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才是素质的标尺

心情才是素质的标尺

一看到“素质”,我猜你们会理所当然认为我诟病,但直接诟病别人素质低,何尝不是低素质的表现,所以这篇文章我想浅薄探讨,素质为什么会低。

在此之前,其实素质也不应该以高低划分,不能说随便扔垃圾的人就是素质低,那压根是没素质。而不随便扔垃圾、不讲粗言秽语也不能说拥有高素质,这纯粹属于个人道德。对于素质的评判它是很直接的“有”以及“没有”,这种“有”和“没有”往往不是固定的,不能说一个人有素质他就永远有素质,我留意到素质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弹性的,然而触发它“有”还是“没有”主要是心情。

譬如——

今天心情好,坐车会给女生让座,即便手拿一大堆东西。

若心情差,稍微被人一碰,都要发朋友圈以“大傻逼”为标题求安慰。

所以素质是很“心情”的一件事,凡是影响心情的事都直接影响一个人当下的素质表现,但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只觉得用词文明、上过学、读过几本书就能拥有很好的稳定的素质,却不思考本质上克制那类坏情绪。一个人若经常拥有坏情绪,甭管他长得像郭栩鹏还是郭棚鹏,他的素质都很大灰狼。

尤其眼下大部分人的情绪都挺不稳,这种不稳不会赤裸坦诚,这种不稳具备隐藏性,每个人都爱面子嘛,既然保持不了长期拥有好的素质修养,至少做到在饭局上有礼貌斟茶、看见亲戚朋友客套问好,所以总会给人一种错觉“这代人素质高了”,可关于没有素质的新闻却越来越多,然后社会观形成落差。

我是挺不认同素质的提升是一代人会比一代人好这种观点,因为触发素质的表现是心情,能安抚心情的往往是文明,注意是文明,非物质。可现在的文明建设不晓得一代比一代好。之前我也说过我们村对面曾经有一个基督教如今改成沐足店,我们村靠路边的一块土地本是废弃空调厂,有一段时间里面开了一家卡丁车,但因现实的压力都改成房地产。不仅是建筑,语言也是,“沙雕”已成骂人的名词,“小姐”也附有暗示性。去年表哥结婚,我借来一台雷克萨斯作为婚车,我把车停在附近宾馆,第二天雨刮都放满女性自我介绍的卡片,幸好只是借了雷克萨斯,若来台高端人字牌第二天会不会有人帮我暖车。所以有怎样的文化就拥有怎样的文明,若大环境只往娱乐、消费发展,弄不好以后大家见个面都从“吃了饭没”改为“天换盖地虎——”

来,给我接一下。

其次“没有素质”在现今环境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好比走在街上,有人突兀拦在面前发传单,这本是没素质的行为,然后我们也用没素质的行为对之,选择漠视,不说“谢谢,不需要”。我们惯用漠视的伎俩特显身份,更恐怖的例子还有一些知名的自媒体公众号,发现不称心的留言就故意放出来,还回复:“大家看看这位傻B”,以压倒性的优越感批评对方没有素质。

很显然,我们对大部分的丑陋缺少包容性,感觉一味批评丑陋就离完美更近,而且更能突显自己的素质,可现实远不是如此一清二白。举个例子美国洛杉矶有一条405号洲际公路,每天40万车流量,高峰时期多出一倍,这车道已是双向十车道,政府再投资10多亿美元扩建,在扩建前需要封路,封路前引来“交通末日”的危机感,实际上封路后却没有拥堵,甚至更加通畅,反之扩建后通勤者还比没扩建前增加一分钟。

面对没素质的事情,诟病永远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有时候沉默或许更加效,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当然我也遇过非常有素质的事情,前几年去朋友家,他家里有一根柱子被贴了一张宣传单张,他十分惊讶,更惊讶的是家里居然没有丢失任何一件东西……这何尝不是有素质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