某天,報紙上又出現一則廣告,煙臺啤酒在上海半淞公園隱藏了一箱啤酒,誰能找到就奉送20箱啤酒,結果這個公園當天湧入了數萬人,在沒有手機APP,沒有AR技術的時代,成功示範瞭如何製造轟動效應。

最後,知名度打開了,如何突破零售渠道呢?

當時三大洋品牌害怕煙臺啤酒的擴張,集體把零售佣金提高了5%,如果商家拒售煙臺啤酒,一年下來還有100元的獎勵可拿。王益齋針鋒相對,把每箱8元成本的煙臺啤酒以12元批發給零售渠道,再從每箱4元利潤中拿出1元返還經辦人,這樣終端經銷商的利潤可觀,而且煙臺啤酒的瓶蓋還能開獎,蓋內分別印著中國啤酒四字,“中”字得獎1元,“國”字2.5元,“啤”字5元,“酒”字10元。

這一連串的營銷攻勢最終讓煙臺啤酒成功打開了上海市場。

在那個時代,這是中國品牌第一次在快消品領域擊敗處於壟斷地位的洋品牌,用的居然是正宗的互聯網營銷方法論,英商怡和啤酒第一個被打垮。

怡和的主要利潤來自一款名為“倫敦金酒”的產品,酒標是倫敦塔橋,包裝精美,其實就是廉價的杜松子酒和香料勾兌而成,成本不超過六毛錢,售價高達15元,這種高溢價產品被消滅後,怡和甚至都發不出工資了。

賺到錢的煙臺啤酒開始做質量鞏固品牌。

具體辦法就是請來中國頭號釀酒大師朱梅,擺脫對外國工程師的依賴,朱梅是四川人,早年留學法國和比利時,論起釀酒的本領,就是洋人也不得不服氣。

朱梅曾經在歐洲遍訪名師,研究釀酒技藝,當過張裕的副總經理、青島啤酒廠長,他在張裕的時候,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窘得廠裡的意大利技師只好捲鋪蓋走人。

60年前的爆款營銷,小罐茶和江小白學著點

1952年財政部組織新中國第一次評酒會,準備打造幾個知名的酒類品牌,當時收到的樣品共103種,白酒19種,葡萄酒16種,白蘭地9種,配製酒28種,藥酒24種,雜酒7種,都是由朱梅主持的一個三人委員會負責品評,茅臺、西鳳等八大名酒也是從那時開始才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

出任煙臺啤酒廠務主任兼釀酒師的朱梅,花了10年時間改進原料和工藝,原料一律精選出自東北綏芬河的大麥,釀酒的酒花堅持從德國、捷克、荷蘭進口,經海參崴轉運上海、天津、青島等港口,後來乾脆從德國購進酒花根苗試種,面積多達7畝,每畝收穫酒花75公斤,但留用的外籍酒師信口胡謅,硬說中國酒花質量不行,出了問題概不負責。

朱梅完全不理這一套,他搬到車間,與工人一起從選麥、浸泡、生芽、炙烤的每一道工序做起,嚴格控制麥芽溫度,改進生產工藝,最後用國產酒花釀造出了從質量到口感都不遜色於進口啤酒的產品,而且還糾正了外國工程師糖化工序不合理,酒液渾濁的問題。

最後煙臺啤酒公司報請國民政府仲裁部門和廠方聯合檢驗,一致認同情況屬實,公司解除了與外國工程師的聘用合同,那一天,每個煙臺人見到酒廠員工都豎起大姆指。

到了這一步,煙臺啤酒在營銷和質量上都對得起中國品牌這個稱呼了。

我們今天的某些爆款,最便宜也要5000元一斤的“總裁”茶葉,動不動輒拉著杜蕾斯刷微博的小清新白酒,真的好意思說自己是網紅嗎?好意思說自己是民族品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