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的故事,被收錄進《四十年,不凡的變革者》|留言送書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經營報》12月新鮮出爐一本《四十年,不凡的變革者》,選擇了各行各業在改革開放中湧現的優秀代表人物32位收錄進書予以介紹。

他們既有國有企業的領導者,也有民營經濟的代表性人物,還有著名經濟學家,甚至還包括了財經界之外的傑出人物。在改革的浪潮中銳意進取並卓有成效,他們無疑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其中就有——宜信創始人、CEO唐寧的故事,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柳傳志、宗慶後、任正非、張瑞敏、吳敬璉,等等。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中國社會科學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序言中揭示了本書的立意:

“瞭解這個特殊的改革參與者與群體的艱難探索和奮鬥過程、所思所想和未來展望,會帶給我們啟發而不是羨豔他們的運氣和財富。從滴水折射太陽,從企業家的創新行為來認識中國經濟改革歷程,我想本書的價值即在於此。”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月刊君第一時間拿到了這本書,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這篇

《創變者唐寧:投身“美好的事情”》,以下是書作原文

溫馨提示:通篇讀完大約需要13分鐘,文末留言將有可能獲贈實體書。

創變者唐寧:投身“美好的事情”

唐宁的故事,被收录进《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留言送书

在中國金融科技並不長的發展史上,宜信是一個頗為獨特的樣本。

過去12年,這家金融科技機構在財富管理、私募股權、眾籌、智能投顧、智能保險、2B企業服務、區塊鏈、企業徵信等分支都已有積極有效的實踐落地,且在多個領域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從中國財富管理觀念的改造到金融科技各個領域業務的佈局投資,一系列路徑選擇與發展步驟展現出極為準確的趨勢判斷與時機把握。這些成績,與創始人唐寧難以分割。

不同於草莽英雄式的創業家,唐寧人如其名,給人的印象溫和謙遜又積極圓融。創始人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唐寧的氣質和視野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宜信可以讓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兩大業務版圖並行不悖,可以同時服務好最貧窮和最富有的群體。

宜信是習慣“放下身段”和“接地氣”的。作為國內普惠金融的踐行人,直到今天,唐寧仍保持著鮮明的創業人習慣——沒有助理、不備秘書,每天通過郵件來敲定好細密精確的日程表。他出行時最常見的裝束是白襯衫、卡其色褲子、提著一個分量不輕的電腦包。在每一個活動或採訪現場準時前來,獨自離去。甚至有幾次,宜信的員工在地鐵裡與剛剛參加完活動趕往下一個行程的老闆正面“遭遇”。

宜信也是充滿精英氣質和國際視野的。從解決中國客戶的中國需求,到覆蓋中國客戶的全球需求,發展至如今的解決全球華人的全球需求,宜信的國際化路徑方向清晰。這位出身華爾街做過天使投資人的創業者具有敏銳的捕捉行業風向的嗅覺,唐寧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時間輾轉於硅谷、華爾街、以色列、英國、東京、新加坡等科技創新的前沿,與學界、業界交流,考察市場,選拔人才,發現“未來的種子”。

回看過去12年的發展,宜信的可貴之處在於始終清晰的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的定位——努力捕捉實體經濟的需求,積極參與到經濟和時代的大變革中,並通過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提供動能。

如果從更加縱深的角度觀察,不難發現,從資產配置財富管理觀念的佈道,到疆域廣闊的各類金融科技業務實踐,“創變”是宜信始終鮮明的關鍵詞——主動創新、擁抱變化,在不斷迭代中重塑企業,努力成為推動時代變革的重要力量。

唐寧傾向從三個層面去解釋這種企業不斷創新和變革的動能:擁有一個足夠遠大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超越商業範疇;具備擁抱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心態和能力,信奉事在人為的邏輯;在執行層面有一套可行的管理方法論,比如五年重塑一次企業、並通過不斷重塑讓目標最終達成。

