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祕

《地球最後的夜晚》接近60分鐘的長鏡頭盛傳已久,今天這篇手記來自航拍公司: 志翔航拍。文章非常詳細的闡述了電影中長鏡頭是如何被拍攝,以及克服了哪些苦難、使用了什麼方法,非常詳細,推薦大家收藏觀看。

《地球最後的夜晚》已經定檔12月31日,大家觀看手記之後,可以走進影院觀看成片,然後再次觀看文章,相信會更有收穫。當然,影視工業網還準備了關於本片:美術、攝影、聲音...更多製作解析、專訪,下載幕後英雄APP查看。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一、一鏡到底前言

去年五月份,志翔接到劇組製片老師電話,說:青年導演畢贛最近有個戲要開,比較複雜,電話說不清楚,直接安排技術人員進組開會吧。 因為與製片老師之前合作過幾部戲,彼此也都熟悉瞭解,之間的溝通相對也方便一些。

當技術總監李毅進組後,得知這次是拍《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近60分鐘一鏡到底的實拍任務。說實話,這個想法令眾人不可思議,要知道,畢導上部作品《路邊野餐》中的長鏡頭也才四十多分鐘,可想而知,這次近一小時的長鏡頭難度係數有多大,我們需要實現從手持——車載——手持——索道——手持——航拍——手持多種器材的技術接力。聽著都覺得那麼複雜,去實現它,似乎是在開玩笑...當然,導演無心玩笑,他是很認真的在告訴我們,他將會實現多種場景切換,同時,在不使用任何特效的情況下,鏡頭無縫銜接來實現這個長鏡頭。

回公司後,技術總監李毅帶領著技術人員興致勃勃開始著手一套完整系統的改裝與測試。因為這次,志翔不再是一次純粹的航拍服務者,而是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需要研發連接整個場景無縫連接的方案以及器材。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導演畢贛


二、關於長鏡頭航拍接力技術,需要了解的幾個名詞

在整個幕後創作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解釋幾個使用的器材名詞及原因:

1、快拆模塊:需要重量輕,利於減輕整套手持設備的重量,收放功能能實時切換,並且具有極強的負載能力,不能干擾其他設備,原理為磁力吸附後機械鎖鎖緊加防磁屏蔽層,志翔自主研發。

2、圖傳與監視器:一發多收高清圖傳,無延時實時傳輸,畫面秒連,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畫面監控。最開始使用的是阿米莫圖傳,因為距離遠,後來在手持上又加了一套常規圖傳用於導演監看。為了給攝影師監看以及錄製回放,然後重量要輕我們選擇了Blackmagic的最小的5寸監視器。

3、跟焦器:使用了2套跟焦器,cmotion跟焦器用於接力跟焦,DJI跟焦器用於調節光孔。

4、多種器材無縫銜接:手持→車載→手持→索道→手持→航拍→航拍→手持

5、手持雲臺: 之前是在MOVI PRO跟如影二之間抉擇,最後選瞭如影二。由於那個時候還沒上市,感謝DJI提供內部測試版本如影二,選擇原因為高負載。最開始想用徠卡1.4胡鏡頭,所以負重很重要,最主要續航時間長,能頂1個多小時的供電。最後我們為如影二定製了兼容飛機、鐵頭套件手持、索道、車載黑臂的手柄。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6、攝影機和鏡頭:RED攝影機。高分辨率、高寬容度,而且能持續以RAW格式錄製一個小時。為了兼顧手持重量,選定了蔡司1.3.光圈的電影鏡頭。因為攝影指導認為它更符合這夢幻的旅程,當然它更適合航拍。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Z1飛行器+RED攝影機)

7、無人機+輔助穩定系統RTK:必須具備高負載、高精度穩定性能。RTK釐米級定位系統解決磁干擾問題並且增加接力過程中精準度與安全問題。

這時候,我們測試整套手持設備已極限減重至17.8公斤,對於航拍以及手持來說都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8、無人機接力系統:由於拍攝地點地形複雜,航拍的雲臺一直在各種載體上切換所以需要到每一個點切換到下一個雲臺攝影師的無縫控制鏈接,同樣航拍飛機也要在中途無縫切換操控人員,所以必須需要一套多控制無縫切換系統,志翔自主研發。

