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導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蒐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眾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4月8日 策展人:李大鈞 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 北京勢象空間

4月15日 策展人:李振華 “創造空間”群展 麓湖·A4美術館新館

4月15日 策展人:鮑棟 朋友圈+:文化館線上藝術計劃展 上海OCT當代藝術中心

4月22日 策展人:李龍雨、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 “上海種子”第二章 “時間的種子”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4月22日 策展人:徐鋼 醍昂——白明的國度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4月22日 策展人:何桂彥 “妙諦因心”陳文令新作展 白盒子藝術館

4月25日 策展人:沈揆一 “無垠”行進中的水墨運動中國當代水墨年度大展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4月27日 策展人:冀少峰、胡鶯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 湖北美術館

4月28日 策展人:呂澎 歷史的語境與肖像——肖全鏡頭下的“我們這一代”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4月28日 策展人:Bisi Silva、崔燦燦、王慶松 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 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

4月28日 龔彥、理查德 · 卡斯特里 身體 · 媒體II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李大鈞 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思路:探究中國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演進的源流

該展以“光華之路”為引線和切入點,以衛天霖、張光宇、吳大羽、張正宇、丘堤、龐薰琹、沙耆、祝大年、張仃、古元、吳冠中、蘇天賜十二位具有重要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藝術家個案為研究對象,通過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歷史文獻,探究中國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演進的源流,回望中國現代美術之路。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呈現中國現代藝術的光華之路

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之路,一條大師輩出、多元紛呈、中西融合、創造為上的現代主義之路。勢象空間舉辦這個展覽,是向這段歷史和先賢致敬。藉此表明,“光華之路”是一條自信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也是應該不斷認知、不斷反思的學術研究之路。參展的藝術家僅是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的一部分代表,還有多位重要的藝術家沒有展出,研究和思考剛剛開始,勢象空間將會連續舉辦系列展覽。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策展人:李振華 “創造空間”群展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創造空間

“創造空間”融合了詩性、聲響、內在、運動、超視象與擴延的空間,展覽試圖通過更加身體性的體驗,調動五感,使觀者置身於亦靜亦動的現場空間,模糊了可見與不可見,現實與虛幻,內在與表象,東方與西方的二元世界,並由此引發我們重新認識我們關於自身、城市以及文化空間的關係。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這是一個關於創造空間的故事,一個挪移了感知體驗的物理性項目。從春夏秋冬,到光與詩歌、三維實體化、運動與聲響、博物館的奇境,展覽希望討論可見與不可見,可體驗與不可體驗,近距離和無限遠的空間經驗,從各個方面思考遷移、不確定和陌生化帶來的從身體到大腦的關聯。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藝術總監、策展人李振華

展覽現場:需要將身體、經驗以及呼吸投入展覽中

展覽邀請到來自中國、荷蘭、法國、挪威、澳大利亞的徐文愷(aaajiao)、陳霄、埃德溫·範海德(Edwin Van Der Heide,荷蘭)、馮晨、何翔宇、雎安奇、讓·米歇爾·部耶(Jean Michel Bruyère,法國)、邵志飛(Jeffrey Shaw,澳大利亞)、李民偉、馬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ijs,荷蘭)、瑪瑞安·黑斯柯(Marianne Heske,挪威)、魏皓嚴&朱曄、顏磊等13位(組)藝術家,本次展覽的構想源於對A4新館的想象、展覽通過何為“空間”以及如何“創造”的追問。通過室內外空間以及作品的有序編排與碰撞,開啟了六個空間緯度的對話與探索。它們分別是:詩性空間、運動空間、聲響空間、超視象空間、擴延空間、內在經驗空間……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李民偉 《開展所能X》 裝置(摺疊椅、摺疊床) 尺寸可變 2017

