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1914年12月,1800個木箱整齊成列上海港,靜待出海。

這1800個木箱裡裝的是展品,來自全國4000多個單位,總量達10餘萬種,重1500餘噸,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的物產精華。

12月6日,中國代表團帶著這1800箱展品,登上了開往美國舊金山的輪船。而他們要奔赴的,是太平洋彼岸一個冉冉升起的大國“經貿世界”的野心。

一、美國的環太平洋大夢

彼岸的舊金山,曾經於1906年發生里氏7.9級的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大火持續數天,3000人喪生,80%的舊金山市區付諸一炬。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這場地震至今仍是加州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災難。但對於當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放異彩的美國來說,災難並沒有阻撓它崛起的腳步。

1914年8月15日,美國主導的巴拿馬運河完成試航。為了這條運河,美國一步步從法國、巴拿馬政府手裡奪得控制權,苦心經營半世紀之久後終如願以償。

運河的開通,意義重大。

巴拿馬是整個拉美大陸的最狹窄處,太平洋和大西洋在這裡相距僅有60千米,運河一旦開通,來自亞洲的商品在美國中轉後,可以直接通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直達歐洲——屆時,美國將成為全球貿易的中轉站,美國自己的商品則可源源不斷向西、向東運往亞洲和歐洲。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隨運河的貫通一道浮出水面。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巴拿馬運河示意圖,白色部分為陸地,灰色為水域,左上方為大西洋,右下方為太平洋;來源:pixabay.com

而作為美國西海岸最大港口城市的舊金山,自然是這條貿易航線上的樞紐。

於是,美國決定1915年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博覽會,既為彰顯其在全球貿易上的野心,也為了向世人展示舊金山已從災難中恢復。

二、"亞東開化中國早,舊邦新造"

那時的美國,對中國好奇而親近。

1911年,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政體的國家。美國作為一個從英國手中誕生的第一個北美共和國,1913年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國的列強。

而現實利益上的考量,則讓美國在籌備巴拿馬萬國會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中國的參與。

巴拿馬萬國會全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其中“太平洋”三字,在那時美國人眼中,等同於中國和日本。

於是早在1911年,美國就派專人邀請中國參會。

出乎外國人意料的是,中國對此響應積極,一改前清政府過去對於展會敷衍勉強的態度。對新生的中華民國來說,參加巴博會是一次難得的對內凝聚共識、對外提升形象的機遇:

“我國於此次賽會之關係,以雲對內,則海外貿易,我國函應提倡,兵資凋殘,工商首宜獎勵,國風趨於政熱,非實業無以轉移,民志惑於黨爭,非經濟無以調和;以雲對外,則承認最先可藉以酬盛誼,東西兩大國可藉以篤邦交。”

——《工商部呈大總統籌備巴拿馬賽會事宜請批示抵遵文》,《政府公報》第384號,1913年6月1日

參會首先需要的就是錢。

民初財政十分拮据,政府需靠借債度日,財政部和農商部開了幾次會,最終把參會預算壓到70萬元,而新成立的巴拿馬賽會事務局拿到手的只有61萬,合24萬美金。

錢到位後,農商部決定在傳統行業和近代工業中選出若干代表,在北京、天津、漢口、上海和廣州五處商會各選一人,17人的中國遊美事業團即告成立。

同時,各省積極響應,紛紛籌備事務局,以選出能代表本地之精華的展品。這些展品可謂保羅萬象,既有代表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絲綢、茶葉、瓷器——日後揚得大名的汾酒即在其中,也有反映中國近代化建設成就的工業產品。

民國交通部巴博會展品名單(部分)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來源: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交通史總務編第4集交通史電政編》,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76-79頁

全國上下對巴博會熱情之強烈,足以讓向來冷靜的魯迅也參與進來。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被任命為教育部展品審查員,魯迅“總共挑出125件兒童藝術品”,其中包括上海孤兒學校的孩子們的手工作品,人文理念上可以說非常先進了。

就這樣,寄託著民國上下期望的那1800箱展品,飄洋過海來到了舊金山。

三、巨大成功與明顯不足

一邊是新興強國向世界誇示強大,一邊是新生古國向各國展現新貌——巴博會成為了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博覽會。

中國館仿北京太和殿的形制,在一眾建築中展現中華巍峨之氣: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來源:巴博會100週年紀念網站https://www.ppie100.org/on-this-day-march-9/

全國上下精心準備的展品,讓中國成為巴博會的大贏家:

中國展品獲得各種大獎74項,金牌、銀牌、銅牌、名譽獎章、獎狀等共1200餘枚,在整個31個參展國中獨佔鰲頭——一洗前清參加各種博覽會均一地雞毛的恥辱。

博覽會的經濟效果當年就顯示出來了:1915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絲綢14000萬美元,茶葉1800萬美元,桐油1120萬美元,較上年共增加6000萬美元。

1915年巴博會後,一戰的愈演愈烈也給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短暫繁榮帶來了有利的外部因素,中國進出口貿易量在20年內翻了一番。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1857-1929中國進出口物量指數,以1913年為基準值100

來源:《南開經濟指數資料彙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頁

但這種成功,側面印證了當時“中國仍是一個古老國家”的印象。中國雖然一開始就把展現近代化工業成就的鐵路、電報等選入展品,但跟列強們的賽車、飛機比起來,科學技術的落差一目瞭然。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巴博會上的賽車;來源:巴博會100週年紀念網站https://www.ppie100.org/san-franciscos-1915-worlds-fair-and-the-dawn-of-championship-auto-racing/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巴博會上的飛機;來源:巴博會100週年紀念網站https://www.ppie100.org/on-this-day-april-3/

而中國,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紡織原料、茶葉、和礦產等原材料,仍牢牢佔據中國出口商品的大多數。甚至在中國一貫強勢的絲綢、茶葉市場,也在印度、錫蘭(斯里蘭卡)和日本新工藝的衝擊下,不斷敗下陣來。

絲、茶、棉、礦等初級產品佔全中國總出口的比重變化

100年前,中國出口博覽會往事

數據來源:《世界經濟體制下的民國時期經濟》,雲鋒金融整理

註釋:圖中涉及的初級產品包括:絲、綢緞、茶、豆及豆餅、皮及皮製品、毛類、豬鬃、蛋品、籽仁及油、煤、礦砂及金屬、棉花、棉紗及棉製品。

1916年秋,中國所有的展品和人員回到上海。

當他們登上祖國陸地那一刻,看到外灘繁華的租界,回想起袁世凱稱帝的鬧劇和由此導致的混亂時局,不知會否有“舊邦新造、空夢一場”的感慨。

此後的時局多變,中國對外開放學習的進程甚至一度中止。

直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這個東方大國才被重新納入進全球化的版圖,此後我國的國門越開越大。

四、滄桑百年,上海風來

2017 年 5 月,我國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佈,中國將從 2018 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同時包含國家展、企業展和論壇三大部分。

今天,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開幕演講中的3個“不會停滯”,無疑是對百年前先賢們家國抱負最好的回應:

“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

40年後的今天,那個當初召開巴拿馬博覽會,讓中國人見識過物質驚奇的國家,卻逐漸颳起反全球化的逆風,試圖把世界退回到一座座孤島。

而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決定在逆風中堅守開放進取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