三、前期測試

因為我們是第一次嘗試用這種新型的拍攝方式拍電影,沒有參考或借鑑的案例,只能通過不斷地測試來尋找可能性。為使整個流程簡潔、高效、可靠,所有的拍攝設備必須保持統一化、專業化,以上的器材也是在實際測試之後才選定的。

1、飛行器高負載的測試。飛機負載配重(模擬15公斤左右)做暴力測試。由於國產快拆模塊配件性能不穩定,飛機在現場實際測試過程中出現過失敗......後來改用快拆零件,加上機械鎖釦,它的強吸附能力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2、手持雲臺在安裝到飛機上時,飛機是否出現掉高和飄移現象。如造成畫面位移,就無法實現從手持到飛行畫面的穩定過渡。

3、節點測試。這其實是整個拍攝中的技術難點,如手持轉到飛機再轉手持無法實現平穩過渡,就無法實現畫面的穩定過渡,因為這是無特效的一鏡到底。

在第一次進組測試中,攝影指導姚宏易和攝影李優兩位老師親自穿著鐵臂來進行飛行接力節點測試。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攝影指導姚宏易)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攝影師李優)

因飛機懸停位置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手持攝影師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將手持設備安全地吸放在飛機上,所以飛手與攝影師之間必須要有非常默契的溝通,才能確保在這個節點上畫面的穩定與連貫。

在車拍測試過程中,我們使用了車載黑臂,把電子快拆模塊安裝在黑臂上,並設置了一個可以隨時切換開放模式的電源開關。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車載測試)

為了確保在車子大幅度顛簸之下手持設備依然能安全,在現場測試時,我們在雲臺上吊載實際拍攝時的重量,把電子快拆模塊安裝在黑臂上,以實拍的三倍速度做安全性測試,以保證在正式拍攝時器材的安全。但因為國內電子快拆模塊產品性能不穩定性,在實際極限測試過程中出現過掉落情況,最後更換成進口零件加大功率解決。

在手持設備重量、手持模塊改進方面,兩位老師給了很多建議。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給鏡頭穿絲襪,左一志翔技術總監李毅,右一攝影師邢珺然)

四、長鏡頭中的航拍接力是如何實現的?

長鏡頭主要分三個節點接力完成。我們著重聊聊這些接力是如何完成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拍攝接力線路圖)

第一個接力節點:從手持-車載-手持是如何實現的?

簡單來說,拍攝點如下:

A (起點,手持,山上) → B(車載,山上) →C(手持,山上)→ D(索道,山上)

這一節點拍攝工作主要由攝影師邢珺然老師完成。在A起點,他手持17.8公斤全負載雲臺設備進行地面拍攝,最開始使用黑臂安裝雲臺,後因為車載模式下不能像手持一樣調節雲臺方向,邢老師選擇了全程手持坐在沙灘車後鬥拍2分多鐘的山路車載,因為這樣他控制起來更主觀,就是每次都問問還能不能再減輕一點,車甩起來有點頂不住,車拍完了再下車繼續手持拍攝。

因為在山區拍攝,地形複雜,邢老師坐在沙灘車上,實現從A-B點的快速位移,同時手持雲臺設備進行移動拍攝。從手持轉車載轉手持這一系列複雜的拍攝過程中,攝影師既要保證自身穩定,同時要保證畫面流暢,這既考驗了技術,又考驗了力量。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手持轉索道拍攝部分,因為雲臺掛在索道上,鏡頭會自由運動,所以我們的航拍雲臺手在山下遙控鏡頭,雲臺一上索道山下的雲臺手就接管畫面。確保整個畫面在節點轉接平穩過渡。

雲臺上了索道之後到下索道之前,也就是D點到E點的拍攝,雲臺鏡頭的控制權已經轉移到志翔航拍攝影師手中。

第二個接力節點:從索道-手持-航拍是如何實現的?

