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中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神補氣”

宣城是傳奇徽商的孕育地之一,這裡流傳著許多創業創新的傳奇故事。步入新時代,企業家們開疆闢土的初心不改、改革創新的激情不減,書寫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篇章。

一直以來,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審執之手維護民營企業及企業家的合法權益,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積極健康的發展環境。從十年前《關於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促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務的若干意見》,到不久前出臺的《關於服務和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時代發展的主題在更迭變化,市中院服務地方發展、助力民營經濟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 2018年,全市法院共審理涉民營企業案件4974件,涉案標的48.25億元;依法審理涉企金融借款、融資租賃、民間借貸等案件1326件,支持多渠道融資;高效執結涉企案件3514件,保障勝訴權益得到及時兌現。

宣城中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神補氣”

一次“座談會”

為全面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2018年12月24日下午,宣城中院組織召開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座談會,邀請了全市11家民營企業家代表參加。“為民營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和保障,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可有做。所以,今天在這請各位企業家給我們一些建議。”座談會一開始,市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錢明樹就開門見山地表明主旨。

“建議法院能夠多組織針對企業家的法律知識培訓”、“這幾年交付糾紛類的案件比較多,法院這類案件審理的效率能不能高一點”、“希望法院能為我們企業發展營造更加公平的法治環境”……話匣子一打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道出了自己的想法、難處和要求。

在座談會上,錢明樹提到宣城中院剛剛出臺的一份文件——《關於服務和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這份《意見》中,公正高效審理民營企業案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寬鬆的發展環境等16條意見,囊括了從轉變司法理唸到改進工作方法的方方面面。

這份文件中的一項項舉措,正對應著座談會上企業家們提出的一個個實際而具體的問題。這種“巧合”的達成,源於一次次實地調研、深入走訪。 “我們一直密切關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主動服務民營企業,依法幫助民營企業解決涉法涉訴問題,為民營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錢明樹說道,“這麼多年,市中院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滿足民營經濟發展以及企業家成長對司法工作產生的新需求。”

就在座談會的前一天,錢明樹到宣州區溪口鎮走訪了民營企業代表安徽博亞竹木製品有限公司。他深入公司生產一線,詳細瞭解了企業存在的問題,聽取了企業發展、營商環境建設方面的情況和意見,特別是徵求了企業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2018年,全市法院共走訪民營企業70餘次,依法幫助解決涉法涉訴問題80餘個。正是通過一次次走訪、一場場座談,宣城中院將法律知識送到了企業,將司法服務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也將溫暖和關懷送到了企業家的心中。

宣城中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神補氣”

一本“白皮書”

2013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市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我市多家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斷裂,一些房地產項目開發停滯形成殭屍爛尾狀態。我市兩級人民法院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大局,主動擔當,及時依法受理房企破產案件,充分運用重整與破產清算等法律手段,成功促使安徽省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宣城大唐北門棚戶區改造項目、安徽省861項目---“中國茶府”等一大批項目順利重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2013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依法妥善審理房地產破產企業21家,盤活土地3808畝,房屋面積461.42萬平方米,保障了15717戶拆遷戶、購房戶的安居問題,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不久前,宣城中院審理的大唐破產案入選“全省法院保護民營經濟十大典型案例”。

房企破產案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如何根據案件特點運用破產清算或重整等法律程序,選擇最優的審理路徑?宣城中院在房地產企業破產案件審理中通過競爭方式選定管理人、通過重整清算方式變賣破產財產、吸引投資人接盤等創新做法,在全國法院系統都廣受關注。去年10月底,宣城代表安徽參加全國房企破產案件研討會,破產案件審理的“宣城經驗”再次推向全國。

不久前,宣城中院彙編完成《宣城法院房地產企業破產審判白皮書(2013年——2018年)》,這在全省尚屬首次。

這本小冊子裡,不僅記錄了宣城法院受理的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重大影響的房企破產案基本情況,更總結提煉了案件特點、破產原因分析、主要做法和經驗、加強房地產企業破產審判的建議等內容。“我們希望通過總結提煉,為其他企業提供參考經驗,從而規範市場秩序,引導房地產企業健康、良性發展。”宣城中院民五庭庭長儲全勝說。

為更好地配合破產案件的審理工作,去年6月,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級破產管理人協會,並設立 “破產管理人互助資金”。協會集中了50多個會員單位及個人,大家在這裡互相交流、溝通、學習破產案件審理的經驗做法。宣城中院作為業務主管單位,一直在全力推動協會的各項工作,並安排資深法律工作者負責指導日常業務。“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加強對管理人的監督,指導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這對行業自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儲全勝說道。

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工作科學有力推進,為民營企業發展肅清了環境、盤活了資源。2018年,通過加強企業市場救治和退出的司法保障,宣城兩級法院助力16家企業重返市場,推進17家“殭屍企業”及時出清,盤活土地1620畝。

宣城中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神補氣”

一次“專項行動”