信用拓荒

宜信對金融科技的理解和趨勢判斷反映了唐寧個人的金融理念與經驗。在唐寧看來,這種理念的核心出發點在於“洞知未來十年、二十年客戶需求的變化,真正能夠發現真實的長線的,處於隱性的客戶需求和社會需求。”

這種敏銳來自於唐寧早年間天使投資的經歷——其從華爾街投行回國後,參與創辦了專注早期投資的華創資本,在與中關村最初一批“一窮二白”創業者接觸的過程中,從幫助企業找模式、談客戶、拉合作、搞融資,甚至說和勸架,唐寧在深入的投後服務中,幾乎“把企業創新創業可以經歷的一切頭疼腦熱都經歷了一遍。”這也為他日後在洞察機遇、把握趨勢甚至避免“掉坑”積累了重要財富。

唐寧坦言,在早期天使投資的過程中,他發現有許多還沒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擁有成就更好自己的願望。“一個人,已經苦哈哈的學了這麼多年,他還願意繼續學一些更好的、更適應社會的東西,他的意願是可以肯定的。在他學成之後,他的能力也是可以預見的。”唐寧當時就想,能不能讓學生少交或不交錢,先接受培訓,找到工作後再分期還款。

彼時,國內信用體系建設尚在起步,借錢給陌生人仍是天方夜譚。人大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曾經談到,雖然唐寧的理念同其理論研究非常一致,但是在宜信最初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時候,她認為在中國當時的信用環境下這簡直不可思議。

但唐寧認為“值得一試”。新模式的發現總是來自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捕捉,而新模式的成立則來自“相信”和“試錯”的勇氣。在他看來,信用體系的建設關係借款方,也關係出借方,如果出借方不能做到敢於信任、善於信任,這種體系也難以建立,“守信是一種美德,但信任是一種能力。哪怕信錯了,這樣一條信息和數據也能夠把那些可信的個體發掘出來。這一步走出去,就有了越來越多的數據信息,可識別性就會增強。”事實上,這也是金融核心——風險管理的關鍵邏輯。

唐寧與合夥人最終幫助數以萬計的學生實現了夢想,他的天使投資也得到了可觀回報——2006年他在北京正式創辦宜信公司,選擇通過激活信用價值,幫助小微群體滿足金融需求。而這距離後來被稱作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大規模互聯網金融形式的集中爆發和探索,要早了七年之久。

不難想象,如果沒有當初走出“關鍵一步”的勇氣,陌生人之間的信用關係建立無從談起,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突破口。

融入實體

事實上,這種對市場需求孜孜不倦的捕捉幾乎了貫穿宜信每一個發展的關鍵點。

在2006年宜信正式將目光鎖定小微群體的金融需求時,普惠金融的概念在中國還非常邊緣。事實上,這一概念是2005年剛被聯合國首次提出,其誕生背景在於:當時的金融體系並沒有為社會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務,聯合國希望通過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發展,促進形成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

因此在宜信發展的早期,這片領域幾乎是“無人區“——既無理論支撐,又無成熟模式參照。唐寧選擇線上+線下的模式去解決最關鍵的風控問題。雖然現在看來,這種運營模式顯得有些”沉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卻是基於普惠金融境況最務實的解決方案。

在最初的幾年中,唐寧的狀態經常是“拎包就走”,由於大部分小微企業的管理水平有限,必須下沉到客戶身邊才能瞭解企業的真實狀態和精確需求,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唐寧發現小微群體需要錢,但需要遠不僅僅是錢,由此,普惠金融“三步走”的理論逐步在其觀念中成形。

自我啟迪和精準提煉是唐寧一項讓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他擅長總結,可以將宜信的業務實踐和戰術迅速進行理論化錘鍊輸出——不管是普惠金融“三步走”、還是財富管理領域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以及天使投資人時期的“六脈神劍”理論,甚至內部管理上的“5、3、1”、 “支持部門游到河對岸去”等方法論均帶給行業啟發和借鑑。

事實上,“小額信貸、綜合性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服務”的普惠金融三步走理論對行業影響深遠,這種“先解決最緊迫問題,再解決根本性問題”的思路從實體經濟的需求本質出發,因此實用性很強。

