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對於民國時期,我們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評價。喜歡民國的人,說它思想活躍,英雄大師輩出,是中國現代文明的奠基時期。就連民國的普通人,也有種特殊的風華神采。不喜歡民國的人,說它荒唐殘酷,天災人禍橫行,是一個苦不堪言的亂世。仔細分辨,這兩種說法並不是針鋒相對的,所說的只是一個時代的不同側面。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民國我們將這個時期稱為“銀元時代”,也就是銀元流通的年代。從貨幣制度上講,銀元的通行時間,是清末光緒年間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但由於戰亂等原因,民間私下使用銀元一直延續到四十年代末。從空間上講,本篇以銀元的流通為背景,翔實生動地記錄了當時上海的經濟生活和三教九流的人物。

民國的貨幣制度

今天,銀元和銅錢一樣,都屬於收藏品。如今的一塊銀元,價值取決於年代和版本,成交價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本書裡寫道,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手裡有十枚袁世凱復闢後沒來得及發行的“紀念銀元”,這種孤品,更是藏家們夢寐以求的。但在民國時代,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鑄造的銀元,幣值都相等,因為它就是流通中的貨幣。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中國最早的銀元出現在咸豐年間,是商人們為方便計重,手工打造的銀餅子。墨西哥鑄的鷹洋流入以後,中國也開始大量製造銀元,制式從光緒年間的“龍洋”,到民國時期的“袁大頭”“北洋龍”。每塊銀元的規格,都是按照舊制十六兩,含有七錢三分銀子。

除了銀元,當時還通行過其他幾種小面額輔幣:一種叫“銀角子”,也就是南方所說的“毫子”;另一種叫“銅元”,老北京稱為“銅子兒”。值得注意的是,銅元與銀元的換算不是十進制,而是根據牌價隨時變動的。在物價穩定時期,1枚銀元換128枚銅元,後來逐漸超過了1:180。為了統一兌換標準,民國中期發行了十進制的貨幣。新的銀角子含鎳比較高,就是今天“一角錢”的前身,一枚銅板也就是後來的一分錢。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當時,外匯牌價也是和銀元進行兌換的。三十年代初期,一塊銀元兌換1.6日元、0.33美元。所以,你看出來了:銀元既是硬通貨,也是本位貨幣。也就是說,其他貨幣和資產會波動,而銀元的價值是錨定不變的。之後,當民國發行紙鈔法幣時,最初也是和銀元1:1兌換,但是不出幾年,就開始不停地貶值。而在民間,銀元在私下交易中的價值,卻保持著基本不變。法幣的這個戲劇化命運,我們幾分鐘後再講。

好,關於什麼是銀元,我們做了簡單介紹。再談後面的話題,包括今後你再接觸民國時期的材料,就有一個貨幣單位概念了。那麼,你的下個問題一定是:當時的人一個月賺幾塊銀元?一塊銀元的購買力到底是多少呢?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先來說收入問題。1915年前後,上海商鋪的掌櫃,也就是經理,工資是8元,普通職員是4-6元。到30年代,經過幾輪物價上漲,底層貧民的家庭月收入在10元以下,普通工人和小職員的月收入在10-20元之間。一名中學教員或銀行職員的月薪是30元左右,一名普通醫生的月收入是4、50元,這就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上海的物價和收入,是全國最高的。同時期的北平,大學教授的收入在80元以上,這可以支撐一大家子的體面生活,過有用人、有車伕、住大四合院的生活,而且每月有結餘。而國民黨在地方上的稅務官、海關稽查等肥缺的俸祿,可以達到2、300元,這就屬於權貴階層了。一個小康家庭,包括房產在內的家產在1000塊銀元左右。上海歷來是富人云集的地方,一位經常被報紙炒作的富豪去世時清點財產,摺合成銀元是二三十萬。

咱們再來說說物價和消費。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裡,銀元是很大的面額,輕易不會動用,日常使用的是銀角子或銅元。1915年前後,一碗上海人常吃的大排面,只要4枚銅元。做一身高級的長袍馬褂,需要6元。一雙比較好的兒童皮鞋,大概1元。平民家庭操辦一場葬禮,會花費20元左右。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每石米,也就是120斤米,價格在3元6角上下浮動。有意思的一點,當時上海市民吃的米,已經開始從泰國進口了,價格比江浙的米更便宜。到三十年代,每石米的價格上漲到六七元到十五元。北方以麵食為主,在北平,一袋50斤裝最好的美國麵粉是2元。如果僅僅以糧食估算,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在這20年裡,隨著物價上漲,一塊銀元的購買力,從相當於今天的100元以上降到了30元以下。