面對創造空間希望擴展的理念而展開的行動中,語言顯得格外無力,只有將身體、經驗以及呼吸投入其中,觀眾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這些與作品相連的故事,本次展覽特別製作了三本不同的導覽冊,一本來自策展人與藝術家,另一本是與設計師合作的插圖讀本,最後一本是與成都川音幼兒園的師生合作的兒童親子導覽冊。美術館希望通過多義的解讀讓觀眾展開對展覽的想象。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秘密的街道:成都》 裝置(綜合材料,廢舊生活物品) 尺寸可變 2017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雎安奇 《紅》 裝置(LED燈箱、監視器、影像) 尺寸可變 2017

館長孫莉說,不要帶著安靜看展覽的預設走進本次展覽,大量體驗性的作品需要你和藝術家一起來完成。比如荷蘭互動多媒體領域先鋒人物馬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ijs)的作品《城中快步》,就需要觀者走上跑步機,體驗被甩出的感受,文化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感官?你或許可由此得出自己的答案。“藝術未必是讓你感到舒適的,回到什麼是藝術的話題,由此就可以引出更多的探討。當你對一個點感興趣之後,我們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工作”。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讓·米歇爾·部耶、邵志飛 《分裂之子》 裝置(影像,AVIE 360環幕) 尺寸可變

策展人:鮑棟 朋友圈+:文化館線上藝術計劃展

A學術性:✭✭✭

策展理念:一次把線上空間變成線下的實驗

“文化館”2016年初開始了一個以微信平臺為基礎的線上藝術計劃。每週發佈一位參與者的作品。作品包括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任何媒介,涉及任何可能的任何藝術類型,但都以微信系統環境,包括公眾號、朋友圈、聊天群及微信軟件所整合的各種功能為實現條件。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一年以來,“文化館”促成了很多以互聯網移動接口(手機)為載體,以微信朋友圈為傳播方式的藝術實踐,同時,這些作品在體現了藝術家批判性創造力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中國移動互聯網文化的諸多特點和即時潮流,很多作品包含著對手機媒介與應用程序的批判,但這種批判又經常是以娛樂化、遊戲化,甚至即時消費性的方式出現的。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在這次展覽中,觀眾除了可以通過掃碼來觀看已有的線上作品之外,還可以在現場直接參與那些根據作品觀念及實體環境做了調整、延伸和轉換的作品,與我們一起把一個線上空間變成一次線下實驗。

展覽現場:營造更多可能性的媒體藝術觀看環境

2017年4月15日,OCAT上海館呈現本年度首檔展覽--"朋友圈+:文化館線上藝術計劃展",呈現了aaajiao(徐文愷)、Katy Roseland of Basement6、陳熹、代化、《飛地》、高元、葛宇路、侯德華、賀子珂+宋紫薇、蔣志、蔣竹韻、季俊、雷磊、梁半、李燎、李明、廖文峰、劉卜華+張嗣、劉月、陸平原、馬玉江、苗穎、孫文浩、孫曉星、王海洋、溫凌、翁雲鵬、吳超、吳珏輝、吳俊勇、徐渠、小河、楊光南、楊健、楊振中、葉甫納、葉凌瀚、《藝術世界》、於瀛、餘極、嶽向輝、曾諳藝、張遼源、張永基等生產於社交媒介的藝術創作,並將之進行線下的延伸展示,對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的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線上展示和線下再現等共生關係展開討論。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小視頻、直播、觸屏、GIF動畫、表情、貼圖、小遊戲、群,競猜、體育博彩、春晚、紅包、網紅……幾乎所有的網絡技術與文化的現象熱點都被藝術家們利用進了"文化館"的作品中,它們既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當代文化複雜現場的一部分,它們讓"朋友圈"不止是朋友圈。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以投影、錄像、裝置、人機互動、模擬日常生活情境等方式重新展示這些線上發佈的作品,並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項目的延展與生長。通過展覽,希望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文化館"項目從線上向線下的簡單移植,更是以一種極為日常化的方式營造出與生活場景相關、擁有更多可能性的媒體藝術觀看環境。

