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這次,我嘗試著分享一些自己對未來趨勢的想法。它們專業知識深度不一,側重點不一,難易不一,甚至對你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

它們分別適合於營銷領域裡從“入門新手”到“企業老闆”,所以你不必條條都看、照單全收,先讀標題找到你感興趣的內容,花點時間看看,認真獨立地思考判斷,甚至結合你自身特點想出應對方案,“發現--分析--解決”這才是趨勢的價值所在。

1 / Slogan越來越不重要了

(To:資深創意文案)

這裡不是否定Slogan的價值,而是說它終於走下神壇。隨著品牌傳播形態豐富多樣的變化,傳統廣告形態(TVC/平面報廣)的出街比重變得更少,消費者對品牌推廣的記憶也不再是靠一句Slogan了。

如今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杜蕾斯各種玩法和案例層出不窮,甚至常常霸屏,但還有多少消費者在提及品牌時能記住它們的Slogan,還會對Slogan津津樂道呢?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洞察:傳統廣告年代(其它推廣形態匱乏)Slogan被神化原因有二:

一方面因為那時品牌地位是高於消費者的,Slogan更像是品牌的描述和證言,消費者藉由Slogan表明自己是某品牌的擁躉;

另一方面,Slogan本身的創意性與凝練性使其在傳播中更容易被提取和記憶。閒聊八卦時,Slogan就像是朋友間共同的語境或標籤,可以證明自己看過某品牌最近超火的廣告片……

而如今,消費者與品牌早已平等,消費者極少會膜拜某品牌,而更願意按自己的方式去定義描述品牌/推廣,比如說“衣二三那個視頻真婊氣,但是我喜歡!”,“沒想到地鐵裡網易雲音樂的歌曲評論還挺扎心的”,“你去逛過知乎家的三里屯快閃店了嗎?”……

所以,創意文案童鞋們(尤其傳統廣告公司),不要再認為只有寫Slogan才是“最廣告”、“最有才華”、“最神聖”的工作,也別覺得寫內文、微信分享語都是些單調無趣的“垃圾髒活”。

好好參與項目中所有的文字工作,學習用各種文風和形式去表達創意,也許某一環節的閃光點就會被受眾放大,成為一個項目甚至一個品牌的記憶點。

2 / 新媒體終於不再新,同質化競爭開始

(To:社會化媒體公司)

回想從前幾年火爆的微博微信,到近兩年的紅人直播、短視頻……儘管展現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質都是自媒體主導(個人身份發聲),核心傳播裂變模式也多相似,並沒什麼顛覆性的新花樣。

同時,經過幾年的混戰、試錯、交學費,無論是企業甲方、傳統廣告/公關公司、自媒體紅人工作室都對新媒體營銷的玩法套路看得、模仿得差不多了。可以說,一線城市裡的傳播代理公司,對新媒體理解應用的差距越來越小,同質化競爭態勢明顯加劇。

而那些掛著“社會化媒體公司”,自以為區別於傳統廣告/公關公司的企業,如果還停留在只會蹭熱點做海報、拼長圖寫段子、找KOL賺差價,沒有獨特競爭優勢可傍身的話。2018年,他們會感受到錢越來越難賺。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洞察:我一直認為大多數國內傳播代理公司實質比拼的就三點:新技術(嚐鮮)、好創意(內容)、規模(資源)優勢。消費者的追逐熱情也恰恰按照這三點順序展開---比如HTML5剛出現,甭管什麼品牌什麼內容,只要能體驗到“點、滑、重力感應”一類的功能操作,消費者就足以好奇心爆棚,欣喜若狂;

之後,H5形態開始普及,於是就轉為比拼哪個品牌的H5創意更有趣、製作更精良、功能運用得更巧妙自然;再之後,當品牌們作業水準都普遍及格後,就轉向了資源組合的比拼,哪個品牌能把各類資源更合理的調動利用,哪家能主動把聲量做到閾值,哪個品牌才有機會刷屏。

所以,當新媒體形態的新鮮感褪去,當消費者的口味越來越刁,當傳統大型公司已經摸清遊戲規則,還有幾家“社會化新媒體”公司,除了降價之外,還能在技術、創意、資源三個核心要素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優勢呢?那些“人傻、錢多、對手少”的好日子再也回不來了。

3 /

新媒體運營團隊將從代理公司剝離出來,迴歸企業市場部

(To:新媒體運營)

接上一條,新媒體早已是品牌推廣的必備陣地,那些日常運營操作的基本套路大家也都輕車熟路了;新媒體運營人員不再是前兩年炙手可熱、高薪難求的新生事物,從業人群變得供大於求;

再加上自媒體KOL大號的商業化、透明化發展,無論人員、技術、資源都不再是什麼難事。於是,更多的企業開始考慮把官方賬號從代理公司那裡收回來,自行日常運營,等到重大項目時再交給代理公司協助運作。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洞察:運營在概念提出之初,就是企業主導行為。無論是大量精力持續投入、形象風格規範統一、還是資源信息整合獲取、決策機制快速反饋……這些往往都是在企業內部主導操作下更容易達成。

