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連續大招幫你建立社交自信 走出社交偽舒適區(4)

前面已經跟大家介紹了什麼是社恐以及社恐的核心特點是什麼。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走出社恐的方法,這些方法會大大減輕社恐人的症狀,減少內心的衝突。

但是,這些方法需要去練習,在生活中刻意地去練習,只有練習才能夠越來越從容地面對症狀、面對情緒,直至走出社恐。

走出社恐的必然經過——反覆

在走出社恐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反覆,反覆就是你昨天覺得自己狀態特別好,幾乎沒有症狀的影響了,能夠與人輕鬆的交流,且不失幽默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想太多。

但是今天發生了一件事,讓你心情特別不好,你的內心又出現了衝突,讓你又回到以前的那種狀態——不敢與人交流、害怕與人對視、害怕異性、一緊張就臉紅。

這就是反覆。反覆是走出社恐必須經過的過程,因為症狀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是說突然間你就有社恐了,也不是說突然間社恐就沒了。

所以走出社恐就像拔毒一樣,需要一點一點將毒素清理出來,而這個過程中,由於你在不斷地建立新的認知,這些新的認知尚不穩固,所以很容易被從前的認知所帶跑,回到從前的狀態,出現症狀。

走出社恐系統方法之一——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指的是:對當下身體和心理產生的一切反應不排斥,能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不代表你能夠很舒服、很自在,而是代表你能夠讓不舒服存在,能夠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在接納的過程中,內心的衝突會越來越少,直到剩下最原始的衝突,直到內心沒有太多的負面情緒。

那怎麼樣才能自我接納呢?

一、柔弱勝剛強——看到症狀的產生,不去對抗它

我們的腦海中經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念頭產生的途徑有兩種:

一種是對現實環境做出的反應,然後大腦自然地產生聯想。比如你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女,你的腦海中會不由自主地冒出:“這個美女真漂亮,要是她是我的女朋友就好了。”這就是我們的頭腦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應。

而另一種途徑就是我們在沒有接受到外界的刺激時,腦海裡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念頭。比如我們在安靜地看書時,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個,“我想看看抖音”的念頭,然後你可能就去看抖音了,這個時候你基本上是不加思考地對這個念頭產生認同。

但是這些念頭來自於我們的潛意識,它們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而這些性質會導致我們的某些行為適得其反。

比如你越關注它們,它們的力量就越強大,也就越不可能去戰勝。所以做好的辦法就是不戰。就像最完美的東西反而是有缺陷的,最大的機巧就是愚鈍,最正直的東西反而是彎曲的,我不跟它起衝突,我不跟它爭,它也就沒辦法與我爭。

你不管它,它自己反而慢慢就消失了,你越是拿勁去想著戰勝它,越不可能擊敗它,就是這麼奇妙。

和念頭的對抗會讓我們產生內心的衝突,而衝突會內耗,消耗我們的能量,我們就會產生症狀。

當我們產生症狀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舉動就是去對抗它們,排斥它們的存在,試圖將他們驅趕出我們的身體。但是這種對抗,不僅無效率,還起了反作用。

所以我們要去接納,接納自己身體和心理所產生的一切反應,不去排斥它們,帶著它們去生活,去學習,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學習上,而不是去關注它們。

我今天狀態不好,我不去上班了;我今天狀態不好,我不去學習了;我今天狀態不好,我不去參加同學聚會了。狀態不好,也可以去上班;狀態不好,也可以去學習;狀態不好,也可以去參加同學聚會,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邏輯思維。

再舉一個例子,小張是個大學生,他有社恐,主要症狀是異性恐懼。

有一天小張在食堂吃飯,剛找到地方坐下,飯沒吃兩口呢,突然有人在後面拍了小張一下,小張頓時扭過頭去,表情瞬間變得非常尷尬。

原來拍小張的是小陳,她和小張是一個班的,因為是剛放學,食堂人很多,幾乎沒有多少空的座位了。

而小張旁邊正好有一個空位,於是她來到小張旁邊,跟小張打個招呼,準備坐在這裡。

小張從尷尬中稍微恢復了一點,說:“你......你......你也在這兒,這麼巧。”小陳說:“嗯嗯,我先去打飯了,一會聊。”

