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最初的搖擺和支持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與名人面對面》(以下簡稱《名人》)可以說是許戈輝做的時間最長的一檔節目,足見其用心之深。儘管現在《名人》正越來越走入正軌,回想起最初的創業時光,戈輝還是感觸頗多。

如果說其他的欄目有後天不足的遺憾,那麼《名人》可能就有點先天不足。之前鳳凰衛視有一檔收視不錯的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之後由於楊瀾的離開,使這樣的重量級人物訪談出現了短暫的缺口,所以《名人》的推出,初衷正是為了彌補這個缺口,稍有點匆忙上馬的意味。此時還在主持《相聚鳳凰臺》的許戈輝,逐漸感到《相聚鳳凰臺》的形式有點過於寬泛,不夠深入,做起來不過癮,而她剛好又對人物訪談情有獨鍾,儘管曾有人擔心她溫和的風格是否能勝任其職,但是戈輝還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做這檔全新出爐的節目。所以她推辭了《愛心大使》的主持工作,與《名人》攜手。

最初對《名人》定位的不明確,使節目無法形成鮮明的形象,尤其是現在人物訪談越來越多,想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而且對重量級人物理解的相對固定,使一開始的《名人》傾向於選擇比較高端的人物,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政府官員等等,訪談資源並不容易找。更大的困難還在於,一個新的節目出現後,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包圍著,如果沒有自己明確而堅定的主心骨,很容易在其中迷失。《名人》的先天不足這時就開始出現了後遺症,整整一年,節目都在磨合中,無論是選題還是談話的展開都在搖擺不定。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許戈輝本人更傾向於做高端人物。節目初期,有一些觀眾覺得節目做得過於陽春白雪,缺乏可看性,而另一種聲音則是,做得不錯,節目挺厚實的,鳳凰衛視就需要這樣的有深度的節目。雖說大家都明白眾口難調的道理,但對於一個剛誕生不久的節目,即便是少數人的批評也會顯得格外搶眼,戈輝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總之,對於當時的許戈輝來說,還有《聯想電腦新紀元》的節目主持,外來的壓力和節目自身的調整,都讓她感覺到有點無所適從,“當時真的有點身心俱疲的感覺,特別累。你很苦,苦到不知道去向誰傾訴,因為你覺得這東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節目,有什麼壓力就應該自己擔著。”也許很多鳳凰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節目的初創總是艱辛的,一步步地從不太正規、資源缺乏,走向成熟。

最難的時候,鳳凰總裁劉長樂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給了戈輝堅定的信念:“不要管別人怎麼說,你做你的,你就是最好的!”《名人》就是這樣堅持下來了。如果說它像一棵小樹先天有點營養不良,那麼經過後天的培育它卻越長越強壯。如今馬上要邁入第六個年頭了,說起《名人》以香港為基地的那三年,戈輝對先後合作過的同事充滿感念,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得《名人》即便在那麼艱辛的情況下,仍然凸顯出它的勃勃生機和高品位取向,像人類首次登月的宇航員奧爾德林,美國資深新聞主播麥克·華萊士,未來學家托夫勒,佛學大家星雲大師和靜空法師,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的校長,高爾夫巨星泰格伍茲,魔術天才大衛·科波菲爾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採訪的。

現在《名人》的製作中心移到了北京,有了比較固定的製作班底,許戈輝開始專注於主持,但是編導、撰稿乃至製片的工作經歷讓她有了更深厚的積累,主持起來也更加遊刃有餘!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犀利的是角度而不是態度

或許是許戈輝文靜的外表給人很溫柔的感覺,於是在《名人》的初期總有人擔心這樣類型的主持人是否適合做訪談節目。在戈輝剛開始接手這個節目的時候,自己心裡的確也有過這樣的疑慮:“怕別人說我問出來的問題不深刻,所以我時不時會說一些很長的句子,中間道理上有好幾層的邏輯關係,讓問題聽起來會比較深刻。”但是幾年的節目做下來,許戈輝深切地體會到:深不深刻不在於這個提問的句子,因為這樣的句子可以設計出來,你可以讓這方面的專家來寫,但是這種深刻有點勉強和愚蠢。如果能像白居易寫詩一樣用童叟都可以讀懂的簡單語言引發出嘉賓深刻的闡述,那才是真正的有能耐。

