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嵩:十年磨一劍 纖維藝術的再出發

近來,清華美術學院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攜手,由學校工藝美術系的玻璃、金屬、纖維三個工作室與工藝美術協會合作,成立了三個院校裡的專業委員會。從三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候選名單上看,纖維專業的院校和行業的比例各佔50%,玻璃專業的院校與行業的比例是39%與61%,金屬專業的院校與行業的比例是53%與47%”,平均下來的數值為47%與53%,而和工美協會體系下其他十四個專業委員會的人員構成相比,幾乎全部為行業人員構成。在過去10幾年裡,這樣的事情並不曾出現。曾經“失語”的院校如何再建在工藝美術界的權威?傳統工藝美術中的工匠如何成為藝術家?這兩種新的訴求,是院校和行業都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在工藝美術發展到當下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雅昌藝術網在清華美術學院纖維藝術工作室採訪到了青年教師和藝術家嶽嵩,和他一起談談纖維藝術在當下學院裡的發展。

嶽嵩:十年磨一劍 纖維藝術的再出發

嶽嵩

作為傳統的和實驗的纖維藝術

雅昌藝術網:先談談你在清華美院和這次專業委員會里所擔任的工作角色。

嶽嵩:我是前期籌劃工作開始做具體的負責,我們有牽頭的專業委員會的領導,纖維專業是林樂成老師。我們系還有三個青年老師都是搞這個專業的,負責組織籌劃整個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和運營方面。我本人本科是學這個專業的,在魯美上的本科,那個時候魯美不叫纖維藝術專業,當時叫裝飾專業,以工藝美術為基礎的專業,也有纖維藝術課程。後來我又到清華美院讀研,學的就是纖維藝術專業。讀研畢業之後我又去英國留學讀第二個研究生,也是紡織品設計,那邊的教學模式是比較開放的,它是讓學生帶著課題去的,比如說紡織品設計涉獵的面比較廣,有纖維藝術。我偏向是純藝術,以當代、觀念性的表達為主,所以我去的時候帶著課題去的,在英國留學的時候一直在研究我自己的方向。

留學回來之後是2010年。回國之後就一直留在清華美院任教。纖維藝術現在大致分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壁毯創作,壁毯藝術,這個是比較傳統的。在歐洲,一千年以前壁毯藝術的誕生至流行,它的發展面貌隨著西方繪畫的風格演變轉換過來的,實際上最初的出現只是臨摹複製繪畫。中國在傳統上有一種工藝是緙絲,也是織掛牆上的,做得比較精細。

到了現當代,從我們學校開辦的“從洛桑到北京”的雙年展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已經辦了八屆我們現在籌劃明年是第九屆。這個展覽裡可以看到現在纖維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傳統的壁毯類,這類東西實用性特別強,而且傳承性,包括對藝術家思想的表達比較完整、充分;另一個是以研究材料為主的綜合藝術、綜合材料創作。

壁毯主要是毛線、羊毛或者是以編織為主要工藝的;綜合材料比較廣,沒有具體材料上的限制,應該說是有纖維形態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一種材料,當然你說我拿金屬塊或者水泥,其他的木頭這個肯定不行,必須是絲狀的,柔軟的東西。這個工藝就不受什麼限制,可以編織、纏繞、打結、塑形,很多種。我這些年一直創作的方向是綜合材料這一塊,現在有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包括學生他們更偏向於這一塊,因為這一塊實驗性比較強。

嶽嵩:十年磨一劍 纖維藝術的再出發

嶽嵩作品《你和我》“從洛桑到北京”第六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 2010

雅昌藝術網:這一塊學生創作的作品的受眾在哪裡?

