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郡臨江甘氏甘寧族系考

臨江,古地名,屬秦置巴郡,今為重慶忠縣。

《華陽國志》載:“臨江縣,枳東四百里。接朐忍。有鹽官,在監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嚴、甘、文、楊、杜為大姓。”

《三國志·甘寧傳》雲:“甘寧,巴郡臨江人也。”今按:常氏先舉臨江五大姓,下乃以文立、楊宗、甘寧為之疏證。此乃巴郡臨江甘氏最早的文獻記載。

戰國時,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滅巴國,置巴郡、十一縣,其中有臨江縣。雖有一說臨江縣為西漢置。在這個時間點上,各文獻記載不一。但按“臨江縣,枳東”這個語序和提法,可以用枳地的變遷和存在時間來佐證此時的臨江在何時。

相關文獻記載: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在故楚枳邑置枳縣(今涪陵),為區境置縣之始,屬巴郡。東漢時,永元二年(90年)分枳縣置平都縣(今豐都)是為豐都建縣之始。

這個平都縣在臨江縣與枳縣的中間,所以“臨江縣,枳東”這個提法應該是在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和永元二年(90年)之間,之後就不是枳東,而應稱平都縣東。

所以,推定記載巴郡臨江甘氏存在的時間,應該是在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至永元二年(90年)之間,並在此期間已經繁衍發展成為當地第二大姓氏——臨江甘氏。

《蜀鑑》記載:“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陳壯(莊)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

《華陽國志》也有相關記載。甘茂於公元前311年平叛亂來過巴蜀。秦國文獻也記載因經歷幾次巴蜀平叛後,留下眾多人員駐守巴蜀,甘茂的後裔抑或因此遷往或隨徵留在了巴蜀。

《史記卷七十一·樗裡子甘茂列傳》:“蜀侯輝、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秦王使甘茂誅蜀相莊。”列傳還記載,甘茂逃出秦國前往齊國的路上,恰巧碰上蘇代,向其說:“我的妻子兒女還在秦國,希望您拿點餘光救濟他們。”據此,甘茂的後裔被留在了秦國無疑,而巴蜀已屬秦國。其後,秦始皇時,茂孫甘羅的出現,也佐證了其後裔的存在。

臨江甘氏自茂裔落籍幾百年,雖有文獻記載其族之繁盛,但其世系名諱已難以考證,當然可以期待後世的考古發現。

而後,在三國時出現了甘寧。甘寧,字興霸,生不詳,卒於220年,東吳孫權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吳書·甘寧傳》也沒有提到甘寧是誰的後裔,目前眾多《甘氏宗譜》所記載的世系皆不足為據。

南宋興國州著名文人王質所作《富池昭勇廟記》載:“某為秦丞相,王遠祖也,某為吳尚書、某為會稽令者王子也,某為吳太子太傅,某為晉鎮南大將軍,某為散騎郎者,王孫也。”

更早期文獻《晉書》載:“甘卓,字季思,丹楊人,秦丞相茂之後也。曾祖寧,為吳將。祖述,仕吳為尚書。父昌,太子太傅。”

明確地提到自己是秦丞相甘茂之後,以此可知,巴郡臨江甘氏乃甘茂之裔無疑也。

自系出甘茂的臨江人甘寧,被註解為南陽人則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中所作註解:“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吳書曰: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

然而,《吳書·甘寧傳》原文是:“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少有氣力,好遊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至二十餘年。止不攻劫,頗讀諸子,乃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後轉託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於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於舊臣……”

顯然,裴氏將“因居南陽”誤註解成“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豈不知甘寧之族於先秦與漢初間已是臨江第二大望族。

“寧本南陽人”實屬誤注。依其註解,讓諸多資料和史料失據。《忠州志》明確記載甘寧為臨江甘家壩人。由於三國時吳蜀兩國時好時壞,臨江甘氏部分族人或外遷或跟隨於甘寧。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投奔在京口的東吳孫權。同年破黃祖,並參與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孫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但甘寧作為外系將領,按慣例其親族應被留在了京口。同時跟隨甘寧的臨江甘氏族系,也移居到了京口。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寧卒,權痛惜之。子瑰,以罪徙會稽,無幾死。”

《太平御覽》引伏滔《北征記》的一段記載:“姑孰九井山北十里山有吳人大將諸葛瑾墓,墓牆獲猶存。西北十八里直瀆前墓,是吳將甘寧墓也。相者雲,此墓有王氣,孫皓鑿其後計裡,名為直瀆。”

