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神祕的東胡族群——演繹半部中華史

第一天的行程孤單、無聊,沒有像樣的景觀和遺蹟可供觀賞,荒沙、溝壑之間人跡稀少,傍晚行駛在前往烏丹的縣道上,半個小時看不見燈光,八月十四的月亮明亮的照著遼西的千古荒原,道路兩旁黝黑的楊樹沙沙作響,神秘而荒寂,這裡就是孕育眾多的少數民族的兩河之域: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幾十年前讀這首詩時沒什麼感覺,此刻好像真的體會到作者的千古困惑?

學界有一條神秘的“璦琿(黑河)-騰衝一線”也稱“胡煥庸線”。這條基本與400毫米降水線重合的神秘之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遊牧民族的天下。

“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遊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發現西部》】

這條地理分界線的左右曾有眾多少數民族繁衍生息,時叛時款,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中國的北方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和東北白山黑水之間主要有匈奴突厥、東胡、肅慎濊貊三個系統,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名字出現在漢族典籍之中,伴隨幾千年的中原王朝的更迭,演繹不同的歷史變遷,相互融合演變,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填筆重彩。

大興安嶺被稱作中國歷史的後花園,在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圍城的一個起伏不定的河谷、丘陵、沙磧、草原地帶,流淌著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兩條重要河流,他們匯聚一起成為遼河的源頭之一,這個神秘的兩河流域不僅孕育了璀璨的上古“紅山文化”,還養育了神秘的東胡族群。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神秘的東胡族群——演繹半部中華史

騰衝-璦琿線(胡煥庸線)

東胡族自周朝起一直伴隨中原王朝世代更替,在與中原王朝的不斷交往中,時戰時和,曾經幾度南下中原,蒙元時期甚至統治中原近百年,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礎。

東胡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卷七《王會篇》,日“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孔晁注:“東胡,東北夷”;又注:匈奴、東胡等,“北狄之別名也妙。其後《山海經》卷十一《海內西經》亦載:“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載周襄王在位時期(前652一619年):

“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史記》卷八一附《李牧列傳》載,趙之北邊良將李牧,於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大破殺匈奴之後,繼續東降林胡和攻破東胡。

最著名的就是史記所載”秦開卻胡千里“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史記·匈奴列傳》

春秋戰國末年的秦開卻胡將東胡和箕子朝鮮趕出了遼東遼西之地,建築了自張家口到丹東的燕長城,為中原政權正式經營東北地區的最早記錄。

被趕往赤峰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胡逐漸恢復元氣,對同處漢朝北部蒙古草原的匈奴不斷勒索,索取名馬、美女,甚至想佔領雙方的”非軍事區“甌脫之地”,剽悍的匈奴冒頓單于將東胡擊敗,東胡向北逃竄,一支逃往興安嶺之北成為烏桓,一支逃往大興安嶺東北大鮮卑山,成為鮮卑。

兩漢期間,烏桓又南下遼西,甚至兩度入塞,漢朝設“護烏桓校尉”對其進行管理,到漢末三國紛爭期間,與袁紹結盟,與曹操為敵,建安十二年,曹操出龍岡、越白檀,白狼山斬蹋頓,消滅了烏桓。從此在史籍中消失。

差不多同時,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 ,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

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 ,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佈於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佈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軻比能吞併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再度形成鮮卑聯盟,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總之,按照分佈地域不同,鮮卑分為西部鮮卑、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其中西部鮮卑主要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包括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髮部等;中部鮮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東部鮮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佔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禿髮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晉建立以前,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鮮卑成為當時北部邊疆的主要部族。

東晉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

四燕:遼西鮮卑慕容部建立。

西秦:為隴西鮮卑乞伏鮮卑

北魏:拓跋鮮卑建

南涼:拓跋鮮卑的一支禿髮鮮卑,與北魏同源。

吐谷渾:與慕容鮮卑同源。

北魏孝文帝即位後,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後期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大多農民家破人亡。從而在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先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接替西魏的是北周,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是為北周孝閔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復存在。隋唐以後,鮮卑已不在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來源於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分佈於今天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遷往中亞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為匈奴裔。

匈奴裔的宇文部鮮卑在首領宇文莫那帶領下,自陰山南遷至遼西,同遼西慕容部發生多次爭鬥,並且大多被擊敗。最終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毀滅性的打擊,宇文部部眾散落各地。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神秘的東胡族群——演繹半部中華史

遼西“兩河流域”示意圖

“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見於此”。

《遼史》第六十三卷 表第一

“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也。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

《魏書》列傳第八十八 庫莫奚 契 丹

契丹建大遼國,統治中國北方二百餘年,被金所滅,契丹民族神秘消失。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餘里。

入契丹國,又北行 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週迴三百餘里, 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有大水從北而 來,廣四里餘,名穄水。國土下溼。,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頗有粟麥 及穄,唯食豬魚,養牛馬,俗又無羊。夏則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發。 用角弓,其箭尤長。女婦束髮,作叉手髻。其國少竊盜,盜一徵三,殺人者責馬三 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曲釀酒。俗愛赤珠,為婦人飾,穿掛於頸,以多為 貴,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屍則置於林樹之上。武定二年 四月,始遣使張焉豆伐等獻其方物,迄武定末,貢使相尋。”

室韋族的淵源,史書說其為“契丹之類”,或“丁零之苗裔”。結合史載其地理位置社會生產和風俗習慣等考察,其主體部分出自鮮卑,是東胡的後裔。

蒙古族起源於室韋的分支蒙兀室韋。

約在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到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佈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1278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軍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元惠宗北逃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1402年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後來,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蒙古已經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和瓦剌部三部。

其中,兀良哈部散居在西遼河、老哈河一帶,靠近中原,與明朝時叛時降,插漢部南遷後,漠南蒙古都歸降於大汗,後期因林丹汗暴虐,在明末清初降於後金。

清朝時期,蒙古各部是清朝的主要盟友和支持者,一直與清廷不斷聯姻,有記載的滿蒙聯姻達586次,滿族皇家出嫁給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達430名,。蒙古王公貴族得到清朝的冊封,這種制度直到民國初期。

綜觀,幾千年的歷史,遼西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的東胡族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直伴隨著中原王朝的更替以不同的面目參與歷史的進程,由於其文字和文化不太發達,這一歷史源流還需更一步梳理,例如庫莫奚、蠕蠕等歷史源流,以及東胡的祖源、其與紅山文化的關係、與殷商的關係等等眾多謎團有待發掘。

遼西是歷史的寶庫,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曾演繹精彩的大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