策展人:徐鋼 醍昂——白明的國度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完整而清晰的呈現白明的藝術價值

此次展覽的主題“醍昂”,來自於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博爾赫斯作品中虛構的城市,是虛擬王國烏珂巴的一個部分。“醍昂”不僅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更是由一批占星術家、生物學家、工程師、形而上學者、詩人、化學家、幾何學家、道德學家、畫家、堪輿學家等等編撰出來的另類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是由時間疊加起來的理想主義的世界。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徐鋼

策展人徐鋼認為,白明的知識體系符合“醍昂”的隱喻,白明是活在時間中而不是空間中的藝術家,用理想主義和感情表達支撐著藝術創作,並生動而隨時的變化著。特別是他在製造器物上的視覺表達,不是去遷就原來的各種形狀,而是每一種形狀都隨著他的主觀願望和感情表達而隨時改變。這樣的創作,在世界藝術史上都少見。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從左至右:藝術家白明、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範迪安、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 在欣賞作品

基於策展人對於白明藝術創作的認識和解讀,此次展覽結構上分為“時”、“火”、“器”三個部分,展出白明多年來創作的陶瓷、油畫、水墨和綜合材料等代表作品,以此完整而清晰的呈現白明的藝術價值。

展覽現場:當代藝術的另一個情感及關注的側面

此次展覽對白明豐富的創作實踐進行了梳理,從早期,1993年的一張油畫是畫他現在的夫人當時的女友《曉曉》開始,他很早就開始以茶葉、瓷粉、圍棋子等作為材料進行綜合材質的創作,其中的哲學意味很重,又是抽象的,形成了繪畫之後的陶瓷創作之間的關係和線索。他的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自己親手創作,沒有一件是重複的。他陶瓷作品的“器形”受到研究禪宗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形是不可能完美的,在不完美中達到一種狀態。他的陶瓷是繪畫的延續。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白明現場創作的巨大裝置作品《瓷粉之書》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在二樓展廳外白明創作了一個巨大的裝置作品“瓷粉之書”,白明希望“以這個裝置來表達人類的情感和漫長歲月之間相應的關係”。這件作品全是由創作陶瓷作品用剩下的瓷粉,以及製作的工具,有毛筆、拉坯的臺子、椅子、匣缽等等。以展現制瓷的過程,讓這件裝置來說話。白明把個人的情感和個人化視覺經驗融入傳統技藝之中的表述,也是當代性的表達。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正像藝術家白明所希望的,“我最期待傳遞的是當代藝術的另一個情感及關注的側面,那就是深厚的情感下,對時代,對傳統,對當代,對物質,對錶達的綜合性呈現。”

策展人:李龍雨 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 “上海種子”第二章 “時間的種子”

C現場效果:✭✭✭✭✭

策展理念:探索一種可持續的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之道

上海種子於2016年9月啟動,由李龍雨與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聯合策劃,第二章主要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取名自同名紀錄片“時間的種子”,響應該紀錄片對即刻行動改善當前氣候狀況的呼籲,展覽“時間的種子”試圖通過融合藝術、文學(科幻)、科技、社會學、環境學、生物學、醫學等學科,更好地理解當下緊迫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探索一種可持續的解決之道。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從左至右: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戴志康、張雷、李龍雨

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在內容上包括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根基研究員組建並率領各自團隊共同創作完成的項目;以及甄選自近40位/組個體研究員,從不同領域及視角回應主題的作品或展項。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上海種子”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展覽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中庭現場圖,2017. 圖片由上海種子提供

對於此次展覽李龍雨表示:“從去年九月開始,我們先成立遠景之丘,這樣在原有美術館之外多出一個可使用的物理空間;今年,‘上海種子’第二階段的展覽將視角轉移到美術館本身,我們試圖讓不同學科和領域研究者參與進來,從不同的維度和議題上展開討論。希望能帶來新的方向。”

展覽現場:跨學科提出哪些問題?

