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下午放學,兒子氣鼓鼓地出來,給我說了一件事:今天體育課,他們和六班打了場球,結果大勝而歸。大家都挺興奮,自習課上有說有笑,結果被巡查的主任看到了,說今天你們五(2)班瘋了,這哪是上自習,簡直像個菜市場。班主任劉老師大怒,罰全班同學每人抄十遍校規。

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你鬧了沒有?”我問。

“我就剛開始跟著他們喊兩聲,”兒子說:“後來我就寫作業了,主任巡查的時候我可沒鬧”。

“那罰你也不虧呀。”我說。

“抄十遍啊!”兒子很不情願:“我只在剛上課的時候跟著喊了兩聲,最多最多也只該罰抄一遍;而且抄十遍校規有什麼用處,這明顯是體罰嘛!”

一路上兒子都在糾結:抄還是不抄呢。

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我說:“未必只有這兩種選擇,你想一下,還有沒有第三選擇?”

“第三選擇?”兒子不解。

我喜歡在放學路上和兒子聊天,給他講一些自己工作生活上的感悟,我想:每一次看似漫不經心的談話都會在兒子的心裡灑下一顆種子,等他長大了,遇到事情的時候,沒準哪次的談話就會起到關鍵的作用。這個機會正好,我可以給他談談自己對“第三選擇”的理解。

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我說:面對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兩種選擇,做還是不做,你贏還是我贏,支持還是反對等等。但是聰明人不會這麼想問題,他們會尋求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選擇”。比如今天這件事,抄吧,你心裡委屈;不抄吧,老師又不會饒了你,學生要是都不聽話,以後這個班怎麼帶!

我拿自己工作上的事啟發他:前一陣有個銷售員找我要求增加工資,說不加他就要跳槽。可如果給他加了,其他人都會來找,我這個店還開不開。

“那怎麼辦”兒子已不再生氣,開始和我一起想辦法。

“我既沒有拒絕,也沒有同意,和他聊起了家常。”我接著說:“原來他孩子讀高中需要繳借讀費,他每月的工資和提成供養兒子的確有些吃力。我幫他分析了客戶情況,又多讓他負責一個區域,這樣即可以增加他的收入,又能幫公司多拉些客戶,這不就是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選擇嗎?”。

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受了我的啟發,兒子開始想辦法,他提了幾個方案:

1.讓我跟他們主任打電話(我不同意,這不是告老師的狀嗎,要是讓老師知道了,還有你的好果子吃?)

2.明天早晨他自己找老師求求情(兒子自己給否了,明天人家都抄了,他就他自己沒抄,哪還有膽去找老師)。

3.聯合幾個同學都不抄,選個代表去說理(不行不行,這不是要造反嗎?而且恐怕他們班也選不出這樣的代表)。

馬路課堂:少數人犯錯,全班罰抄校規,怎麼破?

最後,他提出了一個還算靠譜的辦法。抄一遍,後面給老師寫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給老師說說。我提醒他信要寫得委婉些,先承認錯誤,再說自己的理由,關鍵是要向老師保證,以後一定要認真上自習,維護班級形象。

第二天,兒子回來說:老師找我談話了,沒訓我,只是用手指頭點點我的頭,說你小子挺狡猾的嘛,這次就算了,下次自習課再和別人講話,我新帳老賬和你一起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