為什麼說只能是大致呢,因為當時的商品價值和消費結構都和今天完全不同。大家習慣用米來估算,是因為這是人人必需的花費。但是,由於農業生產水平和國際貿易發展的原因,當時糧食的綜合成本,比今天要高得多。

要說價值比現在低的,最極端的自然是房子了。先來說租房。1915年前後,上海縣城,也就是今天上海的中心區,一套住宅的租金是每月8元左右,最便宜的只要2元。而市中心一座醫院的舊辦公樓,當時的售價只有800元。隨著上海城市化進程,房價也在飛漲。到三十年代,那座舊辦公樓的成交價達到了13.6萬元,20年漲了170倍。南京路上一座小樓的2層,月租金是50元。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三十年代,如果買了市中心一塊4畝左右的土地,成交價5000多元,三年後,這塊地上漲了近6倍。當時上海佔地一畝左右的洋樓,價值在1萬到2萬銀元之間。同時期,北京一座三進的大四合院,不超過5000元。廣州的一座獨門小院,才不過三五百元。看來,上海的房價,始終是全國最高的。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民國的鈔票體制。在民國時代,人們對銀元和鈔票的感情不一樣。很多人覺得,只有銀元才是真正的錢,所以被稱為“現大洋”。上海人常說“財不露白”,這個“白”字,也是指銀子和銀元。許多傳統觀念的家庭,都會在院子裡挖洞,埋藏整缸的銀元。這種價值觀,不完全是觀念陳舊,也是在戰亂和金融系統崩潰過程中留下的經驗。

今天提到曾在1935年到1948年流通的法幣,好像是民國的一場鬧劇。但法幣的出現,在當時是非常必要的。1932年,日本挑起淞滬戰爭,上海的錢莊、銀行全部關閉,因為開門的話,儲戶們會蜂擁而至,把手裡的莊票、鈔票兌換成銀元,讓銀行瞬間倒閉。淞滬戰爭簽署停戰協議後,日本又通過收買中國銀元的方式破壞中國經濟。這促使南京政府加緊改變以白銀為交易單位的模式,建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在法幣運行前期,通過簽署《中美白銀協定》等手段,國內物價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發行法幣,還讓中央政府獲得了向美國購買武器的資金。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法幣的明顯貶值出現在1938年4月。當時,對物價敏感的上海市民,紛紛把手裡的法幣換成商品,囤積各種貨物。我們在文獻資料裡見到過,那個時候的物價一天三變,人們拎著像今天一提衛生紙那麼多的鈔票上街買東西。一根油條,幾個月裡就從兩千元漲到了一萬元,一根火柴相當於133元。陳存仁囤積的幾桶汽油,以戰前的法幣估算,可以買下一幅地皮。銀行疲於清點,發行了一種以千萬為單位的撥款單,被家庭婦女稱為“八卦單”。 有人則乾脆用法幣代替白紙來糊牆。

這個時候,美元、黃金和銀元自然受到了人們的追捧。我們說過,法幣在剛發行時和銀元是等值的。到了1948年南京政府準備廢棄法幣時,再想換一塊銀元,要花1400億元法幣——注意啊,單位可是億元。所以,老百姓們對銀元的崇拜,一點兒都不奇怪。甚至,今天對銀元的收藏熱情,也許還隱含著這一層歷史記憶。小小的一塊銀元,在國運多舛的民國時代,真是個傳奇性的存在。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上海人都是怎麼賺錢的

說起民國,最重要的一個場景就是上海,這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匯之地,也是歷史人物們的主要舞臺。在陳存仁的講述裡,大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既有別具民國風度的人情練達,又有陰險狡詐的商業手腕,更有殺伐決斷的國際視野。可以說,今天人們為了賺錢所想所做的,大多是老上海們早已經想過和做過的。