許戈輝說,犀利的應該是角度而不是態度。態度可以很溫和,所謂“綿裡藏針”。採訪的目的是在於探尋事實,咄咄逼人或許是一種方式,但是節目並不會因此而顯得更加專業或者有深度。在中國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可能電視還是屬於強勢媒體,不過,與美國幾大電視網的新聞主持人的冷峻比起來,國內有些主持人的居高臨下則顯得有點不協調和沒有必要。戈輝覺得溫和是自己為人的一貫態度,這是沒有必要去偽裝的,但是為了追尋事實的真相,她可以用很溫和的態度,不放棄地去追問。

足球運動員郝海東經常會與媒體出現一點摩擦,接受《名人》的採訪時,各大媒體正在熱炒郝海東和米盧、足協之間的微妙關係。而許戈輝告訴郝海東:紙媒體也許會做假,但是電視畫面不會撒謊,話是由你自己說出來的。如果你覺得有些記者斷章取義,誤解了你的原話,那麼現在就由你自己來告訴大家真相。許戈輝鮮明的立場、友善的態度和不放棄的追問,讓被訪者覺得現在是由自己來把握自己,而不是媒體的妄加猜測。戒備心的消除,正常的交流才有可能展開。

“其實溫和不單純是一種性格的反映,還是一種人格的體現。溫和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含蓄的力量。我們最初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是實事求是的,所以只要擺正心態就好。不管你問的問題是不是稍微帶點刺,或者儘可能地不帶刺,即便他最終沒有回答你,轉彎抹角也呈現出他的態度了。觀眾並不是非要聽到是或者不是,黑或是白,才認為自己得到了答案。我們要做的是提供信息,而判斷權在觀眾手中。你千萬不要高估公眾對信息的掌握程度,但是你也千萬不要低估他們的判斷能力。”深刻不應該是勉強和刻意的,溫和反而成就了戈輝的獨特。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不經意間的真性情

人物訪談為什麼近些年迅速崛起,吸引了大批的觀眾,或許正因為忙碌的現代人之間有太多的隔閡,而缺乏了感情的交流,人物訪談彌補了這樣的缺憾,希望通過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交談,和嘉賓“零距離接觸”,甚至達到心靈的互通!做了多年《名人》的許戈輝,對此倒有很清楚的認識。心靈溝通是希望能達到的最好的狀態,但是大部分嘉賓之前都有過面對鏡頭的經驗,所以想讓他們在鏡頭前表露出真性情沒那麼容易。“而且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自己想要保留的獨享的空間,所以能夠接近已經是挺不錯的了,真正完全地打開心扉是不太現實的。”許戈輝更關注的是幫助觀眾感覺到嘉賓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東西。

媒體對姚明一哄而上的採訪,無論是姚明自己還是觀眾可能都已經開始厭煩了。但是這樣的熱點人物又是一個主流媒體的屏幕上不可或缺的,所以對姚明的採訪勢在必行,而要做出新意就頗費腦力。“姚明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畢竟年輕,有時候會缺乏耐性,有很率真、很衝的一面。對於他不願回答的問題,他可以一兩個字就給你頂回去。所以作為記者,你不能太外行,否則他不屑於和你談,而如果你思路不如他快,他會更咄咄逼人地把你頂回去。你也不能什麼都懂,比任何人都有發言權,這樣的話他會覺得你還來採訪我幹嗎?從某個意義上說,他既是大人,也是小孩,自尊心還挺強。”面對這樣的嘉賓,火候是挺難拿捏的,但戈輝覺得很有挑戰性。

