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點在家庭

家庭教育的重點在家庭

結構派心理學認為,家庭是所有行為問題的根源。在我尋找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的時候,確實也能真切地看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有機會,我都會向上追溯,不過通常情況下,我最多隻能追溯祖孫三代。捋清了家庭的脈絡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很可憐,無端揹負了祖輩的錯誤,並很可能會將錯誤延續下去。

比如,有一個孩子任性自我,她媽媽很發愁,希望能糾正孩子。可是,問題在於媽媽太縱容溺愛孩子了,但是,我也能理解媽媽,因為在家庭中,除了能擁有孩子,能從孩子那裡得到溫暖,她還能有什麼呢。她跟我講她的家庭:每天要進家門之前,心都向下沉,不知道門後會隱藏著什麼樣的不愉快,攥著鑰匙的手很沉重,希望門永遠都不要打開。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比較冷漠,不會溝通,經常會生悶氣哭泣……

這種情況下,談要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我覺得是奢望。心理學家薩提亞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任何部分都和其他部分密切相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家庭中每一個人、事都會影響其他人,並反過來也受其影響。

我越來越覺得,家庭教育的重點不在教育,而在家庭。因為很多時候,家長是要順應孩子的本性的,要給孩子自我教育和發展的時間和機會,而不能刻意地給孩子教育。比如,有很多家長介紹經驗說要讓孩子多去大自然玩耍,多看CCTV9,多讀書,多做科學實驗,我的態度是不要過於刻意,如果孩子喜歡,都可以做,如果孩子不喜歡,就隨他。哪怕他就喜歡坐著發呆,可能你看不慣,可是,只要他有這個需要,就要給孩子發呆的機會,這也是他心智發展的一個必要過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其實是家庭成員不相互消耗、阻礙和傷害,在家庭中,能找到自我價值、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和做人原則。所謂互相消耗,就是不要讓孩子的本性在家庭中迷失,而增添問題行為,比如膽怯、不自信自尊、討好逢迎、任性、叛逆等等。

但是,面對很多家庭很多媽媽,我常常有無力感,因為不管我說了什麼,提供什麼樣的建議,一些媽媽都會不斷地找外界的因素來為自己推脫,說自己沒辦法。比如,我告訴媽媽,孩子的問題在家庭不和諧,要想辦法和婆婆處理好關係。她會說,沒辦法,婆婆就是這樣的人,對她好她就更沒分寸了,我不能對她好。好吧,你沒辦法改善和婆婆的關係,那你不要激化和婆婆的矛盾。可是,這樣我也沒辦法做到呀,她欺負我,我總憋著心裡難受……比如,我告訴媽媽,孩子的問題在於他很不自信,你不能打擊他,要多鼓勵,多幫助,還要有要求。媽媽說,是呀,我是這樣做的呀,可是他不能鼓勵呀,一鼓勵就驕傲,你說我怎麼辦呢?我說,驕傲說明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呀。媽媽說,可是這樣不行,驕傲就退步了,還得花時間糾正。我說你別為他做太多,這樣他感受不到自我價值,還會很依賴你。媽媽說,可是不幫不行呀,我不幫,他就真的不做呀,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呀……

慢慢的,我發現,有很多家庭是封閉的,成員之間不適應任何的改變,所以儘管這個環境不舒服,讓他們有很多的抱怨,孩子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成員之間沒有任何人願意先邁出第一步,讓家庭走向良好。他們最大的願意是希望能知道怎樣讓孩子變得更好,可是,孩子的行為永遠都是表面化的問題,背後更深層次的根源沒有解決,怎麼能期望孩子可以獨自好轉呢。

一個和諧的家庭應該是不斷調整和改變的,允許家庭每一員表達和接受渴望、恐懼、愛、憤怒、沮喪和錯誤。可以在家庭沒有顧忌的表現自己,而不必擔心受到嘲笑、拒絕、指責、羞辱,成員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主的權利。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是要給孩子最和諧幸福的家庭,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溫暖和愛,感受到支持和鼓勵,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感受到幫助和指正,感受到交流和合作……離開這些談論家庭教育,不一定能切中要害,就好比沒有根基的房子,重心不穩。

我們理解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單純的從上到下的教育,可是,我更覺得,家庭教育,其實往往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機會。我總覺得,人的成長有兩次機會,比如,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愛,會對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時會有第二次機會,就是結婚組建新的家庭,如果配偶能給以自己無條件的愛護和寵溺,童年時愛的缺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彌補。童年時心理的缺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候,有機會和孩子一起成長,也能得到彌補。

父母不是隨著孩子出生就自動榮升的職務,而是隨著孩子成長,隨著你的心血和投入,隨著你一點一滴的感受,不斷有體會和感悟的角色。家庭教育在於不斷調整,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或者我們一直堅持的教育方式,也許不一定是正確的,不見得適合我們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家庭教育,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接受教育的過程。所以我覺得家庭教育的重點不在教育,更在家庭。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要在家庭中,讓孩子學會和感受到平等、尊重、愛、接納、溝通、合作。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經作者同意在本平臺發送。歡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亦為-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則我們將究其責任。

“亦為青少年教育”微信公共平臺(微信號:see_do_get),關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