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沸騰了!GDP首超香港,下一個會是誰?

最近,深圳發佈了年度重磅統計數據!

深圳市統計局發佈的深圳2017年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深圳2017年GDP達22438.39億元,位列全國第三。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

那麼,根據這份最新的報告數據,深圳憑藉2.24萬億的GDP不僅甩開了廣州GDP近1000億,,成為中國GDP第三城;而且且也首次超過香港的GDP水平。

按照香港特區政府預測數據,對應的GDP約為人民幣2.18萬億,已經明顯低於深圳。

一語成讖,之前大家的普遍預期,果然實現了!

深圳沸騰了!GDP首超香港,下一個會是誰?

圖:港深GDP走勢圖

想當年,深圳只不過是香港身邊一個不怎麼被看得起的窮鄰居,也是一個忠誠的小學生,時常用崇拜的眼神望著一水之隔的繁華。

深圳沸騰了!GDP首超香港,下一個會是誰?

圖:1980年的深圳

然而風水輪流轉,只不過四十年時間,深圳發展卻是一日千里,不但從跟跑實現和老大哥並跑,現在終於彎道超車了!

圖:現在的深圳

(一)

過去你對我愛搭不理、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

短短數年之間,當年的老大哥香港為何卻被窮小子深圳實力碾壓呢?

先問你一個問題,現在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比拼的是什麼?

答案就兩個字,創新!

我們知道,香港的發家是靠承接國家產業轉移,從而晉升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短時間內迅速地崛起為一個富裕的發達經濟體。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香港是靠金融、物流、服貿、旅遊等傳統支柱行業崛起的,然而現在也被這些傳統產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重度捆綁,缺乏創新的內生動力,從而錯失了當下的互聯網紅利。

在互聯網經濟興起初期,董建華曾頗有戰略眼光地提出建設“數碼港”,但最後卻變成了一個地產項目;後來的“矽港”項目,依然沒有做成。

1997年香港就開始使用八達通,當時十分先進,現在依舊是八達通,在移動支付方面毫無進步可言。

我們都說香港的金融業發達,然而卻是老氣橫秋。香港買保險是一對一服務,然後在手持的IPAD終端下單。在所有的開發系統都是本公司的IT部分研發。所有的終端只支持觸摸筆,系統常常崩潰或者卡住。

據說,在休息室需要連接WIFI時,還有個老太太專門負責發放小紙條,上面寫著WIFI名字和密碼。

最為搞笑的是,此前香港某報居然公然刊文稱“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寶”!

香港有“東方明珠”的美譽,從太平山山頂眺望維多利亞港,星光璀璨、無比繁榮,而如今霓虹燈依舊閃爍,而香港卻繁華不再。

被大財團長期把持的香港經濟,不僅導致了對傳統經濟結構的路徑依賴,而且導致了社會階層固化、財富永遠集中在最少數人手裡,這種機制下談何創新?即使有了正確的創新意識,在體制羈絆下,也會被扼殺。

若是缺乏增長的新動能,曾經才華橫溢的江郎,現在也要泯然眾人矣!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卻憑藉“創新二字”異軍突起,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不斷迭代,逐漸成為了東方的硅谷,甚至有超越硅谷的可能。

根據對國際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PCT專利數據庫的分析統計,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計PCT專利69347件,連續13年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就國際排名來看,深圳位居世界第二,僅落後於日本東京,但領先美國硅谷、韓國首爾、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城市。

創新之城、科技之城,也就是未來之城!

(二)

高歌猛進的深圳,已經超越了廣州、香港,那麼,下一個目標會是北京、上海嗎?

深圳沸騰了!GDP首超香港,下一個會是誰?

圖:北上深GDP對比圖

深圳的最大優勢在於創新,而深圳的創新之源又在哪裡?

二十一世紀最稀缺最重要的是什麼?

金錢?

當然不是,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新的金錢、新的增長點的人才!有了人才,就能有一切!