小陳走了,但是小張內心卻波動了起來,他想,“怎麼這麼倒黴,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

”小張一直在想該怎麼辦,內心非常焦慮,整個人都變得不好了。

不一會小陳端著飯走過來了,小張不敢去看她,低著頭吃自己的飯。

等小陳坐下之後,小張突然站起來,低著頭說,“我......我......我先走了,我還有點事。”

小張說這句的時候,眼睛不敢直視小陳,而是低著頭看著腳下。

小陳尷尬地笑了笑,並揮手說:“嗯嗯,行,再見。”

小張象徵性地擺了擺手說:“再見。”然後就匆匆忙忙端著殘羹剩飯走了。

剛走出餐廳,小張心裡就想:“小張啊,小張,你怎麼這麼沒用,連說個話都做不到嗎,她有這可怕嗎。”

想著想著小張整個人都變得不好了,不敢看周圍的人,低著頭往前走。

回到宿舍之後,一直在回憶這件事情,回憶當時的情節,然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不斷地攻擊自己,否定自己。

之後在上課的時候,一看到小陳就感到恐懼,這種狀態能夠持續好幾天,有時小張甚至連課都不敢去上了。

當我們處在當時那個場景的時候,是沒辦法解決的,所以只能在事前和事後來解決。

在事後我們需要覺察到症狀的產生,然後接納症狀,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不去對抗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這裡就是要接納自己不能和小陳和平相處,接納這個事實,並接納自己內心產生的想法,比如,“我沒用”,我就是沒用,怎麼了,我承認我沒用。不要去對抗,而是去接納,然後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其實,最好的應對就是不應對。

二、樂觀原則,能做成什麼樣是什麼樣

在接納的時候,我們要遵循著一個前提,即我能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做不好也沒關係,下次再來。

我們經常給自己設各種各樣的要求,一旦我們達不到這些要求,我們就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但是呢,通常我們給自己設定的要求比較高,很難完成,所以我們需要給自己降低要求,降低到什麼標準呢?我做成什麼樣是什麼樣,做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做不好就做不好唄,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我們不能做到接納自己的時候,我們要接納自己接納不了,告訴自己,我就是接納不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呢,能死人嗎。

其實,往往不是別人不接納我們,是我們自己沒辦法接納我們自己。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好,需要去改變,其實你有的時候很好,只是你把自己看低了。

三、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首先給大家解釋下什麼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你當下的應該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今天是週末,老師前兩天佈置了很多作業,明天就要上課了,我的作業還都沒寫。我現在也沒有其他什麼事情,很閒,在刷手機,這個時候,做作業就是自己該做的事情。

無論內心有怎樣的衝突,你都應該去做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活在當下,也就是專心地去做作業。無論在作業的過程中你的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都應該把心思放在做作業上,即使某些時刻走了神,發覺了之後,還是繼續去做作業。

為什麼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1)有事情沒做,你會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就是當我們有事情沒有做,而這個事情很重要,它會一直在我們心裡,成為一個負擔,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壓力。我們會非常的焦慮,因為我們擔心自己完成不了。當我們完成這個事情的時候,這種焦慮感就會減輕直至消失。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拖延,不到最後期限不去做事情,不到最緊急的時候不去做事情。

雖然我們知道拖延不好,但是我們卻不能立馬去行動,把事情完成。我們內心其實是不舒服的,很反感這種自己的這種行為。這就產生了一個衝突——拖延不好,但是我卻不能克服,我好沒用。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沒用,會否定自己。

(2)做事情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價值

無論你做什麼,只要你做了,你就成功了。因為做事情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價值,單純地想並不能提高我們的價值,與其坐在原地跟自己的內心產生衝突,不如把這份時間、精力投入到做事情上。做事情能夠使我們得到成長,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會擁有真實的經歷,並積累經驗,這就是在成長,就是在進步。

(3)自我價值感高了,自信就來了

當我們不斷地在成長,在進步,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慢慢提高,就會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從而認可自己,變得沒那麼否定自己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我也有優點,原來我做的挺好的,原來我並沒有這麼差,給自己點個贊。這樣,自信就產生了。

(4)自立,自強,自信,自量,自由。

只有自立,自強,才能自信。在自信之後,自我衡量,不偏不倚,無過之而不及,就能慢慢達到自由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從心所欲,無所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