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與《平復帖》

陸機與《平復帖》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望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受太常張華賞識,聲名鵲起。史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曾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陸機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學方面,流傳下來的詩,共105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篇》稱:“子建士衡,鹹有佳篇。”鍾嶸《詩品》捲上評:“晉平原相陸機。其源出於陳思。才高詞贍,舉體華美。氣少於公幹,文劣於仲宣。尚規矩,不貴綺錯,有傷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張公嘆其大才,信矣!”賦今存27篇,比較出色的有《文賦》,《嘆逝賦》,《漏刻賦》等。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陸機還仿揚雄“連珠體”,作《演連珠》五十首,《文心雕龍•雜文》篇將揚雄以下眾多模仿之作稱為“欲穿明珠,多貫魚目”,獨推許陸機之作:“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於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璫乎!夫文小易周,思閒可贍。足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張華曾對陸機說:“別人作文,常常遺憾才氣少,而你更擔心才氣太多。”其弟陸雲曾在給他的信中說:“君苗見到兄長的文章,便要燒掉他的筆硯。”後來葛洪著書,稱讚“陸機的文章猶如玄圃的積玉,沒有什麼不是夜晚發光的,五條河噴吐流波,源泉卻一樣。其辭弘達美麗典雅周全,英銳飄逸而出,也是一代的絕筆啊!”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文雲:“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明朝張溥贊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另外,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晉紀》四卷,《吳書》(未成)、《洛陽記》一卷等。但他最擅長的是文學批評,他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評論專著。

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平復帖》其實是陸機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內容說到病體“恐難平復”等內容,所以後人稱之為《平復帖》,素有“法帖之祖”的美譽。

陸機《平復帖》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作者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墨色微綠。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平復帖》的體勢及其筆法有其歷史的淵源和時代書風的基礎。從《敦煌漢簡》中所見西漢章草,如《責未報聞簡》等,又如《居延漢簡》中所見東漢《甲渠侯官粟君所責寇恩事冊》、《誤死馬駒冊》等,其中有些簡雖為章草,但其筆勢和字與字間的貫氣形式已呈現今草跡象。在日本《書道全集3•中國3》所載《樓蘭出土魏晉簡》中,這樣的章草和介於章、今兩體之間的過度形態更為多見,並且有與《平復帖》筆法、體勢及意趣十分接近的殘紙墨跡,如《〈為世主〉文書》,更有基本脫離章草體勢,近乎王羲之的草書殘紙墨跡出現,其中已見上下兩字實線相連的草法,由此可證,在魏晉民間日常的文書手札中,草體筆法的發展是走在上層文人士大夫的前面的,這正合書法發展的歷史規律。這是陸機《平復帖》的書法體勢風格賴以產生的時代條件和社會基礎。

《平復帖》為紙本,縱23.8釐米,橫20.5釐米。共9行84字,是草書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書作,表現出濃厚的隸草風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細觀此帖,書風古拙,剛勁質樸,字間雖不連屬,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平復帖》從文詞到草法都有點古幻難識,至今沒有統一辨識定文。

乍看此帖,書法起筆大多圓渾,豎、撇往往斜側出鋒;字體左高右低,既無蠶頭鳳尾,也無銀鉤蠆尾之狀,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筆劃使轉自如,帶有隸書的波磔筆法;線條短小豐腴,筆劃簡練樸實,字與字之間不像今草那樣連綿不斷,但也不完全獨立,筆意緊緊相連,上下呼應貫通。這幅作品融合了章草與今草兩種字體的特徵,結構自然而輕鬆,具有樸質雄厚、古雅自然的風格,大概是當時吳國一帶的地域書風,它在漢字發展史上有著特殊地位,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作者高深的書法藝術修養。

《平復帖》作為中國書法的珍寶,在舊中國險遭帝國主義的掠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不僅瘋狂掠奪我國的財富,還把目光對準了我國古代文化珍寶。國難當頭,有人想把《平復帖》獻給日本人。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大書法家、大收藏家張伯駒鐵肩擔道,仗義出手,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產,用鉅款買回了《平復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書畫珍品,僅《平復帖》就花去4萬大洋。解放後,張伯駒夫婦把這件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及自己所藏的古代字畫全部無償地獻給了國家,當時的文化部部長茅盾先生親筆為他簽發了褒揚狀,在文博界留下了一段佳話。

蕭散子

陸機與《平復帖》

陸機與《平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