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哲學藝術歷史“三位一體”詳解名畫流芳千古之謎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1759年1月5日,不列顛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最初館址是一座貴族的私人邸宅,只是一座兩層樓的法國式建築,規模很小。隨著英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博物館的藏品越來越豐富。”

博物館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四展區——東方文物展示室,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以及其他中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珍寶就達2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是無價之寶。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這裡的展品是按歷史順序排列的,從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大琮、大刀、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到秦漢時代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立佛像,唐代的三彩瓷器和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及各式金玉製品,門類齊全,無所不包,而且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此外,還展有中國曆代銅幣、絲綢、繪畫、雕塑、書稿,斯坦因從中國奪去的大批敦煌經卷、佛教藝術珍品也都收藏在這裡。琳琅滿目的展品在閃耀中華古代文明燦爛光彩的同時,也承載著那段苦難歲月的屈辱記憶。

我在展廳裡不停地轉來轉去,卻並沒有找到《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女史箴圖》是一幅彩色絹本畫,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成畫於中國的東晉時期,大約公元3世紀下半葉,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顧愷之。《女史箴圖》的藝術價值很高,從問世起就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後人也多有臨摹。由於年代久遠,現在世界上僅存兩幅臨摹品,一幅是北京故宮收藏的宋人摹品,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價值不高;另一幅就是這件藏於不列顛博物館的隋唐摹本,風格古樸,色澤鮮豔,畫尾署名‘顧愷之畫’,是公認的畫中極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專業畫作之一,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畫卷上僅歷代題跋、簽章就佔據了一半版面,且每一個在上面留有名字的人都曾聲名顯赫。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歷代學者也對《女史箴圖》極為看重。中國宋代的書畫藝術達到絢爛之境,由皇家編纂的《宣和畫譜》對該摹本做了極為詳細的記錄。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的米芾,收藏宏富,涉獵甚廣,鑑定精良,他在所著《畫史》中對這個摹本極為稱道;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繪畫理論家董其昌以及著名鑑賞家項墨林等也對《女史箴圖》非常讚賞;清乾隆皇帝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的許多書畫是他親自選定收藏的,這幅摹本是乾隆的案頭心愛之物,並在卷尾留下了親筆題字。”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既然這幅畫如此珍貴,又是怎樣到了這裡的?”

“乾隆皇帝之後,皇室把《女史箴圖》摹本珍藏在圓明園中。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時,英軍上尉基勇搶走該畫卷並攜往國外,《女史箴圖》從此失蹤。1903年,《女史箴圖》被另一名英軍上尉約翰以區區兩英鎊的價格賣給了不列顛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不列顛博物館早就對公眾全面開放,《女史箴圖》卻一直秘不示人。在存放《女史箴圖》的斯坦因密室登記冊上,只有上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一直到2002年,《女史箴圖》終於在中國學者謝成水面前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女史是中國古代負責皇帝嬪妃禮儀教化的宮廷女官,經常在皇后左右,隨時記載言行並制定嬪妃應遵守的規章制度;箴是一種規戒性的文體。公元290年,晉惠帝登基,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昏庸無能皇帝的典型,朝中大權盡落於皇后賈南風之手。又矮又黑的賈后妒忌兇悍,專權殘暴,荒淫無度,引起朝中眾臣的強烈不滿。大臣張華便收集各代賢妃聖女的事蹟,以韻文形式,擬女史口氣,寫成《女史箴》一文,婉轉勸戒賈后。全文336個字,講的是宮廷女性應該具有的操守品德,有敘述,有舉例,寫得非常生動。顧愷之根據原文內容分段作畫,採用的手卷形式與當時書本的形式也相一致,除第一段外,每段都有箴文,共114個字,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女史箴圖》是中國古代宮廷婦女生活的真實寫照,環境佈置閒雅,人物美麗嫻靜,五官細緻入微,情態自然大方,著裝多以下襬寬大的白色衣裙為主,風格簡雅,只在頭髮、裙邊或衣帶等處染以濃色,微加點綴,飄飄欲仙,雍容華貴。整個畫面靜中有動,既典雅寧靜,又亮麗活潑,卓越高妙的畫技無懈可擊,給人以和諧的大美享受,難怪遠至宋代米芾,近到明清諸家都稱讚它畫品高古端麗、筆彩生動、氣韻絕倫了。”

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大畫科,以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情為主要特點,力求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以求人物和整體佈局的統一。晉以前的中國畫家就善於用細線勾勒人物,這種線條均勻而有節奏,連綿纏繞,顧愷之則將這一技法推向極致。人們用各種極美的比喻來描述他的線條帶來的美感:春雲浮空、春蠶吐絲、流水行地、純任自然。還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高古遊絲描。《女史箴圖》中的線條連綿悠緩、自然均和的節奏感,與色彩配合創造了美妙的韻律,波狀翻轉的衣褶、飄帶和精心梳理的髮型等都表現出感性和飄逸動感的活力,很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藝術魅力。”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女史箴圖》原有12段,流傳至今的共9段。第一段‘馮姬擋熊’畫的是馮婕妤以身擋熊、保衛漢元帝的故事,馮婕妤的臨危不懼與眾人的驚慌失措形成強烈對比;第二段‘班姬辭輦’講的是班婕妤不與漢成帝同車的故事,表現了她高尚的人品和防微慮遠的眼光;第三段‘世事盛衰’畫的是人獵殺鳥獸于山水之間,意思是日月有常、萬物莫不盛極而衰,維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美德;第四段‘修容飾性’描繪了臨鏡梳裝的中國古代婦女纖麗淑婉的姿態,告誡女性不要只愛打扮而不修養德性;第五段‘同衾以疑’畫的是床幃間夫婦相背、男子揭幃倉猝而起。喻指夫妻之間也要互相善待、信任,否則,即使睡在一張床上,也是咫尺千里;第六段‘微言榮辱’上夫婦並坐、妾侍圍坐、群嬰羅膝,喻意后妃不妒忌,則子孫繁多;第七段‘專寵瀆歡’畫的是男女二人相向對立,男子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專寵必生傲慢;第八段‘靖恭自思’是一個貞靜妃子端坐,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貴,必須謹言慎行,尤其要慎獨;第九段‘女史司箴’畫一個宮廷女官在勸導兩位嬪妃,普天下女子也應以此為鑑。”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修容飾性

