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楊儀、魏延矛盾激烈,為什麼臨終不讓費禕負責撤軍?

諸葛亮臨死時,隨行主要官員有四人,楊儀、費禕、魏延、姜維。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費禕擔任撤軍負責人?費禕不是諸葛亮指定的第二接班人嗎?諸葛亮不是明知道楊儀和魏延水火不容嗎?如果費禕負責撤軍,有可能避免楊儀、魏延火併嗎?

諸葛亮明知楊儀、魏延矛盾激烈,為什麼臨終不讓費禕負責撤軍?

費禕時任丞相司馬

費禕和楊儀平級,也有資格獲得撤軍指揮權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魏延的職務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徵西大將軍這個職務,是蜀漢自己發明創造的,不在東漢正規的官職序列中,因此沒法比較。以前軍師這個職務作為基礎,諸葛亮死後,費禕被任命為後軍師、楊儀被任命為中軍師,鄧芝被任命為前軍師。可見費禕、楊儀在諸葛亮去世時,職務都低於魏延(但都比姜維擔任的中監軍高)。

費禕和楊儀的級別是一樣的,後者是丞相長史,前者是丞相司馬。東漢官制中,本來是不設丞相的,三公有權開府,府中首席屬官就是長史,大將軍特殊一點,府中屬官除了長史(秘書長,管行政),還有司馬(參謀長,管軍事)。諸葛亮作為丞相開府,既管軍事又管行政,所以參照大將軍府編制,設長史、司馬各一人。魏延之前也曾擔任過丞相司馬。

諸葛亮明知楊儀、魏延矛盾激烈,為什麼臨終不讓費禕負責撤軍?

楊儀時任丞相長史

費禕比楊儀更適合接掌指揮權

四人之中,魏延職務雖高,但如果把指揮權交給他,他肯定不會撤兵,這和諸葛亮的希望是不一致的(諸葛亮並不擔心魏延反叛)。諸葛亮的交代是,讓魏延斷後,意思就是魏延跟著走最好,如果不跟著走,就讓他自己去。諸葛亮沒指望魏延會聽自己的(所以連臨終交代會議都沒叫魏延參加),更不會指望魏延聽楊儀、費禕的。

如果從和諧的角度出發,費禕比楊儀更適合接掌指揮權。因為魏延和楊儀水火不容是眾所周知的,平時有矛盾就是靠費禕從中調和,諸葛亮對此也是清楚的。為了避免衝突發生,保持整個軍隊的穩定,把撤軍善後指揮權交給費禕,顯然更穩妥一些。

更何況諸葛亮還指定了費禕作為第二接班人,同時把撤軍善後指揮權交給費禕,不是也順理成章嗎?

諸葛亮明知楊儀、魏延矛盾激烈,為什麼臨終不讓費禕負責撤軍?

姜維時任中監軍、徵西將軍

諸葛亮真正的擔心是楊儀臨陣作亂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指定楊儀負責善後,可能是因為平時軍中調度都是楊儀在管,他比較熟悉相關工作(“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但這個解釋比較牽強,讓費禕做這些,或者讓費禕指揮楊儀做這些也可以,而且費禕本人的行政能力也很出色,在《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

諸葛亮真正擔心的是,怕楊儀臨陣作亂。諸葛亮向李福交代蔣琬作為自己的第一接班人,費禕作為自己的第二接班人,是秘密的政治遺囑,外界並不知道。諸葛亮也不想讓楊儀知道,如果臨時讓費禕接管指揮權,負責將大軍撤回漢中,就很可能引起“性情狷狹"楊儀的不滿,導致不安定團結的局面,甚至臨陣作亂(比如反叛或者獨立)。所以要穩住楊儀把撤軍善後的工作做好,到了成都,楊儀再想鬧,也掀不起什麼浪頭來。

讓楊儀負責撤軍,實則諸葛亮的一招穩軍計,他早就決心棄用楊儀了,以楊儀的資歷(資格比蔣琬還老)、才智,如果他趁著諸葛亮去世鬧起來,蔣琬、費禕還真不一定鎮得住。

楊儀後來在成都發牢騷說,“早知如此,還不如去投降曹魏算了”,暴露了他的立場確實不堅定,無非唯利是圖。

不過,魏延沒有自己管自己,而是居然趕到大部隊前面,燒絕棧道,想把整個大部隊都帶回前線,由此引起火併,這是諸葛丞相沒想到的。

諸葛亮明知楊儀、魏延矛盾激烈,為什麼臨終不讓費禕負責撤軍?

魏延時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

摸金校尉曰:

諸葛丞相還是棋高一招,看了這麼多年三國,現在才看明白他為什麼讓“第二接班人”的費禕靠邊站,讓楊儀負責整個善後撤軍行動,而又對楊儀的未來沒有任何安排。這種邏輯上的錯亂,過去一直以為是諸葛亮的疏失,今日才知其中的深刻用意。諸葛丞相為了蜀漢的安穩,真是殫精竭慮,用盡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