張鉉《大至金陵新志》載:“甘寧墓在直瀆山下。”直瀆在今南京北城。

關於甘寧兒子甘瑰、甘述及其後裔的記載卻罕見於史料。

宋時《富池昭勇廟記》:“某為吳尚書、某為會稽令者王子也。”此吳尚書應該是甘述,會稽令應該是甘瑰。

《宋會要緝稿》:“甘公祠,在永興縣池口鎮,宋太祖開寶六年封褒國公。神宗元豐五年十月加號褒國武靈公。高宗建炎四年七月,加封昭毅武惠靈顯王,王妻熊氏封順佑夫人。並封其二子曰紹威侯、曰昭靈侯,女柔懿夫人。紹興八年三月,別給敕。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加封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

百年之後,東晉永昌元年(322年),甘卓,丹楊人,被王敦指使襄陽太守周慮殺害,其四子皆被害。

甘卓歷任湖侯、梁州刺史、鎮南大將軍等職,獲贈驃騎將軍,諡曰敬。

此丹楊乃晉之丹陽。東晉時,為避杜皇后諱“陽”字,改丹陽為丹楊。今在安徽當塗縣。

甘卓乃甘寧曾孫,以此可知,甘寧部分後裔已遷居到丹楊。

根據相關史考證:甘寧,妻熊氏;子二,述、瑰,女一,懿夫人。孫,昌;曾孫,卓;玄孫,蕃(卓子,另三子名不見史載)、昂(卓兄子)、散騎郎苗,玄孫女(卓女嫁與陳敏之子陳景)等。

瑰因罪遷會稽,無幾死,世系無史料記載,但其獲罪時間應在孫權健在時,可以參考周瑜次子獲罪而後死亡事件。

甘卓為丹楊人,但其族系遷徙記載皆無,世系不記旁系,因為相關文獻明顯記載甘卓有兄弟,有幾人無考。那麼,述和瑰是否還有更多後裔,很難稽考。

作為最早遷徙到京口的甘寧後裔和臨江甘氏,在唐朝已發展成潤州丹陽郡的望族。《全唐文補遺》大唐鴻臚卿兼檢校右金吾大將軍上柱國贈兵部尚書曹國公墓誌文:“君諱元柬,丹陽人也,其先出自有夏,暨甘盤種德,作師於殷;甘羅樹行,立名於秦。戊以堅白徜徉七雄之地,寧以虓闞折衝三國之軍……年十八,舉茂才……進位鴻臚卿兼右金吾衛大將軍封丹陽郡公。別食封三百戶……追贈兵部尚書、曹國公。娶太子僕南陽樊珍之女合葬於洛州偃師孝義鄉。有子曰:昭、暉、曉。”

這足以說明,唐朝神龍年間的甘元柬,作為甘寧後裔出現在唐時,丹陽郡其族系之顯赫。

曾祖珍,青州刺史、南陵公;祖基,贈太子中舍人;父玄覽,皇朝漢王府參軍,贈潤州刺史;兄元琰房州刺史;子甘暉授太子贊善大夫。

大唐《難元慶墓誌》:“夫人丹徒縣君甘氏,左玉鈐衛大將軍羅之長女也。”以此可見,臨江甘氏甘寧後裔在唐時丹陽郡之顯赫。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捲一捲並序》江東道二十郡潤州丹陽郡出八姓:甘、紀、那、洪、左、洗、鄢、廣。清晰記載了當時丹陽郡甘氏之繁盛,姓氏排列丹陽郡之首。

《至順鎮江志》:“姓氏,許、左、甘、紀,寰宇記丹陽郡出四姓。”記載了甘為鎮江(京口屬鎮江)四大姓氏之一。同時還記載京口甘氏為當地“土著”以及宋元時期的京口甘氏:甘桂芳、甘應辰、甘大亨等。

以此可見,臨江甘氏遷徙京口後於唐朝發展成潤州丹陽郡望族。在唐末,有奉新甘氏、豐城甘氏等族系皆遷自潤州丹陽,實為潤州丹陽郡甘氏也。而後蔓延於蘇、皖、贛、豫、渝、川、黔等地。

臨江甘氏族系自秦丞相甘茂始,自齊之楚,由楚移秦,秦遷臨江,寧徙京口;至今歷經2000多年的繁衍,宗系蔓延四方。時出將相忠烈,時出公侯賢貴,時出氏望,延綿不絕,可仰可嘆! 甘曉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