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一)

一位記者長期在外面採訪,兒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每兩天會打一次電話回家,詢問兒子的生活情況。可是,兒子卻不怎麼願意跟與她說話。一天,她又打電話回家,接電話的正是兒子,她馬上開啟了問答模式:“兒子,最近乖不乖啊?”

“嗯。”

“有沒有惹爺爺奶奶生氣啊?”

“沒有。”

“你的學習怎樣......”

“你等會兒,我叫爺爺來聽電話。”兒子竟然就這樣把電話放下了。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這種情況讓這位媽媽感到非常沮喪,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拼掙錢,還不忘打電話回家關心教育兒子,為什麼兒子就這樣對待她呢?其實,換一個角度和方式,溝通起來就會變得簡單而順暢。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二)

有一次,這位媽媽接到一個足球比賽的專題任務,這可把她難壞了——她對足球運動一竅不通,連一支球隊由幾個人組成都不知道,更別說比賽規則了。

這時,她突然想到兒子是個不折不扣的足球迷,對足球的各種周邊如數家珍,平時為了不讓他熬夜看球賽,母子倆沒少發生爭執。為了完成工作認為,她拉下面子,向兒子請教有關足球方面的事情。

兒子開始有點不耐煩,以為媽媽是找藉口跟自己套近乎,但是當發現媽媽是真心想了解足球時,他就變得很熱心了,不但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媽媽,還找來很多資料,並且還將自己珍藏的一些球賽錄像分享出來,一邊看一邊給媽媽講解。

後來,這位媽媽不僅帶兒子一起去看了這場球賽,寫完稿後還讓兒子“審查”,看是否有寫得不對的地方。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經過這件事情,這位記者發現,自己和兒子的關心有了明顯改善。於是,她開始找一些兒子感興趣的事情去問兒子,讓兒子幫忙解決。慢慢地,兒子不再和她對著幹,也開始願意和她交流了。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很多家長的問題在於,雖然他們很關心孩子,並主動與孩子溝通,但是卻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心理,交流的又不是孩子感興趣的內容,這樣不僅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使親子關係劍拔弩張。要想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使溝通變得順暢“零阻力”,父母不要一味強調自己在乎的、關心的、覺得重要的,而要從孩子的角度入手,談孩子喜歡的事情,這樣才能對交談感興趣,打開心扉與你交談,成為“聽話”的孩子。

父母這樣做,孩子最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