嶽嵩:應該這麼說,現在綜合材料的運作在商業、社會上的應用跟傳統壁毯不能比,壁毯的優勢一個是畫面的形態,有很多人能接受這樣的東西;而綜合材料有的時候會佔據一定的空間,在安裝、保存上邊都有一些限制和約束;再者,很多人不太容易接受這樣新鮮的事物,特別是纖維的綜合材料,不像雕塑語言的綜合材料,可以保留很久,纖維是柔軟的東西,現在受到一些限制,我們基本上以研究性、藝術性創作方向為主。當然曾經也有過應用的情況。

纖維材料的可能性和產品的未來市場

雅昌藝術網:這種教學跟傳統壁毯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在你平時的教學工作裡面是怎麼去展開的呢?

嶽嵩:

我們現在本科專業課程的設置比較系統規範了,十年的積累基本上有一個健全的系統,陸陸續續增添一些新的課,但不會脫離一個大的系統,大的系統是什麼?第一個是學生進來的第一門課就是纖維工藝基礎,學生掌握纖維藝術到底在什麼,這個工藝基礎主要是編織工藝基礎。緊接著下來兩門課是壁毯創作一和二,雖然它們有一些東西特別是男生不愛織,我們要求學生必須會織,作為搞這個專業必備的素質。壁毯類的教學實際上我們比較注重的第一個是學生工藝上的一種把握,這是基礎要求;我個人更注重是學生對畫面的理解和感覺,更偏向於繪畫和藝術一些。當然說到這兒,繪畫實際上如果是這樣的活幹脆找來一個繪畫專業的學生,他會畫得更好,但是這個畫未必能夠織出來、表達得好。你會發現有些畫面是比較適合編織的,有些畫面是不適合編織的。而且這裡邊如果是完全為了模仿一種畫面,實際上就失去了材料和工藝的價值,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更強調在畫面上表達一些肌理的語言,抽象的語言。

圖形和畫面是為了我們這種工藝和材料去服務的,有一些畫面可能看不出什麼不是很具象的,牆上這幅畫是張夫也老師的作品,他是著名理論家,國畫畫的也很好。你看這個畫他的效果特別棒,已經營造出一種繪畫模仿不了的語言,你會發現有很多突起的編織的肌理。我記得吳冠中先生曾經也把他的畫變成壁毯的一種形式,當時我記得他參加我們的展覽,他的一幅畫叫《春江雨》變成了壁毯。我記得我還問過吳老師,為什麼您想把您的畫變成一種壁毯?他說希望嘗試不同的材料,給他的畫面帶來不同的感覺,這讓我印象深刻,我就發現他對纖維藝術的理解。首先這是一種材料的藝術,不管是傳統的壁毯還是綜合材料的創作,它的第一定位是材料的藝術,決定於你要表達的方向不是畫面感,而是材料的特點,我們在本科教學裡面,平面這塊尤為強調你選擇什麼樣的畫面,首先想到要用什麼樣的編織工藝去表達?

嶽嵩:十年磨一劍 纖維藝術的再出發

我覺得壁毯創作這一塊比較核心的一個問題讓學生掌握畫面跟編織工藝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這一點我們的林老師做得特別好,林樂成老師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在平面上把“栽絨”和“高比林”這兩種工藝結合在一起的。他的畫面都是浮雕效果的,而且很多年一直在做這些事情,他突破了傳統的壁毯,歐洲完全是高比林的,他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有光的時候浮雕感特別強,他又特別善於表達他的山水、山石,真是找到了一個能夠把畫面和工藝材料語言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特別完美的例子。

第二個是綜合材料,有三門課都是這個系列裡的,第一叫綜合材料創作,第二叫創意與表現;第三叫做軟雕創作。這三門課都是以非羊毛性的綜合材料為基礎的,綜合材料創作這門課要求學生是實驗性的,不要求他們在一個月之內做出一個比較完整的作品,但是我上這個課要求他們拿出五個作業。這五個作業分別是五種材料,做了不同的小樣,一種材料做出一個杯子這麼大的東西,但是給人的感覺是第一是這種材料是比較新穎的,或者這種工藝是跟材料能夠結合的比較到位的,相當於是打個小樣,這樣將來可以根據這個杯子感覺複製無限大的一個具有觀念性的、表達性的作品。