4月22日,上海種子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在喜瑪拉雅美術館拉開帷幕。科幻小說家劉宇昆作為本次項目的研究員,帶來了他的虛構文本作品《上海48小時:國際遊客週末觀光指南,行星漫遊者出品,2116》,基於科學家們認為,100年後上海可能淹沒為了海上,那我們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的? 在這次的展覽當中,觀眾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上海種子”第二章 “時間的種子”開幕表演 楊福東呈現小野洋子作品“獻給上海的鈴聲”

自去年9月以公共項目展開的上海種子第一章起,關於未來的討論便未中斷,而這次由李龍雨與漢斯•烏爾裡希•奧布里斯特聯合策劃,上海種子第二章主要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展覽“時間的種子”邀請到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專家,響應同名紀錄片對即刻行動改善當前氣候狀況的呼籲,這種多視角的探究方式不僅可以讓大眾參與到藝術項目之中,還將起到引人深思的作用。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去年九月,奧托邦戈·恩坎加團隊的《土地對話》是第一個在“上海種子”中實現的項目。

“時間的種子”呈現了一系列概念線索,其中五個主要節點由五位上海種子的根基研究員所提出,他們是:布魯諾·拉圖爾、索菲亞·阿爾-瑪利亞、邱黯雄、奧托邦戈·恩坎加、張海濛。他們來自於不同的領域,組建各自的跨學科團隊來完成全新的委約創作,以共同的關懷和迫切的心情來討論可持續性問題。此外,還有近40位個體(團體)研究員被甄選進入此項目,根據主題從多方位角展開創作。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戴志康與林書民,“信息波場”,2017年,裝置,混合媒材,尺寸可變。

策展人:何桂彥 “妙諦因心”陳文令新作展

策展理念:呈現一種超脫的、詩意的人生境界

“妙諦因心”並不指涉某種具體的藝術風格,而是藝術家對生命與藝術的感悟——既來源於生命中的苦難,也得益於生活的饋贈,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存在狀態,抑或是一種超脫的、詩意的人生境界。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策展人何桂彥表示,此次個展展出了陳文令近年創作的部分雕塑,還有數百幅手稿。這些雕塑雖然與早期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一定的關聯,但作品的內核與創作觀念卻發生了轉向。陳文令早期的作品敏感時代的變遷,關注人們的生存狀態,善於捕捉當下的文化經驗,但最新的作品注重的是個人的、身體的、內在的生命體驗。這是一個從外向內,即關注外部社會文化情景,向關注個體生命存在的轉向,也是文化經驗向肉身經驗的轉向。故此,在這批新作中,個人敘事、身體敘事取代了社會學敘事。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廳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廳現場

近十多年來,陳文令在雕塑創作之餘,積攢了數千張手稿,這是其個人獨處時的一種情感寄託,其內容涵蓋了自己所觀察的生活、藝術的各個方面。它們並不是嚴肅的藝術創作,相反,就像一種視覺日記。猶如一些視覺的碎片,它們記錄、見證了藝術家的心路歷程。事實上,雕塑與繪畫,二者互為鏡像,相得益彰;既可以是補充,也可以相互轉化。事實上,對於藝術創作來說,雕塑與繪畫也只是媒介的差異,就內心的表達,二者殊途同歸。

展覽現場:個人生命意志的體現

作為陳文令近年最為重要的學術新作展,展出了藝術家最新創作的五件雕塑作品以及最近十多年雕塑創作之餘所積累的手稿精選。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廳現場呈現的手稿作品

最新雕塑作品在形式上與之前作品保持了一定關聯性,但是在作品內核上拉開了距離。之前的作品一直與藝術家自身所處時代保持緊密關聯與交流,但是其近期作品更多的是走向個人敘事,是藝術家陳文令對其生命體悟一種可視化再現。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呈現的雕塑作品

