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中國,浙江,海寧。

1924年3月10日,海寧縣袁花鎮,一個五進的大宅子裡,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取名:查良鏞。

多年後,他拆開名字中的“鏞”字作為筆名:金庸。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查良鏞從小就愛讀書,尤其愛讀武俠小說,從《七俠五義》讀到《小五義》,從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讀到白羽的《十二金錢鏢》…

這孩子,有些多愁善感。據說,在讀《三國演義》時,看到諸葛亮五丈原歸天,他就再也讀不下去了,流了不少眼淚。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金庸中學時的學籍卡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

家鄉變成戰場,正在嘉興中學讀書的查良鏞,在校長帶領下,走上流亡之路。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37年8月,奔赴戰場的中國軍隊第四十九師官兵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校長和20多位老師,領著一幫12-15歲的學生,每個人只有一條棉被,幾件換洗衣物,日行50裡。

走不動了,就唱支歌;餓了,就吃幾個山芋充飢;累了,就把稻草往地上一鋪,倒頭就睡…

淞滬會戰中無家可歸的難民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經過兩個月長途跋涉,幾經周折,他們來到了麗水碧湖鎮。此時,13歲的查良鏞才得知,母親和弟弟在戰亂中病逝...

多年以後,金庸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的家庭本來相當富裕,但房子給日軍燒了,母親和我最親愛的小弟弟都死在戰爭中…我此後一生都不再害怕吃苦…經過這樣大的苦難,哪還有什麼更可怕的事?

1947年6月,年輕的查良鏞來到上海,加入了上海《大公報》。幾個月後,報社希望他去香港《大公報》工作…

為此,他給父親和女友各寫了一封信,徵求意見。父親的回信是:男兒志在四方,港館初創,正閱歷之機會。

女友在信中寫道:如果你去一個短時期,我答應的。假使時間很長,我不肯!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民國時期的大公報

報社領導則對他說:先去半年再說!

帶著“呆半年就回來”的期待,帶著對陌生香港的種種猜測,他登上了飛往香港的飛機。

查良鏞沒想到,此行將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到達香港機場時,報館派來接他的人沒有遇到。他身上一分錢港幣都沒有,只好找同機的朋友借了10塊錢港幣。

人生地不熟,空空兩手,惶惶不安…多年之後,回憶初到香港這一幕,他寫下了“南來白手少年行”的詩句。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50年香港全貌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此時的香港,面積只有上海的1/5,卻有100多萬人口,房子低矮,經濟落後,生活也不舒適…

從繁華的上海到破破爛爛的香港,查良鏞初時頗有些不習慣,但沒過多久,他就喜歡上了這座務實的城市…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47年初,香港中環附近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1954年,香港發生一場轟動一時的武術比賽。

太極派和白鶴派因門派之爭,兩位掌門人相約在澳門擺擂臺,籤生死狀,比武定輸贏。

這場比武,現在還能網上查到視頻資料。兩位掌門人打得極其難看,跟潑婦廝打,地痞鬥毆,沒什麼區別。

但是,在當時的香港,這場比武相當火爆,創造了很多十萬加,也導致報紙發行量激增…

1954年吳氏太極吳公儀迎戰白鶴派陳剋夫

有好事者靈機一動,在報紙上刊登武俠小說連載,招攬讀者,增加發行量。

在報社領導的半逼半求之下,查良鏞寫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他把“鏞”字拆成了兩半,作為筆名:

金庸。

從此,江湖上知道“查良鏞”的人寥寥無幾,但“金庸”的名號,卻無人不知。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書劍恩仇錄》,首刊於《大公報》

此時,查良鏞已經來港8年,雖然他很喜歡香港的生活,但故鄉、舊友、戰爭、喪母之痛…種種記憶,縈繞心頭…

他決定寫一個發生在江南的故事,有家鄉的“海寧潮”,國仇家恨,政治陰謀,英雄美人…甚至,書中儒雅的陳家洛,都頗有些表哥徐志摩的影子…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書劍恩仇錄》插圖

此後,他接連寫出《碧血劍》和《射鵰英雄傳》,成為香港人人皆知的武俠小說家…

從這兩部小說中,我們能看到當時查良鏞的內心世界:厭惡戰爭,熱愛生命。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在《射鵰英雄傳》中,他寫了這樣一個片段:

郭靖對成吉思汗說:人死之後,葬在地下,佔得多少土地?

成吉思汗一怔,馬鞭打個圈,道:那也不過這般大小。

郭靖道:那你殺這麼多人,流這麼多血,佔這麼多國土,到頭來又有何用?

