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IT:離開精益,MES有點苦!

橘生淮南為橘

有一家本土的小軟件公司A,開發實力不俗,前幾年接了一家外企B的MES。這家B外企有個特點:崇尚精益,做MES前就把各種流程各種需求內部梳理了一遍。找這A公司主要是看重他們有自己的技術框架,態度也不錯。於是B公司的內部精益專家和業務部門梳理需求,A公司做軟件設計,通力配合,時間不長系統上線了,系統運行效果非常好,特別是與B工廠的管理非常契合。

我和一些客戶去參觀過,B工廠的業務人員從管理講起,講解得頭頭是道,讓一干人等羨慕不已。私底下一打聽,金額還是十萬數量級,當時就是目瞪口呆。

橘生淮北為枳

還是A公司,雖然活幹得順,對於B公司的合同額一直不太滿意。卯足了勁,在一個相同行業的國內大企業C拿了個大MES:百萬數量級,感覺很不錯。等項目一開始做,就發現需求不明確、流程不清晰,A公司與B公司合作慣了,沒想過業務的事情如此複雜,自己的三腳貓功夫不到家啊。很快C公司也不滿意了,你們懂不懂業務啊?選A公司就是因為你們給B公司幹過,錢也給得不少啊!一來二去,大家都有些不愉快,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換了好幾個,項目只能是草草收尾…

精益的土壤

同樣是A公司作為服務商,B公司和C公司處在同一個大行業,項目差距咋就那麼大呢!肯定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C公司不重視,關鍵點是在於B公司從管理入手,有一幫懂管理懂業務的精益專家。而C公司雖然也算是有錢的大國企,但其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認知就差了很多。所以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精益。缺少了精益的土壤,C公司還有個信息化誤區。

一上系統,管理就好?

信息化系統的基礎功能是收集數據、積累數據、快速傳播、可視化展示,信息化可以將各個業務部門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讓企業運營變得透明,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非常好的依據;這些都是信息化系統的優點。

剛接觸信息化時,企業管理者往往會詫異於其眼花繚亂的功能:太方便了、太直觀了,以為上個系統就能讓企業的管理盡在掌握。

其實不然,在上系統前沒有解決的管理問題,系統上去後不但沒有解決管理問題,反而會把管理問題和矛盾加劇。

工廠上IT系統來考核員工績效,但有了系統大多數工廠仍保留手工記錄;原因就在於擔心繫統不準確或是不好變通。於是每到月初,大家忙手工核對兩套系統的差異;就像戴了兩塊表,卻不知道哪塊時間準。建立系統原本是為了提高效率、減少工作量,但適得其反。而越是有兩套系統共存,系統信息的錄入就越不及時和不準確,系統應用就更差,進入了惡性循環。

從精益到工業工程

精益由何而來呢?精益的創始者大野耐一曾講過:“豐田生產方式就是豐田式的工業工程”。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簡稱IE): “工業工程是對人、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等所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一門學科,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認、預測和評價。”

我就給各位簡單回顧一下工業工程的發展歷程,工業工程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

IE+IT:離開精益,MES有點苦!

1、奠基期(1890—1930)

這一時期的主要方法是勞動專業化分工、時間研究、動作研究、作業標準化等,形成了基礎工業工程(基礎IE)的體系。典型代表就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

2、成長期(1930—1945)

這一時期由於吸收了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創立了許多IE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人機工程、設施規劃與設計、物料搬運、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控制、成本管理以及工程經濟分析等等,形成了現代IE的主體。

3、成熟期(1945-1979)

運籌學成為IE的理論基礎,計算機為IE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應用數學理論方法描述、分析和設計各種系統,直至系統的尋優。這時期,最大最耀眼的明珠莫過於豐田和精益思想。

4、發展創新期(1980至今)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工業工程所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同時又為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手段。同時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用於IE,完善了IE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目前 IE全面應用於各行各業中。

國外軟件到中國,水土不服?

工業工程第三、四個階段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吸收了信息技術,逐步產生了MES/ERP等信息化系統。歐美IT系統正是在新老IE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並與企業文化和管理流程相匹配。

而這些軟件系統拿到中國,就遇到各種問題,經常聽說“上XXX找死,不上XXX等死”,就說明了國內企業的糾結和國外軟件的無奈。

IE+IT:離開精益,MES有點苦!

我們出去看歐美的信息化系統:做得很簡潔,用得卻挺好。而國外的軟件專家一到國企,就會感覺:業務不清、需求不明… 原因不在於軟件本身,而在於管理本身的差距,缺少了精益的土壤。

IE+IT優勢

說了那麼多,IE+IT會給信息化帶來什麼樣的優勢呢?我總結了5條:

1、需求解讀者

IE與工廠所有部門的不同級別都有接觸:熟悉生產,瞭解供應鏈,懂得財務,深諳流程;IE常常比提出者更清楚真正的需求。不少用戶會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甚至南轅北轍的需求,這時IE就會說NO!

2、業務改善者

信息化時組織變革的重要推動力,而不是將企業原來的做法照搬到計算機上就可以實現的;必然要進行業務改善,IE天生就是改善的推動者,有了IE的支持,配套的業務改善將會有效推動,幫助信息化系統的落地。如果業務流程不能改善,盲目進行系統開發,結果只是形式上的改善。

3、思想的賦予者

計算機語言是01的二進制代碼,01本身沒有邏輯、沒有思想。而IT人員並不是把數據轉化成信息的人, IE恰恰便是把數據整理成信息的解讀者,IE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來展現數據,哪些信息是關鍵,更重要的是IE很清楚什麼樣的部門想用什麼的軟件來實現什麼的功能,更清楚什麼的信息是有價值。

4、數據的提供者

IT系統的運行非常依賴於基礎數據的完備和準確,許多實施ERP/MES 的企業數據都是依靠估計值,數據來源不準確,進而影響到生產週期、產品成本、生產計劃的準確性。IE能進行動作分析,方法研究和時間測定,能夠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為實現信息化提供數據保障。

5、系統的優化者

IE凡事都講求效率和防呆,關注人機工程和用戶體驗,而系統能做到靈活簡潔才是有生命力的系統。

IE+IT怎麼做

怎麼做,有點複雜,我先放一張圖,供各位點評,以後再詳細論述。

IE+IT:離開精益,MES有點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