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農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一群农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楊村幸福院是韓城最大的幸福院。

一群农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西塬村幸福院。

一群农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老人們在玩遊戲。

一群农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西塬村幸福院工作人員給老人們做羊肉餄餎。

一群农村老人的幸福故事

管理員給樊大媽送飯。

這些年,韓城的變化太大了,不論是城市面貌,還是經濟實力,都今非昔比。

過去,韓城到處髒亂差。現在,韓城已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宜居城市;改革開放前,韓城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小縣。現在,韓城已是全國的“百強”縣(市、區)。特別是財政收入,韓城一路高歌,率先成為渭南市第一個過億元、第一個過10億元、第一個過30億元的地區。

大河有水小河滿。那麼,富裕的韓城對普通群眾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溫暖的“陽光”能否照到廣大鄉村的角角落落?

下面是一組來自韓城市農村幸福院的故事,有一群老人真誠地講述著這個變革的時代和這座溫暖的城市帶給他們的滿足與幸福。

飯來張口

82歲的樊愛花,身體已經不硬朗了。兒子在外打工,家裡只剩下樊愛花照顧著癱瘓在床的老伴兒。老伴兒辛苦了一輩子,如今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動,連吃飯都得樊愛花一口一口地喂。沒有幸福院時,老兩口的飯,都是樊愛花湊合做。每天,樊愛花既要照顧老伴兒,又要做飯操持家務。有一度,她覺得快支撐不下去了。

2017年5月,論功村投資130萬元,建起了幸福院,僱了專門的廚師,給全村老人做飯。從此,樊愛花就再不用做飯了。每到飯點,幸福院的廚師小劉,都會拎著兩份飯菜給她送上門。樊愛花說:“我做夢都沒想到,沒有子女守在身邊伺候,竟然還能過上飯來張口的日子。”

享受這種生活的還有姚埝村的念鎖家。這是個特殊家庭:一家6口人,病的病,殘的殘,沒有人能生活自理。家裡常年吃的都是“夾生飯”。後來,村裡有了幸福院,村黨支部書記郝選平讓念鎖家入了“集體灶”,全家人頓頓吃飯不用跑,村裡有專人送上門。念鎖口拙,不會說謝謝,每次吃飯,他只會衝送飯的人憨憨地笑。

韓城市民政局幹部張小燕說,像樊愛花和念鎖這樣的人,在韓城的幸福院裡非常多。自從探索農村養老制度改革、推進幸福院建設以來,韓城市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建起了幸福院,老人們在這裡幸福地生活著。

3個“尖牛”

芝川鎮芝東村是個小村,小村照樣也有幸福院。

張天茂彎著腰在幸福院的院子裡打“尖牛”。韓城人說的“尖牛”,其實就是一個像陀螺一樣的玩具,有些地方叫“木猴”,用鞭子抽打“尖牛”時,它會飛快地旋轉。張天茂人胖,動作笨,拿捏不住鞭子的輕重,“尖牛”剛轉起來,就讓他一鞭子抽得轉不動了。

12月15日,張天茂喘著粗氣,圍著院子,一圈一圈地追著“尖牛”跑。在房簷下曬太陽的薛忠才看他滿頭大汗,不停地勸他:“天茂哥,歇一會兒,等老雷回來了幫你打。”

今年84歲的老雷每天也來幸福院,他不但“尖牛”打得好,還會做“尖牛”。幸福院的3個“尖牛”都是老雷做的。老雷說,人老了,幹其他事都費勁,打“尖牛”不但能鍛鍊身體,還能回味起兒時的樂趣。幸福院院長說:“這些老人特愛幸福院,覺得在這裡有集體生活的感覺。”

張天茂說,可惜這樣的好日子父親沒有享受到。他說:“我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代,雖然年輕時吃了很多苦,可是老了卻享清福了,吃喝不愁,自由自在。”如今,張天茂除了在幸福院吃飯、和一群老人嘮嗑玩耍外,就是騎著摩托車到處觀光旅遊了。

據瞭解,2017年以來,韓城市累計投資6000餘萬元,在全市修建了159個幸福院,每個幸福院都按照鄉村最美建築去打造。幸福院裡,有宿舍,有食堂,有娛樂室,有衛生所,設施非常齊全。

一群繡花的老太太

見記者拿著照相機拍照,一群正在繡花的老太太,立即抬起頭滿臉喜色地對著鏡頭笑。

這些老人年紀都在80歲以上,最大的已90歲了。西塬村幸福院院長說,她們是幸福院裡的忠實“會員”。每天一大早,她們就來到幸福院,飯一吃,就聚在一起嘮嗑、繡花、玩遊戲。84歲的陳竹蓮說:“幸福院裡多熱鬧啊!一群老姐妹在一起,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

西塬村是韓城市最大的村子,有4000多口人。村子裡老人多,每天來幸福院的老人至少在50人。幸福院僅工作人員就僱了8名。村委會主任說:“村子大,老人來幸福院不方便,我們就專門買了一輛麵包車,每天早晚,由專人開車接送行動不便的老人。”80歲的雷雲芳說:“沒來幸福院時,自己渾身都是病,吃啥啥不香,人瘦得只剩下骨頭架子。可是在幸福院生活了1年後,體重增加了10公斤,人也精神了。”