D(索道,山下) → E(手持,山下)→ F (航拍,山下)

下索道之後到上飛機之前,主要由法國攝影師David手持跟拍主角湯唯老師和黃覺老師。因為跟拍時間長,路線複雜,機器重,攝影師得有很好的體力來完成整個拍攝,同時保證鏡頭的穩定構圖。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攝影師David手持雲臺+RED攝影機測試)

在索道拍攝時,主要是從背後跟拍黃覺老師,所以難點在於演員跟機器如何做到同步。為解決二者之間時間差問題,佈置及負責索道的機械師吳松意老師設置兩個電源開關, 一個為啟停演員道具索道, 一個為啟停攝影機同步拍攝演員索道。

滑索必須要調試到運動流暢,不然會引起雲臺系統跟隨索道震盪,造成整個畫面大幅度擺動。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特技技術顧問吳松意)

因為索道下方是峽谷,落差大,危險係數大,所以在這之前,我們跟吳老師做了多次平滑度測試,主要測試手持系統在滑索上是否會出現鐘擺現象。在測試間隙,我們看到他為了測試滑索的安全性和平滑度,每次都是親自上下索道完成測試,其專業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索道調試測試)

手持轉航拍這個鏡頭則複雜的多,相對要解決的技術難點也多。

根據劇本要求,黃覺做了個夢,而航拍鏡頭主要是以他的視角來拍攝,因此起幅要低。飛機懸停在起幅點,攝影師貓腰鑽到飛機下,將雲臺成功安裝到飛機的電子快拆模塊上。整個銜接過程不能停頓,在攝影師接上飛機的一瞬間飛機要幾乎同時移動,要始終保持鏡頭的順暢及穩定。

時間短,高度低,危險大,這不但在考驗攝影師、飛手的技術,也在考驗著他們的膽量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此真的佩服這幾個敢於用生命在創作的攝影師們。

第三接力節點:從航拍-航拍-手持時如何實現的?

F(航拍,山下第一位飛手)→G(航拍,第二位飛手) → H(手持,山下)

由於航拍手法空前的,需完成從F點到G點飛行,二者之間距離200米。但一個飛手無法把飛機精準懸停在離地1.7米高,距離200米之外的院子裡,以便第三位手持攝影師,也就是陸陽老師接下手持設備,完成最後的一段的拍攝。所以我們只能實行雙人航拍接力來完成這個過程。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整個航拍過程有2分30秒,為了保證飛機的勻停,意思是不出現急加速或者急減速的情況,兩個飛手之間的默契配合度特別重要,在兩人交接過程中,前一個飛手慢慢減速,後一個飛手慢慢加速,才能保證飛機是勻速前行。

而因飛手之間距離遠,在現場他們之間也是很機智的通過電話實現無時差喊話溝通。

在陸老師接下手持設備之後,手持這一套設備完成接下來40分鐘的拍攝。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攝影師陸陽)

五、概述

其實志翔總共進組了三次。 第一次去了一星期做初步測試。因為電子快拆模塊吸力不夠導致測試不過關,回來公司後進行升級設備,又第二、三次進組測試和實拍。

第二次進組,主要是拍索道,這個鏡頭的設計相對飛行接力來說難度較小,就是上下132米的直線距離,兩個飛手看得見對方,飛行軌跡也簡單的多。

第三次進組則是因為導演修改了劇本,重新設計了鏡頭,整個拍攝路線隨之更改。航拍被放在第二、三個接力節點上,飛手間距離拉大到200多米,路線更復雜,需要從山上的圍牆後五、概述飛到200多米的一個四面圍牆的院子裡讓攝影師精準接力,圖傳無線控制都有可能隨時丟信號,拍攝難度相應增加很多。

好在最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過增加功放,嫁接天線等等方案,實現了這個魔幻的長鏡頭航拍。在不斷的測試實拍過程中,每一條拍攝所有人都是全神貫注的,每次由於某些失誤導致從頭再來,那個環節的執行者都特別內疚,特別是在鏡頭接力轉接部分,每次我把攝影機從一個載體移交到攝影師手裡心裡都默唸,加油!看你的了。跟以往的拍攝不同的是常規劇組都是每個部門管他們的事情,而地球組基本上是大家都在一起想辦法,怎麼解決,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大家都擰成一股繩。