近十多年來,陳文令在雕塑創作之餘,積攢了數千張手稿,這是其個人獨處時的一種感情寄託,其內容涵蓋了自己所觀察的生活、藝術的各個方面,甚至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自由的勾勒出了雕塑創作之外的真切感受,並且在雕塑與紙本的切換中獲得難得的暢快呼吸,也體現了陳文令多年來藝術歷程中的默默孜孜,本次展覽所精選的200餘張手稿都是首次展出。

策展人:沈揆一 “無垠”行進中的水墨運動中國當代水墨年度大展

A學術性:✭✭✭✭✭

策展理念:行進中的水墨運動

水墨繪畫語言的拓展一直是中國藝術家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尤其是自20世紀以來,希望在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中有所突破和有所創新的藝術家無不在這方面進行探索。1980年代我們開始運用“水墨”這一概念,就已經明確地、有意識地試圖將這一類實踐與傳統的“國畫”加以區別,並與當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加以鏈接。這在當時中國經歷了數十年的封閉之後步入現代化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政治上和實踐操作上的需求和必要性。藝術的發展軌跡也就像我們在座標上的移動,任何時間都離不開縱向和橫向的定位。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無垠:行進中的水墨運動-中國當代水墨年度大展參展藝術家合影(部分)

但我們的藝術發展在很長時間裡它應有和可能的橫向比較被屏蔽,縱向的追溯又遭扭曲或阻隔,所以“水墨”的提出一開始就面對和承擔著雙向的指代、挑戰和壓力,但它基本上還是在自20世紀上半期就已開始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具象”與“抽象”、“民族性”與“世界性”等簡單二元對立的框架和自身的語言體系內的討論。然而中國藝術在20世紀90年代步入國際舞臺後,座標上的橫向指標全部展開,中國藝術作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它的文化身份屬性很自然地得到了關注。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學者、策展人沈揆一先生接受記者採訪

中國的當代藝術不由自主地進入到這一建構中國文化身份的進程中。但同時,在共時性的空間關係中,跨文化的傳播和影響也帶來了如何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建立民族和中國身份的切實問題。中國的當代藝術不是一種被動表現的載體或被讀的文本,而是一個主動參與創造歷史的文化載體,社會或主體身份形成的過程。當代的水墨實踐在它擺脫了狹隘的媒材、畫種的界定後,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藝術表現的空間。媒材的選擇和表達的方式從來就不是藝術表現的最終目的。水墨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成為這一文化自覺建構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展覽現場:呈現了水墨藝術領域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此次展覽集合了阿海、丁小真、馮斌、谷文達、藍正輝、李華生、李華弌、李津、李婷婷、梁巨廷、劉國松、盧輔聖、陸春濤、潘公凱、彭薇、仇德樹、丘挺、沈勤、譚軍、田黎明、王川、王冬齡、王璜生、王勁松、王天德、魏青吉、武藝、徐冰、徐華翎、徐樂樂、徐累、章燕紫、鄭重賓、周晉、周京新、朱偉等37位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水墨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通過每個藝術家個體來參與“當下的中國水墨運動”。

展覽以《後經典》、《幻象》、《象外》、《塵世》、和《越界》五個部份對當代水墨的發展做了一個不嚴格的分類,其中顯然有很多跨界或重疊。這些作品分別展示了中國水墨藝術家們在更為寬疏的當代語境中自如地運用水墨性話語重新詮釋經典的傳統水墨,展露他們的觀感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觀,表達對生活和生命的關注,揭示對精神世界的求索。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沈揆一及參展藝術家彭薇在展覽現場

《後經典》部分的藝術家們將中國筆墨原有的傳統價值標準同現代的審美與藝術觀賞方式加以對接,各自對古代文人畫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格調以及對筆墨形式語言本體價值的建構作出了獨到的詮釋。