在法租界有個叫盤登的法國人,本來只是無賴出身,藉著外商的身份,搞出了一種叫“萬國儲蓄會”的集資:就是每月存12元,十五年後收回本金。這種零存整取的利息很低,本來沒有吸引力,但他設計了一種月月抽獎的形式,頭獎是2000塊,特獎是5萬元。這讓儲戶們覺得既是在存款,又相當於每月多了一次中彩機會。發橫財的例子,讓上海市民趨之若鶩。“萬國儲蓄會”竟然吸納了上億的資金,相當於當時上海十幾家銀行的存款總額。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民國時期,上海外商中最有影響的是猶太商人哈同和沙遜。哈同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上海市中心的花園方圓20公頃,建築仿照皇家園林。沙遜的經營模式是囤積土地,升值後再賣出一半,剩下的利用貸款建樓自持。最有名的一座沙遜大廈,年租金就達到了幾十萬。在抗戰爆發前,沙遜將公司分割出售,攜帶鉅款離開了中國。

這些合法或非法,正當或邪惡的經濟活動,共同成就了一個繁榮世俗、充滿無限可能的上海,孕育出現代城市文明的開端。今天中國商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從這些經濟活動中延續而來的。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1935年,這個區域的人口只有幾十萬,主要從事傳統商業。真正的“十里洋場”大上海,是在英法租界,人口達到了300萬以上。而隨著商業蓬勃,大量人口湧入,勞動力和市場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和拓展。三十年代,上海擁有了全國一半的現代工廠和百貨公司,是中國工商業的發源地。

上海商業繁榮的基礎,是金融業的發展。民國上海的金融界,既有銀行,也有從清代保存下來的錢莊。照理說,有了現代化的銀行,老式錢莊就該被淘汰了。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錢莊是一種無限責任公司,一旦出現債務,將由全體股東的個人資產償還。所以,錢莊是有嚴格審核制度的,只接納資產情況良好、從事正當生意的富豪客戶。當時,擁有錢莊的莊票,也就是支票,是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開辦錢莊的大多是寧波、紹興同鄉,彼此間拆解資金不需要簽署契約和擔保,全憑口頭信用,小到幾千元,大到幾十萬,即便沒有第三者證明,也不會出現抵賴現象。

今天,在一些地域和行業,仍然存在這種鄉土社會式的資金往來。這不僅僅是商業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並不是只有落後的一面:當時的出資人,也就是東家,出於同樣的信用模式,將公司的經營和財務都全權委託給了經理,也就是大掌櫃,自己只在年底聽取一次報告。在傳統倫理對雙方的約束下,這種經營模式反而極大地節省了交易和管理成本。大掌櫃可以不受掣肘,充分發揮才能。寧波有個夥計,為東家代管資本總額八百兩的顏料店,竟然一年就實現兩萬多兩的利潤,直接就被東家贈送了股份,身份變成了股東。而出資人一方,也可以迅速將盈利投入新的領域,把精力集中在戰略問題上,不必參與具體業務。在近代商業史上,無錫紡紗廠榮家、寧波菸葉大王陳家等民族企業代表,都是從這種傳統商業模式中脫穎而出的。

上海文化的繁榮,是由出版業帶動起來的。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最早的出版機構,和北京大學一同被稱為“中國近代文化雙子星”。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民國時期上海出版界對新模式的探索,不亞於今天的 IT 業。比如,當年曾經有一種“一折八扣書”。就是定價1塊錢一本的書,打一折後是1角,再打八扣,只賣8分。就算最初的定價虛高,折後價格也低得讓人難以置信了。這種出版物主要翻印章回小說這類暢銷書、快銷品。原理就是利用雄厚資金,通過大宗購買紙張、大量印刷來攤低每本書的成本,再以低利潤率迅速向全國市場傾銷,通過快速資金回籠來實現盈利。同時,也能迅速碾壓其他競爭者。這說明,當時這些出版公司的運作能力已經非常成熟了。

說到這兒,我們又要繞回到開頭的那個話題:民國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時代呢?如果從商業文明的角度來說,這個繁榮發達、豐富多彩的民國,恐怕只存在於上海。當時的北平幾乎沒有城市工業,完全是一座鄉土文化的古城。他對北平的物價之低讚不絕口,就連齊白石作畫的報價,都比上海畫家要低一倍。可是,物價低,也代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高。

民國銀元時代簡史

當時的農村生活相當艱難,村民們根本就沒見過銀元,連銀角子都很少使用。所以說,對民國感受如何,實在是要看身在何地,屬於哪一個階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