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遊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第一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明確要求學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

這其實是一個教育契機,自從部委發出《意見》後,各地中小學校正在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如何將研學旅行課程化?研學課程如何進行和實施?如何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自主學習?

從“研學旅行”這四個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學”還有“旅行”,是基於旅行的研學,旅行是形式,研學才是本質。作為一種依賴社會各個行業提供文化資源的旅行活動,教育科研機構和學校教師在研學旅行的學科遷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面也可以看出,對於教育主體來講如何有針對性的圍繞研學主題研發和定製適合的研學課程是整個研學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之舉。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中小學研學旅行

但是現在的研學市場上,很多原先的旅遊項目重新包裝一下就變成了現在火熱的研學旅行項目。旅行社、留學中介和培訓機構等一哄而上紛紛退出了自己的研學項目,將活動的行程單當作研學手冊;將每天的研學總結被要求成“寫一篇五百字感想”;將本該為研學核心的“問題”變成了一句“瞭解某景點背後的歷史故事”;本來應該學生為主體的研學項目變成了老師或者導遊誇誇其談。很多情況下的老師在景點的講解和在課堂裡教授給孩子的沒什麼兩樣,不能做到學生自主的提問並汲取知識,“只有學沒有研”和“只有遊沒有學”一樣都失去了研學的真正含義。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青少兒旅行項目

以學生為主體的研學旅行,至少要讓學生多說一說、想一想,要讓他們針對不同的主體主動去觀察然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觸及到研學的實質。一般優秀的研學項目還應該包含以下幾方面:

1、一個圍繞主題的好問題

作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歡在課堂上寫作業的,孩子是更願意去旅行,喜歡參加戶外活動的,所以需要提出一個好問題來調動孩子天生對大自然對新鮮事物好奇心,讓他們去提問更多的問題,並想方設法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問題的答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所以說提出一個圍繞研學主題的好問題是研學項目的關鍵。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一個圍繞主題的好問題

2、一份精心設計的研學手冊

研學旅行與旅遊的差別最核心的在於“研學”二字。一份詳盡的任務清單或者研學手冊應該是必備,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學旅行的主題、目的、行程介紹、行程地圖、學生分組表、安全事項、紀律要求、研學內容(包括核心問題)、物資清單、通訊錄等等,既幫助學生了解整個研學旅行的基本情況,也方便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和監督學習質量,還得明確紀律要求和需要做的準備。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一份精心設計的研學手冊

3、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

研學旅行必須搭建層次化、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例如每天都可以進行的“小組競賽”、“小組互評”和“小組總結”,或者到一定階段再進行的“作品展示”、“研究報告”、“任務答辯”等等。每個時間節點都需要自評、互評和點評,並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議加以優化。研學導師不能只關注研學的最終結果,更要關注從制訂方案到實施開展的過程。評價的主要宗旨可以隨著每次的研學主題不同側重點不一樣,主要關注學生的思辨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研學產品大都沒有規範化,系統化、課程化。作為學校或者教育機構主體,更應該將研學旅行系統化、規範化,將它作為一項課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一種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