宜信普惠產品與運營中心總經理田穎這樣理解“三步走”:資金是這一群體最緊迫的需求;而在獲得資金後,他們會發現自己對金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管是發展生意還是升級生活,都需要觸及保險、理財等綜合服務;在此基礎上,還要解決這些基礎薄弱群體如何管理資金、甚至如何管理企業,讓好生活可持續。

上述理念也得到了學界認可。在去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發佈的《2017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就指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是僅僅提供貸款、提供融資,而是通過金融去挖掘或開發出“中小微弱”的潛在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在這種戰略框架下,宜信普惠金融端涉及的諸如信貸、理財、農村金融、企業端雲平臺、智能保險等業務脈絡和相互關係就非常清晰。

在宜信模式創立的早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財者的一個需求——把閒餘資金小額分散地借給很多信用良好、用途正當的借款人,幫助其求學、創業等。但隨著服務理財者、投資人的深入,唐寧和團隊就很快發現,如果在一個面向未來的視角去觀察他們的需求,歐洲、美國式的以資產配置為核心的財富管理邏輯一定是主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對應的群體並非割裂的,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宜信則成為連接雙方的橋樑。在唐寧看來,15年前在中關村做天使投資,如何把華爾街的“高大上”跟中關村的“一無所有”能對接起來,就是把曾經的贏家資金對接給未來可能的贏家。

如何“讓曾經的贏家和未來的贏家對接”不僅是“連接”宜信業務版圖的需要,更是“連接”中國新舊經濟的重要出發點。通過將舊經濟受益者的資金輸送到新興行業,新金融的“動能”價值被體現得更為深刻。

在唐寧看來,這些高淨值人群很多來自進出口、房地產、製造業等傳統行業,是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但他們的企業和財富在經濟轉型的當下面臨著巨大挑戰,他們怎麼去擁抱互聯網和金融科技?這即是宜信深耕財富管理領域並推出私募股權投資母基金的背景和動因。“用一種層層風險分散的方式讓資金投入到各種不同的前沿新經濟中,正是將過去改革開放40年創造出來的財富與未來新經濟40年需要的資金有效對接了起來。”

關鍵擔當

唐寧對定義一家優秀企業有自己的見解:首先,是有沒有發現和創新的能力——發現需求,判斷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疇內有哪些創新可以整合到一起,去把需求滿足好。第二,敢不敢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比如當一個連客戶都沒有洞察到的隱性需求出現了,你要不要去做?因為這可能在當下是不合時宜的,是反人性。這需要企業家做出大膽、精準、有擔當的判斷。”

事實上,與上述在業務部署上的“做正確的事”、“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相比,企業在一些行業關鍵時刻的選擇則更能體現其價值觀。

唐寧是一個樂觀的人,行業破冰期的艱難在無數採訪中總是被他草草略過。但對行業中的一些重要年份,他願意談及,也記憶猶新:2015年年末,兩個標誌性事件的先後發生對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影響深遠,一個是E租寶龐氏騙局覆滅,另一個就是金融科技第一股宜人貸的上市。

資本市場入冬、行業發展前景不明,重大同業惡性事件突發,宜人貸選擇這個時機上市,用唐寧的話講,曾是“命懸一線”。那麼支持他做出上市決定的動機是什麼?

事實上,這種非常時期下的非常之舉也受到了學界關注。哈佛商學院在2016年將宜人貸上市事件收入教材,作為課堂上兩方激烈辯論的討論案例——辯論的主題就是宜人貸在當時的環境下到底應不應該上市。在辯論中,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從估值、財務、資本市場環境等層面提出了諸多不利因素。

唐寧當時也在課堂上旁聽,“其實在那個環境下,商業小賬是算不過來的——資本市場環境不好,這個時候需要中國能夠有領先的頭部企業站出來,去告訴國內以及世界到底互聯網金融應該怎麼做,去進行標杆示範,提振行業信心。”

