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老照片1910年,百年前的威海生活


成山鎮歷史悠久,據考證,我國曆史上的風流人物秦始皇、漢武帝等都到過這裡,留下許多古蹟和傳說。明朝洪武年間,魏國公徐輝祖在此設衛戍邊,取名成山衛。明末最有作為的登萊巡撫袁可立曾經致力於提升成山的防衛和級別。

《明熹宗實錄》:“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陳修備實事:一設將領,謂登萊之皇城島兩遊擊及成山、威海等處俱繫緊關衝要,宜添設欽依以重事權。”清雍正十三年河東總督王士俊清理封疆,改成山衛為榮成縣。

1874年英國人在成山頭東端建了一座高16.3米的燈塔,燈光射程21海里,至今完好無損,可以正常使用。為了防止大霧海上船隻看不見燈光,辨不清方向,英國人又在燈塔旁邊建造了一隻大霧笛。每遇大霧天,霧笛每隔兩分鐘便自動鳴笛一次,笛聲可傳逾三十海里。


成山頭地處半島最東端,位置偏僻,三面臨海,一面靠山。成山頭是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譽為“太陽啟升的地方”,春秋時稱“朝舞”,有“中國的好望角” 之稱。

成山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隋、唐、明、清均有兵事發生。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海戰,就發生在成山頭東10海里外的海面上。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殉於此。光緒皇帝御賜碑文,諡號“壯節”鄧碑至今還保存於始皇廟內。

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

威海海域廣闊,淺海和潮間帶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據資料統計,威海市海域平均生物量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個/平方米;有生物資源779種,其中,動物647種,植物132種。

魚類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梭魚、鯔魚、鱸魚、鮁魚、青鱗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黃姑、比目魚等100餘種;蝦蟹類主要有鷹爪蝦、對蝦、毛蝦、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等;

貝類主要有櫛孔扇貝、鮑魚、泥蚶、菲律賓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蠣、中國蛤蜊、四角蛤蜊、貽貝、青蛤等;棘皮類中有刺參、海蜇、馬糞海膽、海星等。【山東威海,1910年。攝影:約翰斯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