六、幕後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人物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為這部電影付出過努力,感謝以下不完全各位老師的出謀劃策。

攝影指導董勁松老師。董老師參與了影片2D部分、3D部分第一次實拍。董老師主要把握整個畫面構圖,掌機走位以及如何布光等。這個長鏡頭的第一次連貫拍攝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在進入第二階段時,董老師先對現場摸排一遍,重新測試和部署,快速把握到畢贛導演的美學訴求,給予各部門充分的信任,一起創新,每天帶著兩位攝影師調整節奏和構圖。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左一為導演畢贛,右一是攝影指導董勁松)

陸陽老師,他從飛機上接下雲臺之後,得手持這近18公斤的器材,邊走邊拍堅持最後最長的一段手持拍攝。

其實對陸老師我們一直深感抱歉,雖然我們已經盡最大程度在減量,但他手持那套設備依然還有近18公斤。

每次測試完後,陸老師累的都要助理攙扶,但即便這樣,他依然每天親自測試多次,專業精神令人感動!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中間是攝影師陸陽,右一跟焦員浩子)

陸老師左手邊是跟焦員浩子。除了跟焦時間長之外,所有的鏡頭都是在夜景中、移動下完成。 光圈大,焦點就顯得薄,稍有差池便會虛焦,所以對技術的要求也是極高的!每次測試浩子都要準確的從飛機接力到山上攝影機開始,2分30秒內到達山下的飛機接力地點,都是連飛帶跑最後蹲下喊一聲:焦點到位。

還有劇組技術總監胡博老師。是他完成了RED三種機型和四套鏡頭的夜戲技術指標測試,完成RED機型IPP2從前期素材拍攝到DI的流程測試,以及對現場與後期素材質量進行統一監管,完成2D、3D轉制素材合併DCP測試,亮度衰減測試等。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左一攝影師陸陽,中間女主角湯唯,右一胡博老師)

還有燈光指導黃志明老師,在全程布光指導後,在實拍時他全程跟在攝影師身後監看畫面,看曝光是否合適,手裡拿著遙控器進行光圈控制。70歲了還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創作之路,凡事親力親為,走上走下,真令人佩服!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左一燈光師黃志明,中間畢贛導演,右一攝影師陸陽)

第一副導bell,一次次不厭其煩的跟我們傳達導演意圖,幫助深刻理解導演的想法,在現場調度方面的支持力度也特別大。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左一湯唯、右一bell)

另外還有大疆,它為志翔提供瞭如影2手持雲臺、從手持切換到自由模式再切手持的固件(因在之前的測試中,如影2能從手持模式為自由模式的切換,但在第一次實拍測試中,沒料到模式切換之後會回中,之後大疆特意寫了一版固件,便解決了這個問題)、cm級精準定位系統RTK,在現場為雲臺調參(因是新機器,還在測試期)等。

而最最讓志翔心生感動的是導演畢贛。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航拍組與導演合影)

李毅回憶說,記得在第三次進組之前,他已經瞭解到導演修改了航拍節點,鏡頭也調整了,拍攝難度升級,他感覺壓力特別大。進組後有一次他跟畢贛導演一塊兒吃飯,以開玩笑的口吻問導演:畢導,如果我這個鏡頭完不成怎麼辦? 當時導演一句話讓他至今記憶深刻:如果你完不成,那我就不拍了 !”

這句話在給了志翔莫大的肯定的同時也給大家增強了信心,所以大夥積極努力尋找更合適的解決方案,成功地實現了導演的想法,這才有了那個大眾期盼的神秘魔幻的60分鐘一鏡到底長鏡頭!

而在前幾天也終於不負眾望,《地球最後的夜晚》獲得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這個獎項算是對這些電影幕後工作者最大的支持與肯定!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大揭秘


對志翔來說,這次作為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身份出現在劇組中,是一次全新的、特別的經歷,同時雙人接力航拍也是我們在技術層面上的一次創新與拓展,未來也將為這種對電影有著高標準、高要求、富於創新性的導演或攝影師們提供更多定製化地、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讓我們拭目以待接下來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