而創意與表現課程是要求尋找材料基礎上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觀念?比如艾未未做的一系列無限制地複製很多東西,自行車、陶瓷、瓜子等等。艾未未這個作品的成功或者說能觸動人的絕對不是工藝的問題,工藝不用他做,陶瓷景德鎮可以做。最吸引人的還是他的創意、想法,他對社會的一個認知,這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思想。這個創意與表現的課要求學生把這一塊內容給補上,就是已經研究好了一種材料,材料工藝都已經實現了,下一步要求你做的是用它去表達什麼,這個跟現在的當代藝術結合,和裝置藝術結合的比較緊,發現很多當代藝術跟纖維藝術特別像,實際上就是用纖維材料做的一種觀念和裝置。

然後是軟雕創作。這兩年這個課改成纖維產品設計,為什麼?軟雕創作只是做一個小型的纖維擺件,以裝飾性為目的,比如說用毛線纏出一個小的雕塑放在桌子上,作為陳設的一個飾品的東西。現在改名“纖維產品設計”,是希望我們這種學術性的研究能夠更加面向市場,甚至是有的時候學生的作業就可以變成一種產品的形態存在,可以直接交給廠家批量生產。這課上了兩年效果挺明顯,我記得前年我們一個本科生做了一套燈具,用纖維的材料做出一個蛋糕的形狀,各種各樣的,做了九個,裡面是燈能發光,這個做出實物了,而且有標準的尺寸圖。相當於這是樣品和圖紙,我本來沒有要求這麼細,但是學生自己做得非常好。我們也和廠家聯繫過,幫他把這個東西批量化的生產,現在正在推進當中。

還有很多學生做很多小的鑰匙扣、鑰匙鏈、胸針,還有杯套、杯墊,本來是一個雕塑形態的課叫軟雕,後來叫產品設計,它的概念外延一下大了很多。我們學生不缺乏造型的能力,他們缺少的是手工做的,批量化生產工藝的經驗不足,第二是對市場的動態把握不足。這個課是我跟清華申請下來的新課,相當於未來的一個方向。目前來說還沒有完全觸及的一個領域,我覺得纖維作為一種產品的發展可能是將來的潛力市場。

“敏感”的纖維藝術材料

雅昌藝術網:在您的教學當中,學生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在哪兒?對材料的敏感還是怎樣?

嶽嵩:當然,學生的素質應該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造型基礎就不談了,能考進這個學校的學生,他的造型基礎和思維能力都不會差。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對纖維材料的一種敏感,我經常發現有一些人能把我們很常見的東西變得非常“不常見”,比如說韓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藝術家,他就是做手套,我們的勞保手套,二十多年一直做一種材料的手套,他用上百個手套縫合在一起,那種肌理感特別強。你看完他的作品會很震撼,你感覺每個手套都是一個生靈,為什麼他能夠用這麼長的表達一個非常不常見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對於一種材料的敏感。或者說這種材料是否攜帶著一種信息,其實材料都會攜帶一種信息,比如說那個屏風是用吸管做的,攜帶著一種信息,它本身有一種觀念在裡邊。

今年我們展覽有一個藝術家是用襪子,700多隻舊襪子組成一面牆,他是在做枯牆,耶路撒冷有一面枯牆,人都把給耶穌、上帝寫的信塞到牆裡邊,他用襪子模仿了這樣一面牆。你就會想到襪子實際上是700多個靈魂在一面牆訴說著一個什麼東西,至於為什麼選擇襪子是有作者自己一生的故事和意義,這種東西和材料自然會攜帶這樣的東西,就是說有很多不同的專署是合在一起的,纖維有這樣的優勢。