成吉思汗默然不語...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射鵰英雄傳》插圖 | 郭靖與成吉思汗

1959年,36歲的查良鏞在香港創業,他辦了一份報紙,取“光明正大”之意,定名為:《明報》

為了拉動《明報》銷量,他在自己的報紙上連載了《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

在此期間,他經歷香港幾大報社之間的筆戰,涉入政治紛爭,上過“暗殺名單”,遭受死亡威脅,甚至收到了郵包炸彈,警方就在他家門口引爆了那枚炸彈…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明報》連載的《神鵰俠侶》

也正是在這艱難的幾十年間,查良鏞看盡了世態炎涼,也嚐盡了人間甘苦,他把《明報》辦成了香港第一大報,寫下了十五本武俠小說…

用倪匡的話說就是: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知道他的名字。

幾代中國人,都會背這樣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88年除夕,黃霑在金庸見證下向林燕妮求婚

左起倪震、林燕妮、金庸、黃霑、李嘉欣

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始於書劍飄零,終於逐鹿問鼎;始於乾隆的少不更事,終於康熙的老謀深算;始於紅花會,終於天地會;始於天山,終於鹿鼎山;始於殘缺的英雄,終於完美的流氓;始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憂鬱,終於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強自寬解;始於書劍,終於鹿鼎;始以江山,終以天下…(引用自傅國湧先生著《金庸傳》)

這十五部武俠小說,似乎也紀錄了金庸本人的心路歷程,從天真到成熟,從浪漫到真實,從陳家洛到韋小寶…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明河版《笑傲江湖》

有趣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禁書…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問答題:

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共同讀物是什麼?

答案是:金庸小說。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81年,金庸攜家人去北京訪問,受到鄧小平接見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早在1973年,鄧小平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愛不釋手。

1981年7月18日,金庸來到人民大會堂,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鄧小平對他說: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傅國湧先生在《金庸傳》中寫道: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年輕時讀外文專業,書房裡擺滿外文經典,但他很少受西方文化影響,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他的小說、政論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他身上有很深的大中國情結…

金庸自己也說過:我看的英文書很多,也喜歡法國、意大利…但中國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淌的血,永遠分不開的。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王家衛導演《東邪西毒》劇照

對於中國和中國人,金庸有很深刻的認知…

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中國人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深知人性的弱點,因而善於利用別人的貪婪、虛榮、驕傲、好色、憤怒等七情六慾。但另一方面,我們重視溫情、家庭、親情、友誼,人與人之間少走極端,不愛打官司,不喜歡做到無法轉圜的地步。“仁義禮孝”等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儘管大家未必能做到,但都知道是好事,認為理應如此。

這是我看過的,對中國人最真實,也是最深情的描述。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1960年,金庸與電影《神鵰俠侶》主角合影 | 謝賢、金庸、南紅和梁素琴

正因為此,他書中的人物,無論是儒雅風流的陳家洛,俠之大者的郭靖,豪氣干雲的蕭峰,瀟灑自如的令狐沖,狡黠油滑的韋小寶…

都是中國人的某個側面。

王家衛導演《東邪西毒》劇照

97版《天龍八部》劇照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周星馳版《鹿鼎記》劇照

無論你喜不喜歡金庸,你都必須承認,他是20世紀及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之一,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音樂、遊戲、漫畫,影響了至少幾億中國人。

2005年,金庸80多歲高齡,仍然遠赴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週聽兩次課,一次兩小時,從不缺課…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享年94歲。據香港的陶傑先生描述,老人家在與親友視頻對話時,聽著聽著,含笑而逝…

在我的朋友圈裡,至少有七八個人掉了眼淚,幾十個人在說青春消逝了,更多的人則寫下了第一次讀金庸小說的情景…

我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讀完全套金庸小說。

那個年代,沒有微信公眾號,世界名著我又看不進去,是一本本金庸小說帶我遊遍名山大川,使我明白何為是非曲直,更讓我知道何為“俠義”…

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或多或少受到了郭靖、令狐沖、段譽、喬峰、張無忌、韋小寶…的影響。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電影《東方不敗》劇照

我相信,對於60、70、80後三代中國人來說,都有與我相似的金庸情結,難免會難過傷感,既是為金庸,也是為自己逝去的青春歲月…

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即便是俠士,也有魂歸天國的一天。

但是,江湖上,將永遠流傳他的故事。

昨夜,全球華人都在為你送別 今早,聽聞你逝前含笑,甚好……


王家衛導演《東邪西毒》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