採訪前的功課必不可少,她和編導們還專門找來了資深的體育記者一起研究。後來節目播出後,證明這個採訪還是蠻有意思的,它的格調介於專業和娛樂之間,既能滿足普通觀眾對姚明的好奇心,又兼顧了一些專業人士對姚明的關注。“採訪一個熱點公眾人物,你所有的問題都是獨家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人們的關注點是共同的。”所以,許戈輝的方式是一樣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問,去撩撥他或許已經麻木的神經。“姚明在美國的籃球聯賽歇賽的時候,還需要回國內打比賽,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已經問過了,但我還是希望能從姚明口中知道他真實的看法。於是我問他,你們隊的老大佛朗西斯現在幹嗎呢?姚明說,在度假,在陪家人。我說,那你在幹嗎?姚明說,打球唄!簡單的兩個回合,其實是一箭雙鵰,既刺激他問問自己:想不想成為他們隊的老大,也反映出姚明的雙重角色,除了打NBA還有對國家的責任。所以這樣的問題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發出一個武器,裡面還包含著很多小暗器。看似挺輕鬆的問題,在不經意間回答了人們的疑問,袒露了嘉賓的心聲。”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許戈輝一直認為一個好的訪談是要呈現出“性情”的,兩人的談話如果會讓嘉賓感覺到你這個問題是在幫他重新審視自己,雙方的溝通才是順暢的甚至是有建設性的。“其實這樣的交流過程並不一定要給觀眾一個答案。而是在談話中撫問心靈,嘉賓往往對你的問題並沒有太多思想準備,他也在想,在思考。兩人會有碰撞的火花,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

許戈輝覺得自己以前做的節目稍顯工整,把一些邊角毛碎的東西都刪去了,現在想起來有點可惜,應該嘗試著給觀眾呈現一些更原生態的東西,也許觀眾會看到嘉賓的不配合、憤怒、甚至拂袖而去,但所有的表現其實也是被採訪對象的真實反應,也許這樣節目才更有魅力和可看性。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談起做《名人》這個節目最難的地方,許戈輝覺得是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觸碰到人物最深的內心,而面對的採訪對象往往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有其可抒可寫之處,每一個個體都是很特別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嘗試著讓嘉賓敞開心扉,去回答我們所關心的問題,著實需要點功力。《名人》沒有固定的演播室,採訪地點一般都會選擇嘉賓比較熟悉的環境,家中或者工作地點等等。讓他們儘可能地在隨意舒適的氣氛裡交談,也是一種策略。

2000年新春伊始,許戈輝在國畫大師關山月家中採訪了這位老人,這位輕易不讓人進自己畫室、不願意受到打擾的老人,卻向戈輝敞開了心扉。鶴髮童顏的關老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只是笑盈盈地對戈輝輕聲道出一段又一段回憶:媽媽為他撿黃梔子做黃色顏料、用瓦片在曬穀場上畫畫、高原的好風光……一句句親切而平淡的話深深地震撼了許戈輝,她發現關老一生驕人的成就反而並不是他記憶的焦點,原來做大師也好,做凡人也好,真正打動人而留存於心的是那些最平淡、最本源、最簡單的生活。

許戈輝與《名人面對面》

“其實做《名人》這麼多年,採訪嘉賓對我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的,於是你會發現,生活中總是源源不斷地有新的元素注入。他們的治學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還有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讓你思考。”

2002年,許戈輝採訪了一批七八十歲乃至九十歲的老人,有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的數學家吳文俊,物理學家黃錕,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醫學家吳階平等,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德高望重的泰斗級人物。“但是和他們接觸,你會發現撲面而來的只有真誠、質樸、甚至淘氣的童真。”正是因為他們像孩童一樣好奇,才使得他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永遠孜孜不倦地探索;也正是因為他們像孩童一樣單純,才使得他們不被世俗的名利所誘惑而永葆一顆平常心。這種人格的力量給你的感動是無法言喻的,而你自己做人的態度也會深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