《幻象》中的畫家們將個人、社會、文化、歷史的記憶和認知以荒誕、幽默、象徵和幻覺的圖式轉述在畫面上,假借虛擬、隱喻的的幻象世界來訴求他們的認知和理念。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象外》部分則展示了中國藝術家們在抽象繪畫領域的探索。無論是對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中抽象元素的提煉還是對西方抽象主義藝術觀念的借鑑和挪用,以水墨的形式對抽象作出新的詮釋。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

《塵世》部分的畫家更注重直接介入當下社會生活,以“入世”的態度,假借客體或自身代入,化形為象,以象喻世,表達了對人生、人身、生命、生活和慾望的關注以及對當下社會諸象的強烈批判意圖。

《越界》中的作品則充分展示了水墨藝術創作的多元性,從觀念、形式語言、材料多種角度對傳統界域的挑戰,以及水墨藝術語言的拓展。

策展人:冀少峰、胡鶯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

策展思路:“那年月”當代藝術發展的多稜鏡像

“那年月:2017年三官殿1號藝術展”以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87級同學的視覺講述為主軸。他們是當代藝術發展史中的一個切片,他們的視覺表徵背後雖然印證的是一個碎片化的現實,而這種碎片化的生存方式顯然是由於大眾文化興起,觀念形態更新,圖像時代來臨,全球化侵襲所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型。這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他們的成就推動並繁榮著當代藝術發展的多稜鏡像。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嘉賓合影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湖北美術館館長、策展人冀少峰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藝術家唐荀、黃漢成、彭玉忠、馬六明、曾梵志、周俊茂、羅實、王朝斌(從左至右) 上臺致詞

透過“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讓閱讀者清晰地感知到這八位藝術家同質化的藝術經歷又有著異質化的藝術品格。而這種多元混搭與交融的格局恰恰映襯了當代社會是一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相互交織纏繞的並存狀態。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秩序,社會文化命題關注點都在發生變化,這必然導致八位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已經遠遠超越了風格樣式語言材料,這些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而生態、環境、文化身份、女權、生態與權力、本土與全球、民族與地域仍是他們主要關注點。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歷史與社會現實的複雜性與深刻性,都導致他們在當下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價值進行著激情思考和洞察性表達,但他們背後所彰顯的問題意識、立場意識、價值認同和批判精神,才真正是當代藝術力量的所在。

展覽現場:一場最具溫度的展覽

展覽現場,黃漢成、羅實、馬六明、彭玉忠、唐荀、王朝斌、曾梵志、周俊茂等8位藝術家聚在一起,觸動觀眾的是30年前“恰同學年少”的青春記憶。而面對這些作品,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這8位藝術家,70年代的動盪、80年代的變革為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打下深刻的時代印記。他們見證過匱乏的時代,也看著物質社會的逐漸充裕;他們感受過這個城市的質樸,也成為慾望社會的記錄者,“充斥其間的個人生存方式和生存印跡及其在今天的視覺表達,喚起的是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策展人:呂澎 歷史的語境與肖像——肖全鏡頭下的“我們這一代”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歷史的語境與肖像

1996年肖全推出了《我們這一代》的大型攝影集而轟動社會。這本攝影集幾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學藝術界風雲一時的各色知名人物,被認為是對中國20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藝術界人士進行的影像建檔。為了拍攝這本畫冊,肖全走南闖北,歷經數年才完成這批震撼人心的創作。呂澎認為,肖全的照片是歷史文獻,也是時代的藝術。很少有人像他那樣能夠在特殊的時期將文學藝術領域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與工作記錄下來,而且是一種特殊而連貫的攝影語言如此完整的記錄,它們提示了歷史的形象與後面的故事。究其原因,肖全其實就是“我們這一代”中的一員。肖全在文學、詩歌、音樂、影視、美術、演藝領域接觸的“我們這一代”英雄人物不乏量。他觀察他們,並將他們的生活與工作記錄下來。他幾乎是本能地記錄著時間與變遷,並通過這種記錄構成了歷史的語境的一部分。這些記錄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還表達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歷史同情心。肖全見證和參與了“我們這一代”的歷史。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展覽現場:與顧城、姜文、崔健、竇唯、北島、鞏俐......面對面

