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學堂:2018年終總結避開這個雷,又掉進那個坑!

先上數據。2018年12月28日A股組合淨值1.4749,對比去年底1.8728,下跌21%。實盤由於有打新收益,實際虧損大約13%。港股組合淨值1.4493,對比去年底淨值1.6710,下跌13.2%。

這個成績自然是不好,但也說不上多壞,分別勉強跑贏基準指數滬深300和恆指指數,屬於隨行就市吧。

(一)2018年:避開了很多雷,卻掉進了一個又一個坑

今年我是避雷小能手,叫得出名字的十幾個響雷我都完美避開了,如上半年的家電、家居、機場、光伏、教育,下半年的白酒、醫藥,年底的油氣等等。當時的想法是,家電家居屬於地產產業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高端白酒屬於財富效應的產物,股市那麼差,樓市也疲軟,高端白酒能好到哪裡去。醫藥股,當時帶量集採還處在吹風階段,但藥品實行通用名,普通的仿製藥企業向製造業看齊,難道不是大利空?Pass。分眾傳媒,廣告主縮減開支首先縮減的就是廣告開支,何況還有新潮傳媒這個天天碰瓷的,Pass。根據高速公路板塊走勢瞎猜公用事業股都會被壓榨一番,公用事業股Pass,躲開了機場股的雷。

總之,今年避開了很多雷,然而沒有躲開另一個大坑——鋼鐵股。雷是完全不可預見或自認為發生的可能性較低的黑天鵝,坑則是事態發展偏離買入時的邏輯。今年7、8、9、10四個月,我A股倉位高度集中在鋼鐵股上,享受了7月份鋼鐵股的大漲,自然也沒能避開8、9、10三個月鋼鐵股的大跌。為什麼我會違背自己遵守了很久的等權組合原則呢?就是因為我分析了好多行業潛在的雷點,排除了這些行業,剩下的就只剩鋼鐵行業了。當時的買入邏輯是,PE在歷史估值中處於極低的位置,PB位於歷史估值的中位數,現金流極好,負債率一年比一年低。並且,螺紋鋼價格在供給側改革的加持下很堅挺(雖然當時其它大宗商品已經開始跌了),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加大基建力度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買入邏輯還是比較硬核的吧?七月份上證指數只上漲了1%,而我買入的幾隻龍頭鋼鐵股上漲高達20%+,印證了我當時的邏輯是很多人認可的。然而8月份以後鋼鐵股開始跳水,我一開始還百思不得其解,反覆思考自己的買入邏輯哪裡錯了,明明新聞裡財政部天天喊著要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基建補短板呀!終於,到了11月初,公佈了前10月基建投資增速,跟上半年的數據一對比,發現基建補短板喊得響亮的7、8、9、10四個月,其實基建投資增速根本沒起來。並且,看似堅挺的螺紋鋼價格開始跳水了。看來經濟真正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什麼環保,什麼供給側都要靠邊站。事態發展已經偏離當初的買入邏輯了,於是痛下殺手斬倉鋼鐵股,算下來不僅7月大漲的收益全還回去了,還給淨值造成10%的損失。

港股我倒是繼續保持等權組合原則,倉位分配較平均,買入邏輯在當時也算經得起考驗,然而難以避免跳進一個又一個坑裡。坑王當屬兗州煤業股份(01171),買入邏輯我現在也覺得沒問題。資源股拼的一是資源稟賦,二是開採成本,這兩項兗州煤業都很好。我國富煤少油氣,不管新能源吹得再天花亂墜,我也不相信一個國家會放棄自己的優勢能源不用,最多就是煤炭需求保持平穩每年低個位數增幅罷了。動力煤價格被髮改委的長協價緊箍咒管得死死的,一方面封殺了動力煤價格的上升空間,但同樣也封殺了煤價大幅下跌的空間。我買入的時候兗州煤業5PE,我當時認為已經price in了一切風險,然而現在只有3.2PE了。半年報低於預期的時候我感到這隻股不對勁,然而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我還是不知道,反正我割肉了。

另一隻坑股是中集安瑞科(03899),買入邏輯貌似也很過硬,天然氣儲存、加工一體化企業,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要力爭達到10%是寫進十三五規劃的,何況還有中美天然氣大單的預期,營收增長是不愁的。重要成本之一鋼鐵,價格也跌了一些,毛利率應該有所提高,從而大幅提高淨利潤。管理層也推了股票期權,利益跟小股東是一致的。然而它就是跌跌不休,連止跌跡象都看不到。我只能猜測,是因為它在天然氣進口年年增長的良好預期下擁有遠高於一般製造業的市盈率(港股市場PE低於7,PB低於1的製造業股比比皆是,而安瑞科大幅下跌後PE還有14,PB還有1.55),這樣的估值水平在熊市裡不堪一擊。我也割肉了。

(二)2018年:投資理念升級

今年是我投資理念升級的一年。過去幾年我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一開始我剛入價值投資的門的時候,是個初級的估值派,重點看看PE、PB、roe,隨便看看現金流,順便看看資產負債情況,跟同業比較一下,就決定是否買入。很快發現,在港股市場上這種方法容易陷進低估值陷阱,必須要買入很多隻這樣類型的股票,依靠概率保持勝率。於是2016年中到2017年中那段時間,我一度持有10多隻股票,每隻股票都一知半解,跟蹤它們的信息還搞得自己很疲憊,於是放棄了這種方法。

