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一方人傳承一方文化”,家鄉的一切總是烙印在你的記憶裡。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人、那裡的民情...你知道多少?

初食跨越千里,走進安徽阜陽,開啟皖北一方蘊藏的文化。告訴他們,我們阜陽人很有才!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阜(fù)陽,簡稱阜,別名潁州、汝陰、順昌,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阜陽作為甘羅、管仲、鮑叔牙、呂蒙、劉福通的故里,為阜陽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最具代表性:淮河文化

地處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線的阜陽,時時處於南北文化的交融、對流之中:這裡既流行“合關西大漢握鐵簡板放喉高歌大江東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戲曲中的豫劇、京腔,婦孺能歌,也間有“合二八女郎執紅牙板淺吟低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磨婉約之韻,黃梅、越調亦常有耳聞。阜陽的民俗文化堪稱豐富多彩、斑斕多姿。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花鼓燈

相傳,花鼓燈起源於夏代,在塗山腳下,大禹會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兒——女嬌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著兒子啟站在山坡上向著遠方眺望,祝願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來。由於她望夫心切,精誠所至,化成了一塊巨石,後人稱為“望夫石”、“啟母石”。為了紀念他們,人們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趕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從此就有了花鼓燈。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淮河鑼鼓

流行沿淮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歷史悠久,有史料依據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就曾把鼓運用在戰爭中,明清時期鑼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優秀的民間藝術,在淮河流域廣為流傳,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八大非遺,彰顯阜陽人底蘊

阜南嗨子戲

又稱咳子戲、嘿子戲、哈子戲。最先起源於固始、商城一帶,以民間地燈小戲為基礎,吸收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發展演變而來,約形成於清朝中葉,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淮河中上游一帶。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因其唱段開頭多用“嗨”“咳”或“哎嘛”起腔,唱句間也用“咳”作虛詞甩腔而得名。

苗湖書會

每年的六月初六是阜陽人趕文化的日子。苗湖在若干年前是一片人煙相對稀少的地方。隨著人稠地滿,苗氏人丁聚族而居,成為一個村落,後來發展為一處處村落。他們勤勞樂觀,喜歡說書唱戲,傳承著一代代說唱文化。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阜陽剪紙

安徽阜陽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南白朝時期,木蘭辭中提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剪紙。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黃崗柳編

作為柳編,見諸文字記載已有500年曆史,據明正德《穎州志》記載:“淮濛盛產水荊,採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明清以來,柳編業興旺不衰。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男女老幼均會操作,主要生產笆斗、簸箕、籮、箱包等生產生活用品。

梆子戲

淮北梆子本稱梆劇,又稱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傳入阜陽後吸取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灶王戲及民歌小調,逐漸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劇種。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製陶技藝中自成流派。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杜氏刻銅

刻銅絕藝源於京城大家,儘管後來手藝改進精變,但杜氏刻銅仍然傳承了老祖宗的技藝。以白銅、黃銅為主要材料,使用杜氏自制刻刀,通過選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銅材平面鐫刻成圖。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臨泉肘閣、抬閣

源於民間的傳統藝術,散發著古老的味道。肘閣表演時,藝人們讓兒童站在壯年男子的肩上表演,肘閣抬閣是“姐妹式”的表演藝術,他們的特點均採用上下配合的表演模式。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阜陽家鄉特產,享譽內外

阜陽鹹鴨蛋

阜陽一絕,是一種風味特殊、食用方便的再製蛋,由天然燒鹼(草木灰),食用鹽(無公害),醃製15——20天,個個出油,佐餐佳品,色、香、味均十分誘人。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太和板面

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區麵食的一面旗幟。相傳太和板面源於三國時期。桃園兄弟”劉備、關羽、張飛駐守潁州(今安徽阜陽),張飛吃麵總嫌太軟、不筋斗、清淡無味;廚師多次琢磨,面經過上百次的試和麵成功了;而後張飛對廚師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湯為料,廚師靈機一動,添加近十多種能食用的藥材(當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一起為張飛做面,張飛吃後頓感可口。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阜陽地鍋雞

屬安徽沿淮風味,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安徽中北部。在烹調上,選用臨泉自然生長的老土冒土雞,燒時用木炭,大鐵鍋保持土菜風味,鍋上貼一圈死麵鍋餅。起鍋時雞香餅脆。獨具沿淮風味有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舌尖特產之跨越千里的皖北風光:那是阜陽人的底蘊!

阜陽,一個不浮誇,用文化的魅力表達自己,傳承精髓永生不息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