三毛、楊麗萍、張藝謀、姜文、崔健、王朔、北島、顧城、陳凱歌的“青蔥歲月”,在肖全鏡頭下定格,並且結集成經典攝影系列《我們那一代》,此次展覽呈現了《我們這一代》的全部作品,一共345張,之前只在2014年成都當代美術館展出過完整版,對於北京的觀眾來說這是一次難得與這些名人面對面的機會。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Bisi Silva、崔燦燦、王慶松 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徵集的方式突破策展侷限

本屆展覽的主題為“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一主題比喻再高的建築都要從平地建起,事物才能從無到有。作為展覽的主題,它隱喻了影像藝術在自身發展的歷史中,所經歷的種種變化,每一塊磚,每一個基礎的不斷確認與強調;也象徵了影像藝術在今天無所不在的現實,以及它對各行業所起的或明或暗的影響。同時,它也彰顯了本屆雙年展全面進入公共文化的雄心與壯志。

“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於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開幕

關於展覽,策展人王慶松在談到時表示:“從首屆開始參展藝術家就非常的年輕化,甚至最年輕的是18歲,作品第一次參加展覽。當然也有非常成熟的藝術家,像莊輝。希望有不同方向的藝術家能夠展出新的作品,能夠為年輕藝術家的新的可能性有更多的支持。”

策展人王慶松

策展人崔燦燦

策展人Bisi Silva

“這次展覽我們也邀請了90年代的攝影和Video的作品,我們既要呈現新的可能性,還要梳理中國影像從哪裡來經歷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不僅是對過去中國影像藝術的梳理,還是尋找新的影像藝術在其它領域和系統中產生可能性的一個支點。無論是年長的藝術家或年輕的藝術家,我們都希望這個影像雙年展是一個討論的平臺。是能夠呈現各種可能性的一個平臺。”策展人崔燦燦在討論“影像雙年展”的意義時講到。

此外,策展人崔燦燦還講到:“這次徵集的過程中收到200位藝術家的作品郵件,是非常震撼的。這樣的徵集方式打破了策展人個人的人脈、視野等等侷限。”

展覽現場:給觀眾一個可遊、可觀、可覽的視覺空間

“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在全球範疇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徵集評選,參展藝術家230人。展覽分為主題展和特別項目兩部分,主題展分為五個單元,“影像與電影藝術”、“影像與視覺傳達”、“影像與書籍、經典雜誌、網絡”、“影像與在地時間、自我組織、實驗空間”、“影像與現當代藝術”。這五個單元,將聚焦影像藝術與不同系統所發⽣的奇妙關係,影像藝術既激活了各個社會領域的發展與界限,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改變自身,賦予影像藝術全新的屬性。單元之間,文獻相互交叉,作品互為補充,組成豐富繁雜的線索。

參展藝術家名單

與首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相比,本次雙年展加大了國際參展藝術家比重,並在影像作品數量上有所增加,最明顯的便體現在投影儀的數量上。與此同時,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的地下車庫被開拓為重點展示場館,尤其是停車場及其坡道區域,其本身便給觀眾強烈的場域代入感。策展人通過對空間結構、色彩的調整,使得過去潮溼昏暗的車庫煥然一新,不失為為一種大膽而成功的探索。

策展人:龔彥、理查德 · 卡斯特里 身體 · 媒體II

策展理念:“身體化的媒體”和“媒體化的身體”的困頓

“身體·媒體II”先邀請PSA的工業建築空間作為一個“冷身體”、一個現代性的片段參與展覽。這個冷的身體將通過“熱言語”和“熱敘事”,讓觀眾的身體如血液般在其體內移動循環,並測試空間、作品、觀眾能否“言行一致”。展覽將以“身體”為線索,分為“被動的身體”、“移動中的身體”、“身體的時間”等篇章。從建築、空間、城市規劃等多重角度,再現“身體化的媒體”和“媒體化的身體”在面對當代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困頓。