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最大的優勢就是開放,願意學習和接納一切先進的技術和文明,也願意接納一切有夢想、有潛能的人才,也因此有了源源不斷的創新與活力。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全國皆知的背後,是深圳為吸引人才而推出的種種惠民政策。

自2011年始,深圳市推出“孔雀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給予人才、創業和住房等補貼。

2015年,深圳市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畢業生,針對畢業生推出了租房補貼政策。

整體來看,深圳市的惠民政策種類繁多,涵蓋了教育、高校畢業生就業、培訓、創業、老年人補貼在內等多項福利政策。

這些惠民政策,不僅對人才打開了大門,歡迎人才的流入,而且為人才的發展創造了更適宜的環境。

而傲慢的北京、上海,卻對人才關上了大門。

我們來看看北京的控制人口目標——2020年之前,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總量要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而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的總數已經達到2151.6萬人。這就意味著,6年內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過148.5萬人。

上海更嚴——2020年前總人口不超過2500萬,但在2014年底其常住人口就已經達到2425.68萬人。這就意味著,6年內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過74.32萬人。

由於嚴格的入戶條件,你在這兩個城市,有錢也未必買得起房。

比如咪蒙,作為一個外地人,即使月入千萬,也沒資格在北京買房。她在自己的公號裡為兒子上學求助: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只要努力賺錢就好,但現在發現,有些事我用錢都解決不了。

此前有一則消息,北京居委會一個月工資2k出頭的工作,一大把名牌大學畢業生搶,就是因為幹滿3年可以申請調戶口。還有人在下面回覆,“只要能解決北京戶口,什麼工作都能接受”。

別說入戶了,就算是申請居住證也很難。

一位網友曾經如此感慨自己在北京的經歷——

“申請居住證而已,又不是入戶,要不要這麼誇張?同住的三四個人特意定了鬧鐘,凌晨起來排隊搶名額,結果秒光,一個都沒搶到。這要放在深圳,早就入戶了吧!”

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你拼盡全力之後還是活得沒尊嚴。

在北京、上海提高了門檻、制定了無比嚴格的積分落戶政策的同時,深圳卻敞開了大門,只有2個基本等同於沒要求的要求——“大學生”“45歲以下”。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深圳的人口在增加,而北京上海的人口卻40年來首次出現了減少現象!

深圳統計局公佈的人口數據顯示,2017年年底深圳常駐人口為1252.83萬人,比2016年年底的1190.84萬人,激增近了62萬人。

北京市統計局官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下降0.1%。

上海市統計局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末,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

北京、上海嚴厲的人口控制措施的一大弊端是,很可能使其錯失現在一文不名,後來卻潛力無限的年輕人。

華大基因就是例證之一,1997年華大基因在北京成立,2007年因在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投資上與中科院產生分歧,華大基因南下深圳,開始新一輪創業。

創始人之一汪建如此感慨——華大基因創立之初,被外界認為“不是瘋子就是騙子”,但最後被深圳“這個很不一樣的地方”接納了,他很感謝深圳的包容。

對於北京和上海而言,香港的經歷已經敲響了警鐘——在失去傳統經濟動能優勢的同時,人口已步入遲暮之年,生育率急劇下降,從60年代的5.2下降到2014年的1.12。

當一個城市的人才漸漸減少,當一個城市的人口漸漸老去,負責生產創造的人才數量快速下降,誰還能為這個城市支撐起一個美好的未來?

尾聲

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先生有這樣一個觀點:都市離不開移民,無論是在其形成之初,還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旦移民斷絕,甚至出現人口大量外遷,富有該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隨之而停滯,而衰落,以至最終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必定是人才之間的角逐,這點從去年以來各個一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就可一窺全局,那麼,在這場爭奪戰之中,誰會是最大的贏家呢?

現在“北上廣深”的座次已然變成了“北上深廣”,那麼這個排位,未來會不會進一步變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