這幅畫卷呈現了當時中國最美麗的女性形象。你看她們的目光,所及處如果不是畫中人物,就一定是落在某個虛無之處,從不投向畫外,更不會與觀者對視,這樣的處理使人物不帶半點挑逗,只餘內斂與自持。如第四段‘修容飾性’說的是人們都知道修飾容貌,卻不知養性修身,而用禮儀不斷修正自身、剋制慾念就能成為聖人。顧愷之以一個美麗謙遜的夫人來表現文意,你看被人侍候的那位夫人甚至沒有將目光投向鏡中的自己,而是望著鏡子下方空處,這應該是畫家的故意處理,以突出夫人的美德。《女史箴圖》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專業畫家顧愷之的傳世之作,也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也是最早的一幅‘以形傳神’的傑出作品,因而它除了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之外,還有難以比擬的史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世界美術史上公認的中國超級國寶,是精品中的精品!”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專寵瀆歡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畫家是公元2世紀至3世紀、三國時吳國一位叫曹不興的畫家,但他的名氣僅限於當時,顧愷之則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有畫跡可考的著名畫家。他是江蘇無錫人,小字虎頭。大約生於公元344—346年之間,卒於405—407年之間。顧愷之自幼聰穎,博覽群書,擅長文學,多才多藝,尤其是繪畫。他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成名很早。20歲那年,給大文學家兼畫家的王維畫了一幅肖像,畫得很成功,獲得當時人們的普遍讚揚。顧愷之的才華傳到了上層人士的耳中,被人器重,做了官,甚至還和皇帝桓玄常有交往,很受賞識,他們成為顧愷之的藝術保護人。但顧愷之的仕途並不順利,官職一直不高。當時人都說顧愷之有三絕:痴絕、才絕和畫絕。痴絕是說他為人率真,非常幽默,並帶有痴呆的傻氣;才絕是稱讚他博學多藝,有才氣。他常與當時和王羲之、王獻之齊名的大書法家——羊欣討論書法直至深夜,但遺留到現在的書跡,只有《女史箴圖》上的箴言;畫絕則是肯定他的繪畫技藝。”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馮姬擋熊

顧愷之的主要成就是繪畫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顧愷之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改造畫風的巨匠。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他一掃古拙呆滯的畫法,用自己的畫筆開創了周瞻完美、生動活潑的一代新風,他的畫被東晉著名宰相、淝水之戰總指揮,也是大才子的謝安稱為‘自生人以來未有也’。顧愷之一生作品數量很大,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游魚等;他的人物畫除釋道佛像、宗教壁畫外,大量的是古代仕女、名流畫像。所以把他稱作是中國山水畫、花卉畫的遠祖和‘全能畫聖’並非過譽。畫史上對顧愷之畫人的最高評價是‘顧得其神’,另外兩位著名畫家張僧繇、陸探微僅是‘張得其肉(豐潤),陸得其骨(清秀)’,而‘神妙無方,以顧為最。’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班姬辭輦

顧愷之還是中國第一個卓越的畫學理論家,第一次在理論上明確提出‘傳神’的重要性,認為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神’是人物畫的根本要求,‘形’是表現‘神’的手段,即‘以形寫神’,而眼睛是表現‘神’的關鍵。他認為畫家在創作中要‘遷想妙得’,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只有掌握熟練的技術,才能得心應手地創作出好的作品;畫家應該慎重地精密構思,然後才可下筆。他把骨法、氣勢、韻味、特別是神情作為繪畫及鑑賞的標準。當時佛教興盛,幾乎人人燒香拜佛,佛教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形神相離’,‘形神兼備’觀點的提出和實踐不僅是革命性的創新,而且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顧愷之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對後世影響極大:陸探微是其畫法的繼承人,張僧繇、孫尚子、田僧亮、楊子華、楊契丹、展子虔以至唐代的閻立本、吳道子、周昉等,無不摹寫顧愷之的畫跡,受到他的影響。”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顧愷之如同一顆燦爛無比的明星,照耀著中國國畫藝術的千秋長河。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被大家都接受的顧愷之作品只有三種:《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圖》。它們其實都是後代的摹本,只是因為通過種種研究認為這三種特別是前兩種摹本臨摹得很忠實原作,所以現在對顧愷之的認識主要來自於《女史箴圖》與《洛神賦圖》。


《女史箴圖》——承載中國記憶的仕女畫極品


薛林興:中國史上第一位榮登世界最高藝術殿堂---2005巴黎盧浮宮法國沙龍展的畫家;中國史上第一位由13位國家首腦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題寫和平祝詞的畫家;中國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興建氣勢雄偉的近萬米私人美術館的畫家。他被畫界權威譽為東方美神之父、引領當代人物畫走向的新仕女畫派一代宗師。現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家聯盟主席,中國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人物畫研究室主任,中國仕女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政協文史館人物畫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全國工商聯書畫院執行院長,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藝術委員會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