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用餐吃到蟲子?你需要知道這些!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這兩天,玉環小夥伴們的朋友圈被一家餐廳菜裡帶蟲子的駭人照片刷了屏,市監君也第一時間前往該餐廳進行檢查併發布了情況通報。

戳圖片回顧

赤裸裸的照片著實倒胃口

不少小夥伴都產生了心理陰影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併發誓不想再看到蘑菇了

食物處理不乾淨固然是商家的不對

但是,小夥伴們也不必過度恐慌

日常生活中

我們吃到蟲子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比 如

楊梅里的實蠅和果蠅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板栗裡的象甲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無花果裡的榕小蜂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如果害蟲大爆發,果農也會用低毒高效的殺蟲劑來對付它們,可是還常常有零星小崽子隨著食物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是吃蟲還是吃農藥?嗯,這的確是個問題。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當然,本次事件的主角

野生食用菌

也是蟲子最愛光顧的地方

有的小夥伴要說了,你們這是給商家洗白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我們只是想給大家講講

野生食用菌為什麼會有小蟲子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3.5盎司的蘑菇裡含有19只蛆?

News Watch

據廣為流傳的帖子“11種讓人意想不到的食物成分”稱,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為,一罐3.5盎司重的蘑菇內含有19只蛆蟲是合法的。其實,只要你吃過野生的蘑菇,就可能順便嘗試過這種意料之外的高蛋白。

樂於烹飪野菌的主婦都知道野蘑菇收拾起來特麻煩,擇好蘑菇之後,一盆兒冒尖的蘑菇縮水成了不足半盆。原因很簡單——野蘑菇有蟲。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牛肝菌裡面有一些很好吃的種類,比如美味牛肝菌。在山林裡,吃蘑菇的傢伙多得很。蘑菇表面的豁口是蛞蝓啃出來的,蘑菇肉裡面也住著有黃色硬皮膚的長形大蟲子:它們是蕈(xùn)甲的孩子。不過挑揀起來最麻煩的,要數那種頭部有尖尖一點黑色,身體透明的細小白蟲,它們是蕈蚊的孩子。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蕈蚊的孩子,頭部尖尖一點黑,身體呈白色。不管是蕈甲還是蕈蚊,都以蘑菇為食,而且作為補償,它們幫助蘑菇把孢子傳播到遠處,對野生的蘑菇來說,提供一點點菌肉給這些昆蟲無異於雙贏行為。

事實上,找到一隻沒被昆蟲染指的野蕈,要比找到一個沒有尿過床的嬰兒更困難。就連蘑菇和靈芝的養殖戶,都要費盡心思對付它們。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成年的蕈蚊在生活中相當常見。除了炒蘑菇,蕈蚊在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如果你養花,花盆裡經常飛出來的黑色小飛蟲就是蕈蚊家的成員——尖眼蕈蚊。它們不會咬人,也不會把卵產在人眼睛裡,只是靠吃花土裡的真菌和藻類為生,偶爾也會啃食花草,不過它們對盆栽幾乎沒什麼壞處——它們實在太小了。

商家對於食品處理有什麼義務?

News Watch

雖然蟲子在野生食材中非常常見

但是,商家難道就可以熟視無睹嗎

當然不可以

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請了解一下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在採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以及食品相關產品時,應當制定並實施原料採購控制要求,積極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和採購記錄等制度,認真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保障所採購的原料新鮮、安全;不得采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原料,如微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有害物超標的食品原材料,以及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未通過檢疫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及其製品等。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餐飲企業應當定期維護食品加工、貯存、陳列等設施、設備;定期清洗、校驗保溫設施及冷藏、冷凍設施;在加工過程中,應當檢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發現有腐爛變質、油脂酸敗、黴變生蟲、汙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等情形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通過優化場所佈局,採用透視明檔、參觀迴廊、開放式廚房、視頻傳輸等“明廚亮灶”

方式,將食品加工製作的關鍵環節和場所暴露在消費者視線之下,揭開了後廚的“神秘面紗”,取得了經營行為更規範、監管手段更便捷、群眾參與更廣泛、社會監督更有效的社會效果。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如果餐飲企業有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行為,將不僅面臨行政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對消費者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須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

在外用餐吃到虫子?你需要知道这些!

面對食品,我們要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可過度恐慌、矯枉過正,散佈不實謠言,比如隨意使用“毒西瓜”、“毒蜜餞”等聳人聽聞的字眼,或者把個案推而廣之到整個行業,甚至故意歪曲或掩蓋客觀事實。

但是,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大環境下,每個消費者都應當成為監督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捍衛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消費者一方面需要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另一方面,也需要擦亮眼睛,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在保障自身消費安全的同時,杜絕謠言和虛假信息的繼續傳播,構建“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格局,共同為食品安全這座大廈添磚加瓦。

部分來源 | 果殼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