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劉不成村 新埔上枋寮劉宅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新竹縣新埔鎮上坊寮劉宅,至今已有兩百二十五年曆史,它是粵籍人士劉延轉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又稱“雙堂屋”。這座傳統的客家建築,樣貌樸實,不僅呈現古建築的藝術之美,也記錄了劉家祖先的開墾歷史。

無劉不成村 新埔上枋寮劉宅


新竹縣文化局指出,新埔上坊寮劉宅的特色在於同時兼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中央的四合院強化祠堂空間的重要性,也同時滿足私密與防禦性的需求,這種子孫圍著宗祠居住的建築環境,無形中讓客家人的家族觀念不斷地強化與傳承,這也是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

無劉不成村 新埔上枋寮劉宅


劉宅建於乾隆年間。乾隆二十一年,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的妻子詹氏攜子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區)一帶。長子劉延轉於枋寮開基立業,於一七八一年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土埆築牆、茅草鋪頂,約於一八六二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無劉不成村 新埔上枋寮劉宅


後來,劉宅經過十年的整修,成為“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大,顯示當時劉氏家族人丁旺盛。

一九八三年,為紀念劉氏後裔奉為基祖的劉瑞閣(劉延轉之父),因而興建一座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命名為“瑞閣園”。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劉姓家族於是以上枋寮祖堂為凝聚全家族精神的所在。

劉宅的屋頂兩端有如燕子的尾巴高高翹起,紅磚瓦屋帶有純樸的古味,門廳上書寫“鐵漢家聲”堂號,正廳則為“蔾照堂”,兩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守法公正的意思,另外,廳堂內懸掛的“克繩祖武”匾額,則是告誡子孫不忘祖訓。

無劉不成村 新埔上枋寮劉宅


上枋寮劉宅被認定為第三級古蹟,在“內政部”經費補助下,已完成修復工作。這座兩百二十五年曆史的古蹟位於新埔鎮上寮裡義民路,呈現傳統客家建築特色,從佈局、結構到裝飾,處處是古建築的藝術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