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臣子送來燙手的禮物,含著眼淚也得收下!

故事讓當事人自己講:

時值春秋初期,周朝還未完全禮崩樂壞,上天還未將至聖先師派到人世間大講道理。

楚文王此時正在太廟裡祭拜祖先,今天的祭品有些特別:一隻腳!

鬻拳在一邊用虛弱的語氣說道:“我的……我的腳……”

楚文王是楚國國君,鬻拳是楚國宗室臣子。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楚文王要拿臣子的腳祭太廟呢?

楚文王:臣子送來燙手的禮物,含著眼淚也得收下!

那個時候的人們犯了法,身外之物(錢財)沒辦法解決的話,便要用身上之物解決。比如鼻子耳朵或者腦袋。除了腦袋以外,其它的都基本上都是“致殘刑”,以後還能再繼續活著。

在這些致殘刑中被諸侯國君使用最普遍的應該是“刖刑”,即“斷足刑”。無論是臣子還是百姓,與國君一言不合就可能被斷足。

鬻拳身為楚文王的臣子,也就是說楚文王隨時可以砍了他的腳,無論左腳還是右腳。

但是,楚文王並沒有想過要鬻拳的腳,在他眼裡鬻拳是一個耿直的忠臣,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輩。

鬻拳確實很耿直,向來對事不對人。這樣的人往往自詡以大局為重,一般是不會把領導看得太重。

鬻拳覺得楚文王可以砍他鬻拳的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鬻拳也可以砍鬻拳的腳。

沒錯,鬻拳砍下自己一隻腳送給楚文王。

楚文王當時嚇得不輕:“你……你這是在幹什麼?”

楚文王:臣子送來燙手的禮物,含著眼淚也得收下!

鬻拳:“此乃王上之謬所致!”血在流,似乎他並沒有感覺到斷足之痛,他還有另外一隻腳。

楚文王當時心裡都是敏感詞,明明是你自殘,還說是寡人的錯?寡人是要當明君的人,你這樣讓我跟天下人怎麼交待啊?

鬻拳當然知道楚文王心懷天下的野心,這不僅是楚文王一代君主的野心,還是楚國曆代君主不斷進取的野心。身為宗室的鬻拳並不把楚國當成楚文王自個家的,楚國的成敗也關係著每一個楚國宗室。

事情的起因,簡單的來說就是楚文王為了一個女人要殺鄰居一個小國的國君,鬻拳覺得楚文王是瘋了,怎麼能為了一個女人而殺人國君呢?滔滔不絕地給楚文王講了一大堆大道理:你身為楚國之主,之所以現在能夠隨隨便便對一個小國國君要殺要剮,是因為楚國曆代的君主的英明治國,使楚國有今天的強大,你能才有這樣的權威。可是,如果你爛用這個權威,將使天下人遠離楚國,甚至合起夥來對抗楚國,楚國必定走向衰亡!

楚文王聽後,表示不接受,執意要殺小國君。

楚文王:臣子送來燙手的禮物,含著眼淚也得收下!

勢急之下,鬻拳抽出寶劍威脅楚文王,令他放了小國君。楚文王充分詮釋了什麼叫做欺軟怕硬。

事情如鬻拳所願,楚王放了小國君。

當時,鬻拳如果想取而代之,這絕對是一個好機會。本身他就是楚國宗室,他當楚王的話,天下人也沒什麼話講講。可是,鬻拳更願意選擇當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忠臣。

“請治不臣之罪!”鬻拳丟掉寶劍,跪下請罪。

鬻拳設身處地地站在楚文王的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楚文王受一個臣子的舉劍威脅,將來還如何服眾?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楚文王治他“刖刑”,砍掉他一隻腳。

楚文王說:“無罪!無罪!”

鬻拳二話不說,自“刖”掉一隻腳,呈給楚文王!用此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而非亂臣賊子。

楚文王非常感動,實際上,如果鬻拳沒有這樣做的話,等楚文王回過神來,那要的可就不只是鬻拳的一隻腳了。如此一來,鬻拳等於扼殺自己當國君的機會。

——國君是一個國家的形象,百姓是不會服從一個斷足國君的。

楚文王將鬻拳的斷足恭恭敬敬地供在太廟裡,呈告楚國的列祖列宗,告訴他們楚國有這樣的忠臣,楚國也有他這樣的明君,楚國一定強!

楚文王並沒有想到,這件事情並沒有就這樣完。

他忽略了一點:鬻拳還有另一隻腳!

楚文王:臣子送來燙手的禮物,含著眼淚也得收下!

楚文王此後更加信任鬻拳,把整個王城的治安大權完全交給鬻拳,相當於清朝的九門提督。

後來,有一次楚文王親自帶兵去攻打一個小國,結果鎩羽而歸!

這下又惹惱了鬻拳,愣是不給楚文王開城門。城門守衛也不敢違抗鬻拳的命令給楚文王開城門,可見鬻拳在楚國的地位。

鬻拳說:“我們楚國出去打仗從來沒有敗過,你給楚國丟了臉。這樣吧,你去把我們旁邊另一個小國給滅了,算是撿點面子,再回國來吧!”

楚文王無可奈何,如果他不答應的話,難保鬻拳不在城裡另立一個楚王,他就沒得玩了。

結局是,楚文王再次如鬻拳所願,撿回了點面子,可是在歸途的路上病死了。

這一次,鬻拳送上自己的另一隻腳。徹底無腳的鬻拳選擇自殺,追隨楚文王而去。

可是,在另一個世界,鬻拳還能拿什麼來威脅楚文王呢?“兩次機會”已經用完了。

無論如何,鬻拳在歷史上確實留下了好名聲。

仔細說起來,鬻拳的處事風格亦難逃雙重標準之嫌!

他的第一隻腳是用來令楚文王不殺鄰國小國君,第二隻腳是用來令楚文王滅另外一個鄰國。第一隻腳之時,楚文王還只是想殺一人而已,並不打算滅國。第二隻腳之時,楚文王滅一國的理由僅僅是撿點面子。

滑稽!可見古代想當一個明君有多不容易,好心幹壞事的所謂“忠臣”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史記》 《左傳》

若有冒犯原作諸公 請託夢給本文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