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蘭亭序》是右軍王羲之等41人在山陰(今紹興)郊外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為詩集所作之序。

以下是《蘭亭序》原文範本。

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王羲之所創作的《蘭亭序》一共有324個字,因為是系酒後豪邁時醉書,在書寫的時候筆劃不是很穩定,而被他塗沫的地方大約有20處。在他醒酒清醒後,他想試圖重新工整著來謄寫,可是不管怎麼寫都不及當天寫的那本好。這樣之後傳給後人的,還是那個醉酒時寫的第一稿最好,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其真本至今還是個迷,我們就按幾個臨摹本,來對其一一分析。

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1.“歲在癸丑”。這裡的“癸”字筆畫是不是寫得很細。分析一下,王羲之一定是隻記得當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應該是後續填上的。而地方又留得不太多,所以我們看起來“癸”字寫的又扁又小。

2.“修稧事也群賢畢至”。這個“稧”應該改為“禾木”旁為“示補”旁,以“禊”為正確的寫法。

3.“有崇山峻領”。“崇山”是漏掉了後補的,有沒有看出來,沒有地方了。他只有寫在旁邊了。由於王羲之當時喝了太多的老白乾,寫“嶺”字的時候,還不小心誤將上邊的“山”給弄丟了。

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4.“恵風和暢”。顯然在我們看來,這個“惠”字是少兩筆的,神龍本“和”字之“口”應該還多了一筆,有點像“曰”。我們來看看《蘭亭序》開頭的“永和九年”的“和”字就是正確的寫法。現代人臨帖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一模一樣地照著寫,甚至連塗沫的地方也是學著點的,總以為這樣可以寫得既真又像,其實這種錯誤的地方我們還是希望不要照搬。

5.“悟言一室”。悟言,《古文觀止》糾正為“晤”言,意為見面的時候談話。

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6.“囙寄所託”。“囙”這個字現在是很少見的,是“因”的異體字,而且是先寫了“外”字,後又以“囙”字(神龍本馮承素摹本為“ㄈ”接右邊)覆蓋掉了。

7.“怏然自足”。後人記載的時候為“快”然(高興)自足,其實把“怏(yàng)然自足”翻譯成“自負”“自信”這樣也是可以解釋得通的。

8.“僧不知老之將至”。這個“僧”字只有在“定武蘭亭”石碑上才能看到這個字。《古文觀止》上面則糾正為“曾”。

9.“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之下覆蓋了“於今”二字。俛是俯的異體字,由於看起來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這個字已經廢棄了。

王羲之《蘭亭序》裡為什麼要塗抹修改,原來如此!


10.“豈不痛哉”。仔細看一下“痛”字覆蓋的有點像是“它”字。

11.“每攬”。有些書裡談到,“'每’字中畫濃墨,其餘淡墨,顯然記錄了其由'一’字改寫的這個過程。”其實,北魏張猛龍碑上的“每”字一橫,他們也是粗大的。而且,馮承素摹寫的時侯,隨時可以蘸墨。

12.“未甞不臨文嗟悼”。 裡面的這個“甞”是“嘗”的異體字,現在已經守全廢棄不用了。

13.“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由”,後人已經把它糾正為“猶”字,當“如同”講。

14.“■■悲夫”。重墨抹去的字,有一種說法是“良可”,也有一種說法可能是“足可”,還有可能是“是可”、“亦可”。“夫”字,我們可以看得出塗沫蓋住的是“也”字。

15.“有感於斯文”。神龍本的“文”字,寫得特別模糊。但是唐.褚遂良的臨本,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是由“作”字來改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