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軟包需求向上 國產鋁塑膜仍困黎明前夜

一面是軟包動力電池的需求升溫,一面是國產鋁塑膜仍在大批量應用臨界點掙扎。作為鋰電池材料中最後一塊國產化的處女地,國產鋁塑膜將何時“破局”?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動力電池字段數據庫》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軟包動力電池裝機量約4.66GWh,2018年軟包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7.62GWh,同比增長63.5%。

與軟包需求急速升溫相左的是,國產鋁塑膜在動力電池領域實現進口替代依舊緩慢。

高工鋰電瞭解到,軟包動力電池每Gwh鋁塑膜用量約150萬平米,而目前國內動力電池領域應用國產鋁塑膜在萬餘平米/月左右,相對於各家幾百上千萬平米的年產能而言,實際應用差距甚廣。且主要還是集中在專用車領域,並處於小批次試裝狀態。

天勁股份副總經理楊萬光表示,目前天勁在國產鋁塑膜的應用量在每月幾千平左右,供應商為紫江新材和明冠新材料,用量不算太大,主要還是小批次試裝測試應用。不過根據測試反饋,國產鋁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經與進口產品相當。

“2019年補貼的進一步退坡已成大概率事件,由於物流車市場對於價格頗為敏感,隨著公司對於國產鋁塑膜的測試及安全驗證成熟,公司或將進一步擴大國產鋁塑膜的採購量。”楊萬光透露。

實際上,隨著國產鋁塑膜技術的成熟以及市場的逐步起量,國產鋁塑膜與進口鋁塑膜的價格差距也在逐漸拉大。

明冠新材料特級研究員/高級技術工程師謝輝表示,目前國產鋁塑膜的價格與進口鋁塑膜的價格差距已經從30%上升至40%,這主要和鋁塑膜廠家的品質管控、良品率提升以及規模化量產有關。

“目前國內部分優異的鋁塑膜在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經可以媲美進口產品,隨著2019年補貼退坡,動力電池廠家對於成本管控力度加大,鋁塑膜的國產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升溫。”謝輝強調。

相對於專用車市場,乘用車領域的動力電池廠商則顯得更為謹慎。

捷威動力電芯開發室經理馬華博士表示,國產鋁塑膜在可靠性方面和進口產品仍然有些差距,且成本也不是很低,捷威動力也在做驗證和持續關注中。

據瞭解,即便是捷威動力、孚能科技、多氟多與新綸科技簽署了鋁塑膜採購大單,交付的產品依舊是由日本凸版原廠出貨,常州產品的批量化應用仍有待廠商的進一步測試驗證。

阻礙鋁塑膜國產化進程的根結在於:1、國產鋁塑膜市場化進程較進口短,動力電池廠家對於國產鋁塑膜依然心存防線;2、由於進口鋁塑膜沿用已久,動力電池廠商不敢輕易更換重要材料;3、下游廠商指定採用進口鋁塑膜。

硬幣的另一面是,國產鋁塑膜在3C鋰電領域的應用已經先行,鋁塑膜國產化率進程進一步攀升。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從3C到動力,鋁塑膜的國產化替代趨勢將與隔膜相似,隨著2019年補貼進一步退坡,國產鋁塑膜需求或逐漸起量,並且有望在專用車領域率先釋放。

以下為部分國產鋁塑膜廠家的最近進展:

新綸科技一期300萬平/年投產

2018年9月25日,新綸科技常州鋰電池鋁塑膜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一期項目產能300萬方/月,二期工程預計今年3月實現投產,屆時日本三重和常州兩大鋁塑膜基地月產能將達900萬平方/月,全年產能1億方以上。

明冠新材料向6家動力廠家批量供貨

明冠新材料特級研究員/高級技術工程師謝輝表示,在技術層面,明冠鋁塑膜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經獲得突破性的進展,產品某方面性能已經達到日本同類產品,並逐步完成客戶的測試驗證期,2018年公司批量供應的動力電池廠家已達到6家。

紫江新材鋁塑膜銷量增78%

紫江企業最新公告顯示,公司控股子公司紫江新材料2018年鋰電池鋁塑膜業務銷量同比增長78%。紫江新材料在3C數碼市場保持穩定放量的優勢,並增加了電動自行車用鋁塑膜的銷售,同時將大力開拓動力鋁塑膜市場。

道明光學獲超50家3C鋰電企業訂單

道明光學已獲得超過50家3C鋰電池企業訂單,主流動力客戶均處於認證階段,有部分小廠家及助動車、儲能車客戶已採購使用動力類膜。

道明光學表示,由於鋁塑膜產品在產品屬性以及市場屬性上跟公司原有產品均有很大差異性,所以市場的開拓相對公司其他產品較為緩慢。但公司功能事業部結合市場實際情況積極制定相應的銷售策略,2019年將加大公司動力類用鋁塑膜的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