雅昌藝術網:這樣的創作很難直接歸類為工藝美術的範疇了。

嶽嵩:傳統的編織這一塊還是在工藝美術範疇裡的。

雅昌藝術網:您剛剛介紹的學科的設置是跨學科的。

嶽嵩:工藝美術的概念也在變,你看我們現在做了一系列的展覽一定要前面加上“當代”兩個字,具有學院性質的,實驗性質的工藝美術。

嶽嵩:十年磨一劍 纖維藝術的再出發嶽嵩作品《怒放》第六屆手工藝學院展學院獎 2011

雅昌藝術網:還有一塊民間的纖維藝術。

嶽嵩:有,刺繡、織繡、緙絲都是纖維藝術的一種。他們多數延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種工藝,做的形象和圖案缺少創新,這是受市場決定的,因為企業要生存,客戶就喜歡刺繡繡小貓、小狗,風景畫或者是找一個名人的畫繡出來,客戶有這種要求就做這種東西。他們都是作坊式的,一代傳一代,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刺繡,全國各地以蘇州鎮湖為例,那兒有繡品一條街。我們有很多那兒的朋友,參加我們的高研班,基本家裡是一代傳一代,姥姥傳母親,母親傳女兒,一代接一代,自己有自己的企業,還有自己的藝術館,但是你進去看他們的藝術館裡的東西都是在模仿寫實。看完之後你會覺得確實繡得很好,功力很深厚,但是在創新上有所欠缺。所以我們系連續四年開設全國的工藝美術培訓,這些企業家來學習,他們也是看到了將來的市場在變,比如說現在市場消費的主流肯定是在50後、60後,再過10、20年,主力消費是70、80後,我是絕對不會去買那些很老的樣式,過於傳統的面貌,我們這代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這些企業家也看到了這樣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在變,把自己家的孩子送到高校學習、參加培訓,他們自己也來培訓,他們的技術、工藝到我們這兒來沒得說,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強,但是他們的創意不如我們的學生,完全是兩種思路。所以我們做展覽的時候,首先第一具有當代樣式的,第二具有實驗性的,第三是具有觀念性的,把這三個點跟工藝結合在一起,內容加上一個非常好的工藝,我覺得就是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一種再創造。

雅昌藝術網:現在我們成立了這樣一個專業委員會,接下來的工作或者規劃期望給這個行業帶來一些什麼變化?你有一些什麼樣的預估?

嶽嵩:這個問題特別關鍵。我們系連續四年舉辦的工藝美術大師班,接觸到了各個專業的工藝美術全。這些行業的人都很有錢,有自己的企業,但是他們都想變成藝術家。他們沒人說過,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不能只是一個匠人。他們覺得自己的工藝沒有問題,但是想讓自己的東西有更多創新。所以我們在培訓的過程當中不跟他們談工藝,每天上課的方式就是講座,請我們這個學校或者社會上各種教師資源來講藝術,講當代藝術、影像藝術、實驗藝術、攝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繪畫、雕塑,什麼都講。實際上是在藝術修養讓他們有所提升,讓社會上的這些工藝美術從業者在觀念和思想上打開思維。絕大多數認為傳統工藝美術很多年是沒有多少變化的,所有人一談到工藝美術都感覺很“老”,包括我們學校工藝美術系本科招生,學生都認為工藝美術比較傳統,不知道這個系在教什麼。但有很多學生是入學之後又往這個系裡轉,到大四別的專業的學生都認為工藝美術這個系最好,因為什麼?學生既學到了藝術方面的理念,又有動手能力,還學到一門技術和技藝。

實際上這三個專業委員會是希望最終能夠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第一個帶動就是通過這樣的平臺讓這些企業家能夠彼此行業之間加強合作,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溝通、合作;第二個是學院的學術能力,幫他們提升產品的設計力量或者說產品的價值,因為將來工藝美術一定是這個方向,如果不是這個方向是沒有出路的。比如說去年我們學校給APEC設計國禮,今年林樂成老師帶著我還有我們系另外一個老師參與了工美集團組織的國禮,保密項目。工美集團請了很多大師和院校的人來,“大師們”拿的這些東西還是傳統的樣子,但現在已經不能被高層認可了。這個細節很有意思,拿出去要能代表中國,原汁原味的東西,同時又具備當下元素的作品,這可能需要加強院校和行業之間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