“身體 · 媒體I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式現場

“身體 · 媒體I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聯合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

展覽聯合策展人理查德 · 卡斯特里(Richard Castelli)

關於展覽,策展人龔彥談到時表示:“藝術家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在新媒體藝術熱浪中都太快地成為了消費品和商家的娛樂產品,這讓我一度感到失望。不過這幾年自媒體和移動終端的發展讓人們欣然接受技術是身體的延伸,工具對人類的‘改造’顯而易見。對人類自身的恐慌和對資源的焦慮使得人們開始嚮往轉移自身,離開地球表面,脫離身體的皮囊,外太空、深海、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生活的關鍵詞,而且它們並非那麼遙遠。曾經的爭奪變得可笑,十年前媒體和媒介是話題的中心,而現在身體感知考古和表演性成為主題。十年前,紅坊了開啟上海老廠房改造文化集群的先河,今年6月它將被夷為平地轉為純商業用途,迎來送往之間我覺得是時候再做一次身體媒體了。”

展覽現場:延續十年的互動藝術展

“身體·媒體II”延續了2007年“身體·媒體”展覽的主題,在闊別十年後在技術發生了徹變的新時代語境下再次討論新媒體與身體的密切聯繫,以裝置、行為、攝影、影像以及更多難以界定的藝術表達方式,融入跨學科的協作模式,突破互動藝術展的邊界。共展出來自12個國家的阿部幸子(SachikoAbe)、約翰·米歇爾·布魯耶爾(JeanMichelBruyère/LFKs)、埃馬紐埃爾·卡利耶(EmmanuelCarlier)、賈麗拉·埃塞蒂(JalilaEssadi)、馬克·弗馬內克(MarkFormanek)、胡為一、喬治·赫拉迪克(GeorgeHladík)、科特·亨茨齊拉格(KurtHentschlger)、烏爾夫·朗海因裡希(UlfLangheinrich)、曼儂·拉布萊克(ManonLabrècque)、朱裡安·邁爾(JulienMaire)、蒂爾·諾瓦克(TillNowak)、OneLifeRemains、克里斯蒂安·巴託斯(ChristianPartos)、鹽田千春(ChiharuShiota)、榊原澄人(SumitoSakakibara)、高谷史郎(ShiroTakatani)、皮爾維·塔卡拉(PilviTakala)、曼紐爾·韋森(ManuelVason)、約翰·伍德&保羅·哈里森(JohnWoodandPaulHarrison)、弗蘭索瓦·威廉姆(FranoisWillème)、蘇珊·瓦格納(SusanneWagner)、吳珏輝、徐文愷aaajiao等24位/組藝術家的29件/組作品。

本次展覽的展廳被全部塗黑,美術館的白盒子轉變為封閉的黑匣子形態,以此消解先入為主的預設,使觀眾的身體成為丈量作品的尺度。展方大手筆地以PSA的整個二層空間,超過20件的視頻創作和3件極具視覺效應的行為與空間裝置集中呈現了在十年的科技變遷之下,關於“身體”&“媒體”關係的二次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奢華的觀感盛宴。因此不論是出於視覺的慾望還是體驗的玩心,“身體 · 媒體II”還是很值得年輕觀眾去參與和解讀的。

“身體 · 媒體I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2007“身體•媒體”展覽

《失重》 互動裝置 2003

吳珏輝《神經星雲》2017

腦電裝置 神經科學技術支持:neuracle 腦波可視化:朱劍非

朱裡安·邁爾《勞動中的人》

2015 3D 打印幀投影 IMal Bxl 出品

雅昌月度(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