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戊戌年,京東的水逆年

沐言/文

"哎,京東為啥就有要走下坡路的感覺。"一位朋友談及近期京東下半年時不時爆發的負面輿情感到很唏噓。

去年,她和朋友從財經媒體分別跳槽至美團和京東,前兩天,京東的朋友說他從京東金融離職了,她很驚訝,京東一直來的形象是欣欣向榮,年初股價還創了歷史新高。

今年,京東股價從年初就一路向下,11月20日盤中跌破19.35美元,是2014年IPO以來的最低點,距離19美元的發行價一步之遙。此後公司股價一直在發行價上方-20美元附近活動。

2018戊戌年,京東的水逆年

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自劉強東被爆出涉嫌性侵後,公司對外的士氣就有點懈怠了。

緊接著,被拼多多追趕,被爆裁員等等負面新聞,一條條飛向京東集團。

有句話,屋漏偏逢連夜雨,形容現在的京東集團太貼切了。

劉強東背鍋嗎?

京東是以阿里巴巴為對標的,也曾一度來這個目標很近。

還記得劉強東去年說話的那句話嗎?"五年內京東會超越天貓"。但僅僅過了一年京東的財報就顯示出了增長的疲態。

在與天貓的對決中,今年天貓以將近50%的營收增速秒殺京東,天貓的增速是京東的兩倍。要知道京東在體量上本來就不及天貓,如今連增速都拼不過了。五年後趕超這個願望有點遠。

我們注意到,機構投資人也在遠離京東。在年中最高點時,有581家機構持有京東股票,而到了第三季度末,這個數字變成了155家,持股總數從6.177億股減至4081.563萬股。

這一波減持機構中最受關注的,是跟隨京東多年卻在這一輪中減持最多的高瓴資本 。在今年6月,高瓴資本一邊減持京東6億美元股票(此前持有14億美元的股票),另一邊9億美元買入阿里,一進一出之間,阿里替代京東成了高瓴資本的第一持倉股。

這個結果劉強東背鍋嗎?

是也不是。是肯定劉強東的個人行為,直接導致了公司形象損害以及市場擔心劉強東不能正常履職等等問題,造成了公司市值的蒸發。畢竟對於華爾街來說,CEO的道德規範也是他們非常重視的個人因素之一。

說不是,是劉強東的個人事件還不至於改變一個公司的發展勢頭。在我們看來,癥結全部在於另一家迅速崛起的電商拼多多。

由於消費降級概念大火,拼多多崛起,而高投入規模的京東的故事不再動人。11月19日,京東發佈了Q3財報,這份財報可能是京東上市以來最難看的一份財報。這一季度,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較上一季度的3.138億下滑3%至3.052億。對比之下,同期發佈財報的幾家競爭對手,雖然用戶數增長都有放緩,但至少都處於增長態勢。

而拼多多這邊廂,大踏步發展。在截至6月30日的12個月活躍買家同比增長245%,以3.855億的年活躍用戶數反超京東8000萬人。

2018戊戌年,京東的水逆年

成長性是投資者十分看重的指標,而用戶數和營收的增速放緩,傳達給投資者的信息是,告別高速成長階段的京東或已到達現有模式的天花板。

當然,我們也承認,前三季度京東集團創近年來最高30億元的淨利潤,是公司少有的亮點。但需要指出的是,淨利潤主要來自投資收益貢獻,如果剔除投資收益的話,京東的主營業務實際是虧損的狀態。

不僅下有拼多多,京東上面還有一個阿里巴巴,京東最引以為豪的是自營物流,一度構築了獨特的競爭壁壘,但現在在菜鳥物流面前,早已沒有當年那麼大的差距了。

我們注意到,天貓和越來越多的自營垂直電商開始對京東形成分流,使得京東在議價能力上很難再有大的提升;物流方面,隨著新零售語境下大批即時物流的快速發展,211限時達在物流市場已不再擁有絕對的競爭力,發力菜鳥網絡和逐漸深度介入最後一公里的阿里,就在不斷縮小與京東在速度的差距。

戊戌年,水逆年

巧合的是,劉強東面臨的困境,在10年前,2008年,也曾遭遇難題。人們常記得繁花錦簇,忘記了人後的艱辛。

10年前的那一年,劉強東愁白了頭。

金融危機的到來,令京東的資金鍊出現問題,一度頻臨破產。此前已經先後投資數十億元用於倉儲物流的建設,如果拿不到融資,意味著之前的所有努力將會化為烏有。

劉強東後來回憶說,如果2008年年底還不能把B輪融資敲定的話,公司的賬面資金只夠還完供應商的錢,再給員工發N+3的補償。這意味著京東可能就要準備解散。

但是,劉強東當時挺了過來,獲得了10年的高速發展。

那麼這一次劉強東能挺過來嗎?

面對拼多多的襲擊,京東在年中上線了"京東拼購"小程序,還有一個叫"友家鋪子"的小程序,進軍的是社區團購。

兩個小程序的特點就是,低成本拉新、促進消費分層,有點向拼多多的模式靠起。

在線下,繼去年的京東之家之後,今年年初,京東的售價線下生鮮超市7fresh開出首店,這一線下業態也被外界視為京東對標盒馬的產物。在今年年中,7fresh稱要在年底前開出50家門店,不過目前離這一數字尚有一段差距。

有評論稱,盒馬能夠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是阿里不計成本的投入,但是放到京東這裡就有點懸,劉強東對於不賺錢的業務容忍度並不高,之前的京東到家就曾被剝離。

此外,今年8月,京東重新重視最後一公里的打造,聯合沃爾瑪增持達達-京東到家,向其投出5億美金。

物流方面,繼去年向B端開放運力之後,今年京東又推出了個人快遞業務,正面對戰順豐。推出個人寄遞業務,可以說是 京東物流 在基礎設施成熟後的一個順勢而為的舉措。在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情況下還能幫助京東物流降低邊際成本。

另外,曾一度想要分拆上市的京東金融,也重新整合其他版塊,推出京東數科,進行科技金融的轉型。

這樣一系列動作下來,反映在財報上就是,服務性收入增速在Q3超過自營商品銷售,佔比首次超過10%。

這樣的業績好轉能夠持續嗎?

我們希望京東這一輛快速前進的列車只是暫時停下來檢修,不要成為盛極而衰,最終泯然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