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如生活,生活如此

静如生活,生活如此

1

近段时间生活有点平静,这平静有点诡异,因为不是自发,更多受外界影响,譬如隔壁的同事最近疯狂买书,从经济学到青春,厚厚一堆。我对经济学兴趣不浓,对青春也不咋地,可稍微一瞄居然离奇地记住几本——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不好意思,我也是第一次当大人》,《总要习惯一个人》,《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腰封还显赫写着“治愈千万人”,“百万畅销书作家”,“同龄人的共鸣必读”。

我拿起来读上几句,因为这类词语的力量仅次于“不转不是中国人”,周五的时候我还问同事借了一本回家看,周一的时候她得意洋洋地问,“觉得怎样?”

“写得不错。”

“看来我选的书还是很不错。”

其实周六的时候我在家看了一天电影,从《蜘蛛侠》到《金瓶梅》,跨度有点大,周日则去钓鱼,真没细读,但为了不显得自己懒惰,只能配合地演戏。更何况我也没正式出版过书,说别人写得差会显得妒忌,说写得很好似乎也对不起自己的审美,但有一点我真心妒忌,为什么现在的作家,男的都阳光明媚女的妖媚动人,我还以为她买的是写真,再看看自己,以后确实不太敢说,“我就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人。”

于是生活莫名奇妙地充斥着平淡,这种平淡像云层、河流、落叶,很想从最自然的生活里找些刺激性的东西润然内心的枯燥。譬如唱K,一整晚都唱《死了都要爱》;去网吧,在摧枯拉巧的氛围里玩杀戮游戏,甚至想过索性在附近的河边冬泳。

但乱七八糟过后本可触手可及的精彩,都被自我否定,然后继续走在熟悉的街道、看着熟悉的楼宇、与熟悉的人群擦肩而过。

那刻又感觉这些场景都是第一次遇见。

戴上兜帽,广州天气泛冷。

2

有一个稍微泛冷的早上,我如常八点出门,走出巷子不久就看见一名妇女对他儿子反复盘问:你的外套呢?外套呢?外套呢!

四五岁的儿子不懂回答,他傻傻地呆着。妇女对他的沉默不满,怒气一动就揪起他,边走边喊:“你是不是傻了?我问你外套在哪!到底在哪!”

终于没忍住打了孩子。

孩子依旧麻木,他眼里没太多情感,所以也没爹声爹气哀求、哭诉,他仅仅捂住疼痛的手看着母亲走到对面,然后拖起一摊零碎的影子缓缓地走进巷道,再然后发现了我,其实那刻,我和他同样的麻木,无助。

3

或许因为生活真的太平静,静得灵魂都成了一张从三十层高楼抛下的纸。

三年前我写过一句话:“有时候恨不得生活 ,一山一狗一田一院”。如今重新对之,平静的生活真是幻想中的乌托邦?这安静会是恰如其分还是使人头皮发麻?

后来朋友看了一个综艺节目里面有一个话题——

“如果世界上有忘情水,能够忘却心理上种种痛苦你会喝吗?”

“我何止会喝,我甚至用来洗头。”

我真没尝过完全愉悦的状态,我很想试试一个人完全浸泡在快乐的氛围中,真的会是别人口中无趣、枯燥、暗淡?

比方我说过,世界上的确存在不沾悲伤的人。智力带有缺陷的人就是一种,读大学时我也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里面有名智力缺陷的女人,很多人认为傻子生活很傻毫无意义,但在傻子的世界或许他们比普通人过得更痛快,好像谁也没见过悲伤的傻子……但更悲伤的往往是我写下这番言论后被他人被造出反作用力——

“你不如索性去做个傻子好了。”

当然我也做过挺“傻”的行为。知乎上隔三差四就有人问我情感,因为我有一篇文章稍有热度,这篇文章是两年前发表的,前一年我几乎不回复,因为还不那么热,今年感觉自己有责任感,处理各类大大小小的爱情问题,合算起来差不多100个,每一个都回复。之所以自以为傻,傻的不是问题比较固化,而是我自以为能帮到他们,其实我根本帮不了什么人,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了,我大不了是对别人的问题发起抒情,而我们彼此浪费时间。

4

所以觉得生活如此平静,或许因为我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些时间得不到回报。可我又好像没想过要获得什么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