這種選擇顯然需要面對嚴苛的考驗。宜人貸在彼時受美國證監會、律師、會計師、投行、機構投資者等數輪盤問,面對著極高的透明度要求,收到SEC對第一版招股說明書的詳細回覆就涉及40個問題,反覆修改、極其艱辛。

一段“宜人貸紐交所上市24小時”的視頻披露了唐寧和當時宜人貸上市團隊在千鈞一髮時刻的狀態,“堅持是需要膽量的,決策是需要膽量的,拍桌子是要承擔責任的,要是拍錯了怎麼辦?如果拍錯了,宜人貸就不會是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所以當時是命懸一線!……”在視頻中,一向平和的唐寧表現出少有的激動。

但這種一家企業“吃螃蟹”的艱苦給行業帶來了貢獻——在宜人貸上市之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逐步穩定並迎來合規發展的全新階段。在此後的兩年內,十餘家金融科技領域公司先後敲響了美國資本市場大門。

超越商業

作為一家以創新作為核心動能的新金融機構,保持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前瞻無疑是重要的。每年,唐寧都會安排大量精力用於國外考察,瞭解美國乃至全球金融科技市場的最新風向,用他的話說,“這是在捕捉未來的種子。”

事實上,宜信的新金融產業基金近年來已經在海外投資了多個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唐寧可以瞭解金融科技發展最發達的地區又產生了什麼新技術、新模式。就在近期,這隻基金投資的英國首家網貸平臺Funding Circle成功上市,“這家機構是專注小微企業金融而不是個人金融,這對於中國市場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小微金融、農村金融在普惠金融領域大有可為。” 唐寧對此感到欣喜。

對於一個做過天使投資人,並擁有漫長而豐富創業史的領軍者,唐寧對於企業的責任、價值以及持續創新的動力有著獨到理解。

十多年前,唐寧在做天使投資的時候,和團隊開發了一套被稱作“六脈神劍”的企業評估體系――Marketing(市場)、Model(模式)、Money(資金)、Men(團隊)、Mobile(泛指移動和互聯網)以及Motivation(動機)。即用六個重要的指標去判斷這個企業面對的市場是否足夠大、商業模式是否足夠好、有沒有清晰的資本策略,十年、十五年之後能不能成為千里馬、獨角獸。

在他看來,其中最關鍵維度是 Motivation,即創業的動機――這樣一群人力求創新,這個組織、這個團隊不斷去努力,到底是為什麼而去做這個事情?“是他真正有激情,有使命感,有深層次的興趣,樂不知疲?還是因為看到美國有一個模式,差不多,我也抄一個?我不同的動機,給企業帶來的未來是不一樣的。”

對於宜信,在中國從事金融財富管理工作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的目標僅僅是做出一個上市公司,獲利,那我覺得這個價值太小了。我們的職責應該是通過自己對於資源的配置,能夠讓稀缺資源包括長線的、有耐心的錢、商業機會、信任等,到達德才兼備、有擔當的個人和組織那裡,去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在唐寧看來,打造宜信這家新金融企業,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商業價值,社會責任是非常大的。在宜信和他的字典裡,對“成功”的追求沒有一個固定和具體的指標,“它是非常大的,也是變化的、永續的。隨著企業家、企業不斷拓延自己對客群理解認知,會形成新的洞察,因此這種創造和創新沒有止境。”

“不久前我在新加坡跟美國金融界傳奇Michael Milken交流時,隨行客戶問到了人生幸福感和動力的問題。”唐寧說,Michael Milken的回答是,他從來沒有一天認為是在所謂狹義定義的工作——如果做一項你覺得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把它與個人價值有效的匹配的話,是無比幸福的事。“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我們的確也遇到過千難萬險,有很多溝溝坎坎,並不是每天都很容易。但如果有這個機會可以去利用科技、資本、全球化的力量解決傳統金融沒有解決好的問題,豈不是一個應該去努力做好的,美好的事情?”

在你讀完的那一刻,月刊君就猜到了你的小心思,所以特此為大家謀了一個

福!利!

我們 送書五本!

請把

你想要這本書的理由文末留言給月刊君,扶你上牆,我們會挑選最精彩的五位送出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