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登-唐渭水-宋澶州

漢白登-唐渭水-宋澶州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叛亂,勾結匈奴南下,漢高祖劉邦親率步騎30餘萬與匈奴冒頓單于會戰與白登,結果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最後依照陳平之計靠向匈奴閼氏行賄,方才脫險,是役,劉邦差點做了匈奴的俘虜,此後,西漢開始採用屈辱的和親政策,對匈奴開始了長達70餘年的守勢。

公元626年,李唐王朝剛剛經過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登上他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結果突厥頡利可汗就為李世民送上了他登基後的第一份“大禮”,東突厥發兵20萬大舉入侵中原,兵峰直接到達距離長安僅僅40裡的渭水邊,長安震動。此時,長安空虛,李世民冒險親自帶領高士廉、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在渭水邊與頡利可汗談判,李世民一方面調動軍隊保衛長安,作出與突厥硬拼之勢,讓頡利搞不清虛實;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對頡利許以金帛財物。最終雙方在渭水邊殺白馬盟誓,李唐每年向突厥進獻財物。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親率大軍南下侵宋,北宋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想要遷都南逃,宰相寇準力主迎敵,不得已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射殺遼軍大將蕭撻凜。為此,遼國請和,本身就畏懼契丹人的宋真宗馬上就坡下驢,答應了請和。當時,寇準在聽到消息後,急忙向宋真宗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宋真宗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持合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之下,也只得同意與契丹講和。最終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遼宋兩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白登之圍、渭水之盟、澶淵之盟是漢、唐、宋三朝開國初期的屈辱之舉,漢以女人換和平,唐宋以錢買和平。

然而一樣的開端,卻是不一樣的結局。

漢朝在對匈奴採取了70餘年的守勢之後,在漢武帝時期大舉反擊匈奴,西漢的衛青、霍去病直至東漢的竇固、竇憲,最終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北匈奴西遷,徹底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漢白登-唐渭水-宋澶州

至於唐朝,貞觀三年,李世民就以李靖為帥,討伐東突厥,至貞觀四年,唐軍生擒頡利可汗,將其壓赴長安,東突厥滅亡。唐朝一血渭水之盟的恥辱。

而北宋呢?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議和,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寇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而遼國當時急於講和,因此最終商定北宋每年向遼國繳納30萬銀絹的歲幣。宋真宗聽說30萬就搞定了,很開心的對曹利用表示"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隨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

從這,可以看出北宋從皇帝開始就認為,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然而金錢終究不能換來最終的和平,澶淵之盟後,宋遼雖然結束戰爭,但是到公元1127年,新崛起的金國南下時,錢不管用了,開封城破,徽欽二帝以及一眾后妃、皇子、公主、宗室、貴戚一股腦被金兵俘虜為奴為婢,北宋滅亡。

漢白登-唐渭水-宋澶州

很多人說,宋朝立國先天不足,那麼漢、唐呢?漢朝立國一樣沒用騎兵,甚至於連皇帝的御駕要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馬都找不到。唐朝呢?李唐立國之時,僅僅有關中一地,然而李唐從建立到平定全國僅僅4年。從晉陽起兵向突厥稱臣到俘虜頡利可汗,也僅僅14年。

而北宋呢?相比較於漢唐的知恥而後勇,終北宋一朝,雖然文化昌盛、經濟繁榮,但是先有遼國,再有西夏叛亂割據、後有金國,始終是懸在北宋頭上的一把刀,而北宋君臣大多依然沉浸在以錢換和平的模式裡。

事實證明,沒有相應的武力保護,再多的錢財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肥羊,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金錢最終沒有為北宋買來安穩,而是釀出“靖康之恥”的驚天奇恥大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