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義滅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23 大義滅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衛州籲在今年政變之後,發動了兩次戰爭。可是國內的民心還是沒有安定。所以他的黨羽石厚非常著急。

石厚就跑回家,找他的父親石碏問計。

>>>> 石碏回答說,覲見王室的天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石碏的這個招數,不是無的放矢。春秋之前,周王室的諸侯國,新君即位的時候,都會由王室賜命。

所謂賜命,就是新君即位的時候,周王室會派一個人到國家裡參與他的即位大典,表示王室對他即位的承認。但是實際上,諸侯國是世襲繼承的,不管王室賜命不賜命,這些國君都是這個國家的正室國君,所以久了之後,賜命這種事情就慢慢變得淡漠了,不是說每個新君即位的時候都會賜命。

到了春秋時代,由於王室的權威降低,所以賜命就變得更少了。

但是偶爾王室會做賜命這件事情,以表示他對政權、對新君的依仗,所以賜命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榮譽。

石碏建議石厚去找王室,覲見王室讓王室來賜命,也就代表著王室認可衛州籲作為衛國的國君,那麼衛州籲就可以借用王室的權威來平定國內反對的聲音。

但是衛州籲去覲見王室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現在衛州籲身份不定,有可能會被王室拒絕。

所以石厚就問:“怎麼才能覲見天王呢?”

石碏又出主意:“現在陳國的國君陳鮑正受天王的寵信,現在陳衛兩國關係又好,(因為前面陳國都陪著衛國打仗了。)所以,如果能去陳國,請陳鮑公出面,在天王面前為衛州籲說項,那麼覲見什麼的,都不是問題。”

23 大義滅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中國山水畫水彩

>>>> 於是,石厚就聽信了老爹的話,帶著衛州籲一同去訪問陳國。

而誰能想到,石碏暗地裡寫了一封信,派人傳話給陳國:“衛國地處偏僻,國力弱小,我年紀又大,沒什麼能力做什麼了。衛州籲和石厚兩個人,殺害國君,敢請陳國幫忙代為處置。”這實際上就是讓陳國把這兩個人幹掉。

>>>> 陳國收到信以後,馬上依言將兩個人抓起來,請衛國派人來處理。

我們前面說了,衛州籲殺掉了陳國的血脈,所以陳國不管怎麼對付他,都合情合理的。

九月,衛國派右宰醜[官右宰,名醜]在濮[也稱夷濮,陳地,今安徽亳縣東南]殺掉公子州籲,而石碏則派家臣獳羊肩(獳音乳)在陳國殺掉了石厚。

春秋借君子來評價這件事情:“石碏真是忠心不二啊,痛恨衛州籲,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放過,‘大義滅親’說的就是這回事吧。”

>>>> “大義滅親”的典故就是出自石碏的故事。

可是石碏的大義滅親,雖然聽著好聽,但是石碏當年沒有能夠阻止衛揚寵幸衛州籲,也沒能夠阻止石厚和衛州籲相處。後來也沒有保護衛完,能讓衛完不受到政變的侵害。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殺死自己的兒子,作為一個父親來說,這是何其的痛心疾首。

>>>> 再說衛州籲被幹掉了,所以衛國從邢國請回來了另外一位衛國的公子,叫做衛晉。

冬,十二月,衛國人擁立衛晉為國君,《春秋》記錄“衛人立晉”,意思是說,立公子晉為君是大多數衛人的意願。

這裡我們要說的是,衛晉成為衛國國君,雖然是大多數衛國人的意見,但是要注意,這可跟現在的民選政府,說國君沒了,然後搞一個全民公決,大家已投票,最後衛晉支持率85%,OK那他就是國君了,可不是這樣的。

這裡的大多數衛人指的是大多數的衛國國人,而不是大多數的衛國人。衛國國人和衛國人雖然差一個字,但是區別非常大。

這要說起來,還是跟魯國的始祖周公姬旦有關。想當年,周公姬旦攝政稱王引起了他三個弟弟的不滿,所以他們借勢起兵造亂,也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三監之亂。

姬旦在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深感周人太少,商人太多。他一方面,分封了宋國這個國家,由宋國來管理一部分的商人,另外一方面,他將商人按照七族為單位,分給周的諸侯來管理。

周諸侯本身的族人周人,以及貴族這些人,住在城市裡面,就被稱為國人。而商人以及其他一些族的族人在田中勞作,收到周諸侯的管理,這些人被稱為野人,這就是國野之別。

國野之別到了春秋的中後期逐步就開始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國人除了有政治權利之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義務,就是要出兵。所有的軍隊都是由國人來出的。

可是到了春秋中後期,戰爭越來越頻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僅靠國人已經不夠了。尤其是管仲變法之後,各個諸侯國對於國內不定的進行人口普查,結果是大量的野人參與到了戰爭之中,所以國野之間逐步趨同。

到了戰國時代,戰爭規模更大,也就沒有國人和野人的區別了。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23 大義滅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中國山水繪畫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