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照片1910年,百年前的威海生活


成山镇历史悠久,据考证,我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到过这里,留下许多古迹和传说。明朝洪武年间,魏国公徐辉祖在此设卫戍边,取名成山卫。明末最有作为的登莱巡抚袁可立曾经致力于提升成山的防卫和级别。

《明熹宗实录》:“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陈修备实事:一设将领,谓登莱之皇城岛两游击及成山、威海等处俱系紧关冲要,宜添设钦依以重事权。”清雍正十三年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改成山卫为荣成县。

1874年英国人在成山头东端建了一座高16.3米的灯塔,灯光射程21海里,至今完好无损,可以正常使用。为了防止大雾海上船只看不见灯光,辨不清方向,英国人又在灯塔旁边建造了一只大雾笛。每遇大雾天,雾笛每隔两分钟便自动鸣笛一次,笛声可传逾三十海里。


成山头地处半岛最东端,位置偏僻,三面临海,一面靠山。成山头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春秋时称“朝舞”,有“中国的好望角” 之称。

成山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隋、唐、明、清均有兵事发生。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就发生在成山头东10海里外的海面上。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殉于此。光绪皇帝御赐碑文,谥号“壮节”邓碑至今还保存于始皇庙内。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

威海海域广阔,浅海和潮间带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威海市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个/平方米;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动物647种,植物132种。

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梭鱼、鲻鱼、鲈鱼、鲅鱼、青鳞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黄姑、比目鱼等100余种;虾蟹类主要有鹰爪虾、对虾、毛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等;

贝类主要有栉孔扇贝、鲍鱼、泥蚶、菲律宾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蛎、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贻贝、青蛤等;棘皮类中有刺参、海蜇、马粪海胆、海星等。【山东威海,1910年。摄影:约翰斯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