據韓城市民政局局長趙永東介紹,為了保障農村幸福院的正常運轉,保證每個老人花最少的錢能吃飽吃好,市上不但給每個幸福院撥付了16萬元至40萬元的建設款,同時還負擔了每個幸福院的人員工資和水電費,不讓老人多花一分冤枉錢。

麻將桌下的“烤火爐”

冬天的韓城,農村人的家裡基本上沒有取暖設施,屋裡屋外的溫度幾乎沒差別,家家戶戶只能依靠簡易的炭爐和土炕抵禦寒冷。自從建了幸福院,老人們覺得冬天一下子溫暖起來了。按照韓城市的要求,每個幸福院不管是宿舍、食堂,還是娛樂室,所有的公共場所室內都必須安裝取暖設施。2017年,有些幸福院過冬用的是電爐和空調。到了今年,平原村子裡的幸福院,已全部換成了氣暖爐。

家住富村的秦蘭英老人,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在村裡幸福院熱烘烘的房裡,一邊喝茶,一邊看電視。她說:“這日子好啊!不管外面有多麼冷,都與我無關。我在晚年終於體會到了啥叫‘冬暖夏涼’!”

西塬村的幾個老漢愛打麻將,一吃完飯,幾個人就想玩兩把麻將。院長心細,怕老人們坐久了,腿會冷,就買了幾個取暖的“小太陽”。稍微改造後,院長把“小太陽”安裝在麻將桌下面,一通電,“小太陽”就把老人的腿“烤”得暖暖和和的。老人們都誇院長是送來溫暖的“勤務兵”。

幸福原來是這樣

樓枝村位於西莊鎮盤龍山中。村子不大,建幸福院時,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只好佔用了一所老學校的舊院子。舊院子在土崖上面,四周無路,都是荒草。政府補貼的16萬元連修繕舊房都不夠。包聯樓枝村扶貧的是韓城市國資委,他們籌集了一筆錢,把幸福院打造成了樓枝村最漂亮的地方。村黨支部原書記宛幻閣發揮餘熱,一心撲在幸福院裡,很快就把幸福院建成了模範院。村裡的老人爭先恐後往幸福院裡跑,個個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78歲的任志新老人,常年一個人孤獨地生活著。來到幸福院後,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以前不愛笑的他,現在逢人就忍不住露出笑臉。一年下來,他對幸福院的感情,比誰都要深。前不久,宛幻閣要去市上辦事,臨時把幸福院停了一天,結果一下子把任志新老人“得罪”了。任志新老人一見她回來,委屈得差點哭出了聲,央求她,以後有事也不要臨時關幸福院了。

在幸福院建設中,不管是對平原村還是對山區村,韓城市都一視同仁,同樣的補助、同樣的人員配備、同樣的管理要求、同樣的考核辦法,不會因村子小,就降低幸福院的建設標準。山外幸福院有的,山裡幸福院同樣有。

家住芝陽鎮喬子玄村的吳英傑老人說,他一輩子沒有進過城。聽人說城裡人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他想不來那是個啥日子。現在進了幸福院,他恍然大悟——原來幸福的日子就是這個樣子啊!

掛在牆上的菜譜

去過韓城市農村的幸福院後,你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每個幸福院食堂的牆上,都掛著一個寫滿食譜的小黑板,上面寫著每天每頓飯菜的菜名,天天飯菜不重樣。富村村委會主任馮繼紅說:“我們幸福院的食堂是全鎮最好的,伙食好得很!都是根據老人的飲食習慣選定的菜譜,請的都是大飯店的廚師。這裡的宿舍,都是參照酒店的標準,床單一日一洗、一日一換。為了保證老人能吃飽吃好,村裡每個月還要給幸福院補貼2000多元。”

按照韓城市對幸福院伙食的標準和要求,老人每天的飯錢不超過10元,所有的食材必須在指定的供應點採購。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所有幸福院都嚴格執行規定,每天的伙食標準大都在6元到8元間。

芝東村芝塬幸福院的管理員謝中才說,每天花不到10元,還要吃上豐盛可口的飯菜,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了買到新鮮的食材,謝中才每天早晨要騎著摩托車到5公里外的集市去採購。一天有多少人吃飯,買多少米麵油,他始終記著賬。謝中才說:“我不但要保證每名老人吃好,還要保證花出的錢都清清楚楚。”幸福院的幾位老太太打趣地說:“中才比女人的心都細,會管灶,會持家,把我們的生活照料得舒舒服服。”

在記者採訪的幾天中,天寒地凍,人們紛紛穿上棉衣抵禦嚴寒。正是這樣的寒冷天氣,更襯托出幸福院的溫暖。不管戶外如何冷風肆虐、寒氣襲人,幸福院裡就像春日裡的“世外桃源”,溫暖又祥和。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其樂融融地安度著幸福的晚年。

韓城市委書記褚錦鋒說:“2016年至2018年,韓城讓農村老人過上了幸福生活。2019年,韓城將把建設幸福院的經驗推廣到城市工作中,把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工作抓起來,讓城裡的老人也能過上有人照料的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