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劉焉有四個兒子,他出任益州牧之後,老大劉範(左中郎將)、老二劉誕(治書御史)、老四劉璋(奉車都尉)都留在了長安,只有老三劉瑁(別部司馬)跟著劉焉進川了。

不用多說了,劉焉最喜歡的肯定是隨身帶著的老三。

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劉璋

劉焉的第一順位接班人是老三劉瑁

後來劉璋奉漢獻帝的命令給劉焉傳旨,劉焉就沒讓他再回長安。老大劉範、老二劉誕可就沒這麼好運,馬騰和劉焉、劉範串謀,準備襲擊長安的李榷、郭汜,密謀敗露,劉範當場被殺,劉誕被逮捕後殺害。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證據,說明劉焉最喜歡的是老三。劉焉入川后,逐漸有不臣之心,有善於看相的人說吳壹的妹妹今後一定會大富大貴,於是劉焉就讓三子劉瑁娶了吳壹的妹妹,希望她今後能否旺夫發達(後來劉瑁病故,吳懿妹妹改嫁劉備,還真富貴了)。可見在劉焉的心目中,劉瑁是自己第一順位接班人。

劉瑁本人能力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對劉璋的評價最熟悉的莫過於諸葛亮那一句“劉璋闇弱”,《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劉璋的評價是“璋才非人雄”。劉璋才能不及劉瑁,長幼排序也排在劉瑁後面,按理說真輪不到劉璋接班。

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劉焉

劉璋不是劉焉指定的,而是部下推舉的

那麼為什麼劉焉沒有讓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劉瑁繼位呢?《三國志劉焉傳》有一段表述非常蹊蹺,說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後,益州的主要官員趙韙等人貪圖劉璋溫和仁厚(“貪璋溫仁”),共同上書舉薦劉璋為益州刺史。漢獻帝下詔任命劉璋為監軍使者,兼任益州牧。

劉焉的接班人,居然不是劉焉指定的,而是部下推舉的!!!

這隻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劉焉突發死亡,來不及指定接班人。另一種是劉焉指定了接班人,但卻被部下推翻了。

劉焉不是突發死亡。《三國志》記載,因為失去長子、次子,再加上他違規制作皇帝規格的車具被一場意外大火燒盡,劉焉將治所遷往成都後就病倒了,最終死於背上毒瘡迸發。

那麼就只剩下後一種可能了。

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東州派代表人物,李嚴

益州派、東州派都擁立劉璋繼位

劉焉手下主要有兩股政治勢力,一股勢力是益州派,就是益州當地的豪強大族;另一股勢力是東州派,是劉焉入川時從外省帶來的政治勢力統稱,劉焉還收容了南陽、三輔流民數萬人,編為東州兵。

劉焉統治期間,益州豪強大族不太給劉焉面子,雙方矛盾激烈。《三國志》記載,劉焉為了用刑法來建立威嚴,曾經假借名義殺了州中豪強王鹹、李權都十多人,引起地方反彈,犍為郡太守任歧、益州從事賈龍都起來攻擊劉焉,最後兵敗被殺。等到劉焉死了,益州派都希望有一個比較軟弱、寬鬆的領導人,不要過多幹涉他們的利益。所以,益州派支持劉璋,也就不奇怪了。

東州派也支持劉璋。東洲派都是外來戶,而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隨劉焉而來的,更多的是政治投機者,利字當先,沒有像荀彧、諸葛亮這樣的政治高潔者。從後來的歷史看,龐羲、法正、吳壹、李嚴,最後都比較輕易地投降了劉備,博取更大的政治機會。所以,東州派也希望有一個弱勢主公,這樣自己可以有更大的利益空間。

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趙韙叛亂形勢圖

他們都沒想到劉璋也不好對付

讓益州派和東州派都沒想到的是,劉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闇弱,從194年到214年,劉璋統治益州長達20年,局面控制的還挺好。

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趙韙,後來擔任徵東中郎將,他借安撫東州兵暴亂之際,聯合益州大族聚眾起兵,被劉璋打敗,身死江州。

東州派的代表人物龐羲,後來劉璋派他當巴西太守,主管對張魯的軍事。但龐羲心有反骨,招募賓人為部曲,差點起兵造劉璋的反,懾於把握不足,中途放棄。

為什麼劉焉沒讓最喜歡的兒子繼位,其實他根本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劉瑁

劉瑁最後的結局

劉瑁後來在劉璋政權中擔任怎樣的官職,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只記下了曹操平定漢中(215年)後,劉璋遣使“致敬於曹公”,曹操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劉瑁為平寇將軍。後來劉瑁因為“狂疾”病逝。

劉表其實也定不了自己的接班人

類似情況,在劉表選擇接班人時同樣如此。劉琮並非蔡夫人的親生兒子,如果說只是因為劉琮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荊州大族蔡家、蒯家就轉而支持劉琮,未免太過牽強。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荊州大族覺得劉琮相比劉琦更容易控制,劉琮繼位更容易維護荊州大族的既得利益。

劉表病重期間,居然連劉琦探望父親,都被蔡瑁擋了駕,可見荊州大族對荊州政權控制之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