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校長經驗談:做大事,要關注這些細節

十年校長經驗談:做大事,要關注這些細節

寒來暑往三十載,我深深地愛著我的校園。十年校長,一份推不開的沉甸甸的責任,讓我在這個崗位上不斷挑戰自我,在“理想職業”與“職業理想”中尋求契合點。我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了西安高新國際學校,十年的奉獻和磨礪,我深深體悟到校長這個職業的成就感和無盡的幸福感,就在這份責任、心血、幸福的交織中,我的思考逐步深入,思路逐漸清晰,腳步越來越紮實。

思想決定方向

基於我多年的學習積澱和善於思考的習慣,在擔任校長之初,我開始重新認識教育的價值。要將教育價值完整、合理體現就需要建立一個體系,提煉出我的教育思想。

我們都知道,校長的思想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學校的發展方向決定了學生的培養方向,而校長的教育思想來源於對教育規律的正確理解和把握,來源於深入的教育實踐中。基於此,我將我的教育思想定位為“高新全人教育”,需要建設完整的學校文化體系。整個梳理、撰寫、論證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艱辛複雜的過程。我獨處一室,我翻閱資料,我請教專家,我忘記了作息……

經過反覆論證,“高新全人教育”文化體系不僅符合國家對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契合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我在發展“真、善、美、聖、健、富”的歷程中,充分認識到這正是人生來就具有的“養正”中的“正義、正氣、正道”這些優秀品質,並不是由外界強加給孩子的,我們的教育只是喚醒了孩子們內心原有的,通過我們教育的精心呵護使之不斷髮展、壯大。

樂觀自信提升引領

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特別是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困難,有時,老師們會沮喪,有時也會迷茫,有時甚至想到了退堂,可是,我總是將樂觀與自信掛在臉上,將焦慮深深隱藏。

記得去年暑假,由我校數學、科學、信息、工程等不同專業方向的16名教師組成的STEAM教材研發團隊,進行了為期35天的封閉式教材研發。在研發前期,團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加之南方暑期天氣潮熱,引發了團隊的急躁情緒,甚至萌發了放棄的念頭!我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到團隊中間,和他們吃、住、研在一起,我知道當時他們最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的引領,更需要的是校長精神的引領——樹至高風範,辦高新全人教育。

在攻堅克難的緊要關頭,我憑藉著對STEAM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團隊成員並肩戰鬥。累了,就回房間躺一會;困了,就趴桌子上打個盹;餓了,就在手機上要個外賣……他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娃,我可是年近半百的人了!當然,我沒有撐不住的理由,我必須要撐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教材研發關鍵性的一步。

我們用35天時間,完成校本課程學生用書及教師用書1~6年級共12冊的編寫任務,研發了58個主題、110個項目、315課時的教學內容,涵蓋了新科學課程標準與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並在主題與項目中融合了3d打印、編程、機器人、智能硬件等技術領域的內容。

2018年7月,全國首套小學STEAM科創教育系列叢書《科創教育實驗教材》正式出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榮譽主席陶西平給予該套教材高度評價:“這套教材的問世和推廣,無疑會對加快我國課程改革的步伐,推動中國STEAM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開創科技教育工程的‘新質量’,促進教育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總得有人先走一步,描繪藍圖。我們在引進STEAM教育的同時,也在研究與實踐中努力尋找STEAM教育的本土化之路。從初期探索到頂層設計再到全面實施,領航陝西乃至全國的STEAM教育,揚帆正當時!

平凡中產生偉大

教育是神聖的事業,更是平凡的事業。神聖在於它是培養人靈魂的事業,平凡在於教育在日復一日的細枝末節中產生偉大。正因為如此,我總是在平凡中追求平靜,在變化中尋找永恆,在細節中發現奇蹟!

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在創新管理實踐中大膽探索著,逐漸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用文化凝聚人、用共生激發人、用格局包容人、用人格影響人,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調動學校全體成員的士氣與積極性,更為有效地整合學校資源和管理要素,使之產生最佳的育人效益。

其實,構建一個文化體系屬於頂層設計,而踐行文化理念是更為艱辛的歷程,當有人問道,到底什麼是“文化”,我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為了讓文化在學校生根、有根、根系發達,我所有的工作都找到了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組織變革到人才制勝,從德育策略到育人細節,從課程建設到課堂教學改革,無處不在詮釋學校“高新全人教育”理念,我心裡有了底氣,行走在踐行學校文化的隊伍中間,鼓勵大家“耐著性子幹、穩著勁幹”,理解變革暫時的曲折,相信風雨之後有彩虹,這才是確保團隊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關鍵。

就在今年的開學會議上,我又一次提出兩個關鍵詞——耐性、穩勁。經驗告訴我,變革一直是發展的瓶頸,為了突破這個瓶頸,我堅持變革一定要在民間發生,大力推動教研組、年級組和廣大教師個性化發展,堅信“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關鍵是看是不是有利於師生的需求”。主張我們教育工作者,都能夠站在教育以外看教育,從“芯片事件”講到“腦科學的發展”,再講到“霸座行為”“校園內外傷害事故”以及“中美俄三國大學生髮展變化報告”,近三個小時的會議,近300人的聆聽,透過他們的眼睛,我看到了被信任的目光和願披荊斬棘的熱望。

細節決定成敗

校長要做大事,要注重科學管理,更要關注教育教學的細節。一直以來,我都把我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學這些事情上。無論是向上級彙報工作,還是與同行交流工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驚詫,那就是你怎麼把你們學校教學的事情搞得這麼清楚?我為什麼搞得這麼清楚,因為我的心用在了這裡,我一直行走在教師團隊的中間。

改變人的認識是最難做的事情。為了從思想上改變教師的傳統認識,我最常引用美國猶他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作為佐證:學生如果單獨聽課,只能記憶5%的內容;單純讀書能記住10%;如果在聽課或讀書過程中有聽覺或視覺輔助(比如圖片、錄像)記憶有20%;如果期間有討論,記憶會增加到50%;而如果學生有動手參與的機會,記憶會達到75%;而如果讓學生有機會當老師去講授解釋的話,他能記住90%的內容。以理服人,讓事實說話,是我一貫的作風。在這些數據面前,我們不得不變革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於是,催生出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越來越濃郁的民主氛圍。於是,課堂上老師們積極探索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孩子們爭做一個又一個小老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氣氛活躍了,學生注意力集中了;課下老師的教研活動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教學研討方面,我一直倡導“沒有權威”“沒有必須”,要按教學規律辦事,在瑣碎中發現關鍵性細節,在繁雜中找到規律,這才是一個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常常提醒:“課堂預設,宛若指引航船前行的希望之燈;課堂生成,有如激越生命律動的智慧之光”“興趣是靠興趣來培養,習慣是靠習慣來養成。家長和老師就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在責怪孩子的同時,不妨輕輕地問自己:我做得怎樣?”作為一校之長,我參加教研活動,我深入課堂,我和老師交談,當大家有了共同的感情基礎、共同的使命願景、共同的價值追求時,風雨同行、同甘共苦才會成為可能。因為我知道:有了感情再變革,有了感情好變革!

如馬克思所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教育是以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的神聖事業!教育的本質並不在於傳授或接納多少外在的、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要從內心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和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人生有了信念的支點,才有了不竭動力,哪怕歲月的摺痕爬上額頭,白霜浸染兩鬢,我和你,向善而行。

刊於2018年12月《陝西教育》(綜合版),作者:王志宏,原標題:向善而行,一路風景千帆過


更多陝西教育資訊,請瀏覽陝西教育新聞網http://www.sxjyb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