2017年下半年,受威靈控股低價私有化的打擊,我開始重視公司管理層是否跟小股東利益一致,是否踏實勤奮富有遠見。繼續深入下去,研究公司的發展歷程,行業的發展機遇公司是否抓住,市場佔有率是擴大、萎縮還是守成。到這時候,我的投資思路已經打開了,但仍然侷限於數字的變化。

進入悽風苦雨的2018,持倉的股票走勢慘淡,鮮有股票大漲的興奮勁兒,反而讓我可以冷靜地思考。這裡先表揚一下自己,客觀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然而據我觀察,即使在聰明人居多的雪球上,客觀的投資者比例也不高,大V間的掐架很多時候就是由一開始的和平討論,雙方固執己見,油鹽不進,然後上升到吵架的。而我,不僅聽得進別人的意見,自己還常常沒事找事對自己的持倉或者心儀的股票吹毛求疵。比如今年8月,我高位賣出但長期看好的民辦教育股終於跌了,我深知股票上漲的時候負面看法是難得一見或是被淹沒在一片看好的聲音中的,而下跌的時候負面看法就會紛紛冒出來,這些看法有些是很有道理的,於是開始搜索別人對民辦教育的負面看法。果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看法,作者說,這些民辦教育上市企業普遍以非營利性質申報旗下學校,然而上市公司本質上卻是逐利的,這難道不矛盾嗎?我感覺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回補民辦教育股的想法。沒幾天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就公佈了,民教股一天跌了30%。受這件事啟發,我的理念變成了股票不僅要估值合理,企業管理層要誠實可信,跟小股東一條心,在行業中的地位要高(行業龍頭或者市場份額連續擴大的追隨者),行業本身發展空間足夠大。以上這些只是股票的入選標準,真正買入還需要滿足合理的買入邏輯。合理的買入邏輯就像春天就該播種,秋天就該收割一樣,是件自然的事情。假設有個人能預知未來,他在2018年初就得知了2018年一整年中國的所有政策變化,那麼無論多少隻好股票入選他的股票池,今年符合買入邏輯的A股股票是極少的,幾乎沒有。然而我們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大量收集信息(甚至是看似跟股票無關的信息),保持中性立場(不要屁股決定腦袋)客觀分析,相信常識,做出判斷的能力就很重要了。還是以民教股為例,雖然我長期看好民教股,但今年8月之前,民教股的估值高高在上,而公開寫進年報的潛在利空——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營利性學校的規範,並未爆破。加上2018年以來已有多個行業爆出政策雷,如此多的信息,足以令人做出觀望民教股的判斷。

今年我有好多次看見高位鼓吹某某行業,某某股票的帖子,感覺簡直可笑,雖然這些行業和股票有深厚的價投群眾基礎,但當時已經有大量信息表明這些行業或股票要麼面臨巨大利空,要麼業績無法維持,用常識即可判斷,不知為何視而不見。雪球是價投大本營,大家似乎覺得估值低就要越跌越買,不長期持有是可恥的,但我們投資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享受抱團的感覺的。估值低,公司靠譜只能成為你的選股標準,而跟是否買入持有關係不大。

(三)2019展望:播種希望之年

看了很多份總結,很多人預測2019年會比2018年友善一些,預測先跌後漲、先漲後跌的都有,我個人感覺2019年也難言大機會,但應該是個播種希望的年份。綜合目前我能知道的所有信息,我認為明年可以走一步看一步這些行業有沒有機會:

(1)保險。年末保險股的連續下跌是因為2019年通縮的預期,保險股天生是為通脹而生的,自然跟通縮八字不合。然而通縮是所有政府都極力避免的,我相信我國政府還不至於控制不了它。等待通縮擔憂有所緩解,保險股又是機構愛股,應該有不錯的估值修復。

(2)與經濟週期關係不大的行業股票跌出來的機會。舉個例子,低價的生活必需品(豬肉等),價格偏低的可選消費(電影,遊戲,休閒食品等)。邏輯是,出國遊不去了,奢侈品不買了,汽車和高檔傢俱也不買了,看場電影打個遊戲吃個絕味鴨脖的開支用不著縮減吧!當然,越簡單的邏輯認可的人就越多,這些行業股票仍然談不上多低估,等待跌出來的機會吧。

(3)房地產股跌出來的機會。其實房地產股我長期看好,因為我瞭解現在還有很多人住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初商品房改革初期建的房子裡,這些房子現在看來已是多麼破舊過時,而人們對更好居住條件的期望(當然得是合理的)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房地產這個行業還早得很到頭。再疊加行業集中度提高的效應,這個行業中有些股票是大有希望的。然而2017年以來,6個錢包被掏空了也是事實。2019年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各地政府放鬆房地產限購是可以預期的,加上降準,短期房地產股可能走勢還不錯。不過要小心年中公佈房企銷售額的時候,人們發現即使放鬆了限購房子銷量仍然上不去,再次確認6個錢包被掏空,並且悲觀預期房子銷量(比銷售額還致命)從此進入多年下跌通道,於是房地產股邏輯和股價雙殺。總之,房地產跌了之後買安全性更高。(作者:恩莉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