當前正值歲末,從去年12月下旬開始,宣城中院在全市範圍內開展2019年元旦、春節集中執行專項行動。這次專項行動將持續至今年3月底,旨在通過用足、用活各項執行措施,利用元旦、春節期間外出人員返鄉過節過年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對涉農民工工資等民生案件、涉民營企業案件、涉執行信訪案件、長期未結案件以及涉金融案件的執行力度。

從年初到年末,再到新一年的年初,執行攻堅在宣城中院掀起的“風暴”越來越強勁。宣城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陳鋼新說道:“我們通過一輪又一輪執行攻堅戰,服務了許多民營企業。”

在宣城某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A公司)與宣城某置業有限公司(下稱B公司)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審理、執行中,市中院查封了B公司名下的土地使用權。經調查發現,被查封的兩宗土地正在開工建設,因負債眾多經營困難。市中院多次組織協調,均未達成一致意見。後A公司申請法院拍賣B公司土地使用權,但兩次拍賣均流拍,流拍後進行變賣依然未能成交。最終,在法院協調下,雙方達成和解意見,由南京某公司為B公司先行代償債務1500萬元,並提供擔保,A公司向法院撤回執行申請,法院解除對B公司土地的查封,執行終結結案。和解協議履行中,市中院定期跟進監督履行,對和解協議中出現的爭議進行再協調,根據實際履行情況補充、更新和解內容。截至目前,B公司已履行債務2700萬元,後期履行良好,公司也漸漸恢復正常經營。

在本案執行中,市中院綜合考慮被執行企業經營情況,通過介入執行和解,既保護申請執行人債權,又不給被執行人帶來毀滅性打擊。這正是對執行和解 “放水養魚”理念的生動實踐。“本案就利用這種執行理念,使得被執行民營企業順利度過經營難關,同時又實現了申請執行人的債權。”案件承辦人夏祖國分析道,“該案通過法院協調促成和解,在保證和解協議合法、合理、可行的情況下,實現了各方當事人利益最大化。”

去年4月底,市中院與宣城皖南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出為司法拍賣標的物買受人提供貸款服務的“拍拍貸”業務。網絡司法拍賣貸款“拍拍貸”業務有效緩解了全市法院解決資產處置中大宗財產執行交易的難題,為司法拍賣競買人提供金融融資支持,提高了網絡司法拍賣資產處置效率,加快了涉案大宗財產的處置和變現。“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降低流拍的可能性,讓被執行人的資產儘量保值。”陳鋼新還說到,針對有些被處置企業因歷史欠稅、欠費等情況導致的過戶手續複雜問題,市法院也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協調,形成聯動服務機制,確保成功競拍的企業能順利完成過戶手續。

宣城中院:為民營經濟發展“提神補氣”

民營企業送錦旗

一個“巡迴庭”

1月7日,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權保護巡迴庭正式揭牌。這是全國首家產權保護巡迴庭。

該巡回法庭成立後,市中院將派出3名員額法官、2名法警駐市開發區現場辦公。巡迴庭將圍繞依法審理全市,主要是開發區涉企業物權、債權、股權及知識產權等產權保護的各類案件,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和“殭屍企業”涉法涉訴案件快速審執,並適時提出司法建議。“開發區產權保護巡迴庭將圍繞依法保護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增強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建康發展等工作目標,切實維護開發區企業合法權益。”在揭牌儀式上,錢明樹院長如是說。

開發區產權保護巡迴庭的成立,是市中院在加強產權和民營企業家保護方面做出的新嘗試。而在去年年底的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座談會上,錢明樹也將“繼續加強產權司法保護”作為一個關鍵點提出來。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為現代企業新的競爭力。然而,在民營企業中,卻普遍存在知識產權觀念不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能力不足、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等問題。為此,我市法院不斷強化民營企業品牌商譽保護,積極建立以知識產權市場價值為指引,補償為主、懲罰為輔的侵權司法認定機制,提高知識產權侵權補償標準,嚴厲遏制侵權行為,切實保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妥善審理民營企業在技術改造升級過程中印發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2018年,全市法院審理涉企知識產權案件66件。

談及宣城的民營企業,不得不提的就是宣酒集團。從一個縣級小廠,現在發展成為中國白酒工業50強、“中國馳名商標”。品牌越大越響的同時,宣酒不止一次經歷“侵權之苦”。 “品牌之路實際上是艱難的,如果沒有宣城兩級法院在宣酒作為本土品牌發展壯大的這些年給予我們的支持,我們的路會更難走。”宣酒集團總經理鄭建新說道。正是全市兩級法院對民營企業品牌商譽的保護,為許許多多像宣酒這樣的企業增添了維權的底氣和信心。

一次“座談會”,拉近了民營企業與政法單位的心理距離;一本“白皮書”,展現了宣城中院執法如山的魁偉有力和執法如水的靈動創新;一次“專項行動”,打出了執行攻堅與保障發展的“組合拳”;一個“巡迴庭”,將法律服務送到了家門口……全市法院在司法服務上一點一滴的變化,匯流成河,為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充沛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