與代理公司相比---人員專崗專職,不會被其他品牌比稿搶佔;公司部門間資源隨時問隨時有反饋,不用漫無目的去“無中生有”;日常創意熱點(非複雜創意)想到聊到就可以做,不用下工作單或層層審批;

品牌間資源置換、自媒體KOL溝通合作,企業身份置信度更高更易達成,不必擔心有差價……雖然專業度上可能火候不足,但勝在更專注、更高效、更少花費、更靈活自主。

如果說之前很多企業會迷戀杜蕾斯那種萬眾期待、篇篇經典的自媒體案例,現在企業很務實,更喜歡海爾藍V那樣手握實權,一呼百應的實力。

所以,立志做自媒體運營的小童鞋們,知道自己今後的出路在哪裡了嗎?想到什麼時候才是自己跳去企業甲方的好時機了嗎?

4 / 多種專業技能夥伴混搭的團隊,才是創意熱店最迷人之處

(To:創意型公司&員工)

創意熱店不算是一個新概念了,但是創意熱店與傳統廣告公司相比自詡的獨立性、競爭力和價值到底是什麼?大家的認知似乎還莫衷一是。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洞察:

這裡我想談論的“創意”,不僅僅是某個廣告片的洞察創意、製作水準高超的平面設計。

而是擺脫了廣告概念束縛,與企業產品走得更近更深的,真正的、全方位思考的“創意”。它也許是產品的創新功能、也許是有趣的服務體驗,甚至是售賣模式的升級……

與之相匹配的,創意團隊也不會再僅僅是廣告傳播圈裡的人,加入團隊的有可能是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財務人員、心理學者……

他們更理解商業,在接收企業的大命題brief後(如設計一款高利潤的果汁產品)不會拘泥在某一個領域,而是依託團隊中夥伴們的綜合技能,相互激發多維度思考與嘗試,最終實現它。

所以,試想在不久的以後,由科學家主導拍攝的廣告片;由醫生主導設計的線下活動;由藝術家主導研發的新產品功能,它們具備更強的創新創意能力,帶來更好的消費者反饋和銷售業績,而不再被認為是“玩票”和“推廣噱頭”……

到那時,正統的創意人們,你的看家本領還能在未來保住飯碗嗎?那時的創意熱店,還會被認為是廣告公司的精簡版嗎?

5 / 與Big Idea、Big Campaign反向而行,精益化營銷才是贏的關鍵

(To:企業甲方老闆&市場部)

幾乎所有營銷人和機構都曾試圖解決該如何測量、考核、預判每一次營銷活動效果這一難題,其本質是要證明市場營銷是一門科學,可惜這個命題截止到今天都還無法成立,在我看來測量營銷的效果影響如同“用公式測算新商業模式下的創業公司成功率”一樣的紙上談兵。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營銷前輩會倡導“Big Idea”(如果不能測算影響力的速度,那麼就儘可能在起跑線時開足最大馬力)。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但可惜後期的營銷人照貓畫虎的把市場營銷演變為“Big Idea”+“Big Campaign”的敷衍了事。而每一次Campaign都在週而復始做著一些重複的工作,不但浪費掉了大量的精力與機會,更可惜的是沒有任何經驗留存和積累。

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年行業裡開始鼓吹用CGO換掉CMO,用大數據、用程序化、用增長黑客的方式替代以往的營銷模式……這似乎又陷入了另一個痴迷與極端。

關於精益化營銷我想說的很多,這裡先把精益化營銷的概念提出來,日後我們在用幾篇文章深入的做探討。

6 / 品牌性格理念復甦,助力品牌資產管理

(To:甲方&乙方)

這兩年隨著消費升級和新領域新企業的不斷湧現,能切身地感受到本土品牌的營銷意識,創意能力都飛速提升,無論是高大上、洗腦、扎心、無節操的推廣傳播,本土品牌都越來越懂得吸引目光和討論。

不少企業在營銷傳播中已經敢給代理公司下達比較清晰明確的指令---“我們想做xx行業裡的杜蕾斯”,而不再是“給我一條像杜蕾斯一樣火的視頻/事件”。

我想正是在這樣的指令下,不同的代理公司也都變得個性鮮明,各顯其能,比如H5創意製作雙優的某字母公司,比如說擅長爭議視頻的某創意熱店,比如文藝範十足的某自媒體機構……為企業品牌創造出有內容有流量的傳播項目已經不再是難事。

但,無論是企業市場部還是代理公司,在2018年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思考一下每一個企業的品牌,到底應該留存什麼樣的品牌性格和品牌資產?

上一秒還在文藝得陽春白雪的品牌,下一秒就開始鬼畜洗腦,會不會讓消費者覺得品牌精分,進而害得品牌的“人設崩塌”?

2019,你會被哪些營銷趨勢幹掉?

所以,建議各位企業老闆多玩玩遊戲,看看有沒有哪一個角色是可以不看角色攻略,隨便刷刷技能點和裝備就能橫掃對手的?

遊戲如此,生意如此,品牌亦如此。好東西很多,但只有有選擇的吸收,才能讓你的品牌更出色,那便是你的品牌性格和品牌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