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1月18日上午,在行政辦公區市委大樓一樓大廳,總書記親切慰問了在副中心工作的600多名幹部群眾代表,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他動情地說,你們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了貢獻。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新時代北京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這件大事辦好。希望大家以新辦公區的新氣象,在各項工作中實現新的更大作為!

18日下午,北京日報記者前往城市副中心,追訪了其中幾名代表,還原這一珍貴的歷史時刻,並記錄下代表們內心的真切感受。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新聞聯播》視頻截圖

“總書記好!”“歡迎總書記!”18日上午11時30分左右,習近平總書記在市委大樓慰問了奮戰在副中心的幹部群眾代表。當天一樓大廳和二樓樓道里都擠滿了人。總書記剛下電梯,人群中就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和總書記打招呼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被簇擁在大廳中央的總書記和周圍的人一一親切握手,並向大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當天參與慰問的600多名幹部群眾,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和總書記見面。總書記的親切、和藹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直機關團工委劉煦淳:

他關懷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劉煦淳(左)接受採訪回憶總書記來慰問時的情形。蔡代徵 攝

說起這次和總書記的見面,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劉煦淳難掩激動,“真是挺幸運的,我站的位置特別偏,是在一臺攝像機的後面。本想著總書記不會過來握手,沒想到總書記轉了一圈,和站在第一排、第二排的人都握了手,我也握到了!”

在和眾人親切握手之後,總書記站在大廳中央發表了大約15分鐘的講話。“說的話很溫暖和貼心,不僅肯定了城市副中心建設工作,也很關心我們搬遷過來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總書記對大家懷著對工作的責任感在堅守,予以充分肯定。”

“我們很多人來副中心單程一個半小時,來回就是三個小時,真是挺辛苦的。總書記還給我們算通勤的時間。聽著這些暖心的話,我感覺,總書記真的是發自內心地關心著我們,他不僅僅是心懷天下,心懷國家大事,同時也關懷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劉煦淳所在的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是首批遷入副中心的單位。“原先是在長安街沿線、東單路口東的一座大廈裡辦公。去年11月22日啟動搬遷,東西的搬運都是在夜裡進行。2018年11月26日我們正式到副中心上班。

那天是個週一,我記得特別清楚。”

住在東二環的她,自從單位搬到副中心後,通勤時間明顯長了,“坐地鐵,或者在網上訂票坐定製公交。不堵車的情況下,單程是1小時10分鐘。”劉煦淳說因為自己住得比較靠東邊,和很多同事相比,通勤時間還算是短的。“不過大家都克服困難,根據各自情況,或者開私家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每天按時按點來單位上班。”

通勤時間雖然延長了,但辦公條件卻比之前明顯改善了。“辦公大樓美觀大方,我們辦公空間也很寬敞,景觀設計也很不錯。”

“這次總書記的慰問,對我們搬遷過來的機關幹部來說,是巨大的鼓舞,也是巨大的激勵和鞭策。大家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一天接一天踏踏實實地努力奮鬥,把我們的城市副中心建設得更美好,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劉煦淳說。

副中心建設者代表胡憲章:

我第二次在副中心和總書記握手!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A1項目常務副經理胡憲章特意在行政辦公區市委大樓大廳拍照留念。蔡代徵 攝

在被接見的幹部群眾代表中,身著一身藍色工裝的胡憲章是最特殊的一個。他是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A1項目常務副經理,“我這已經是第二次和總書記見面啦!今天又一次和總書記握了手。”49歲的胡憲章說起來十分高興。

和總書記的上一次會面是在兩年前。2017年2月24日,總書記首次到副中心視察,接見了奮戰在工地上的副中心建設者們。

“就是在市委大樓前面廣場的位置。”胡憲章向記者比劃,“當時還正蓋著,到處都是腳手架。總書記跟我們握手,囑咐我們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

時隔兩年,總書記再次來到副中心,“我們歡迎總書記來檢驗我們的建設成果。”作為副中心的建設者之一,胡憲章滿滿的自豪。他所帶領的團隊實施的城市副中心A1項目,也就是市委大樓項目,總建設面積32萬平方米,“從一開始一片荒蕪,什麼都沒有,到現在投入使用,前後用了不到3年時間,我們馬上就要投入另外一座大樓的建設項目。”

讓胡憲章感覺特別暖心的還是總書記的講話。“總書記當時就站在我們面前,背後是‘為人民服務’的紅色牌匾,講的話都很樸實,一句句都說到了我們心坎裡面。”當總書記說到感謝這一代人對歷史責任的付出時,胡憲章心頭一熱,“那一刻真是特別感動。”

從2014年2月、2017年2月再到今年的1月18日,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視察北京,胡憲章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見證者。

“2014年春,總書記第一次來北京視察,當時我們團隊在老市委大樓那邊做維保工作,總書記提出的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當時是第一時間聽到耳朵裡。2016年,我們就奔赴副中心工地。2017年2月24日,總書記視察副中心工地,我趕上了。今天,總書記再一次來到副中心,我又趕上了!”

這幾年在副中心夜以繼日搞建設,胡憲章和他的眾多工友們直接見證了發生在這裡的巨大變化: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交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一排排樹陣、一個個大尺度林帶為副中心構築起了生態屏障。

作為北京的重要“一翼”,副中心在廣大建設者的努力奉獻中快速生長,“用總書記的話說,往後會越來越好!”

行政辦公區物業服務負責人徐豔:

一次意外的握手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北京城建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行政辦公區市委辦公樓物業服務負責人徐豔(右)接受媒體採訪,回憶與總書記的這次“意外的握手”。蔡代徵 攝

“能與總書記握手,純屬意料之外,完全沒想到。”北京城建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行政辦公區市委辦公樓物業服務負責人徐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忍不住笑了。

“當時總書記正往大門口走,我作為工勤人員,站在原地,在人群中歡送總書記。沒想到總書記走到我們身旁,與我們這一側的工作人員一一握手,當時我這激動呀,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徐豔說,自己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總書記的面龐,總書記臉上的微笑,她久久難忘。

“總書記既發表了高屋建瓴的講話,又很關心幹部職工的工作生活,還給大家送上新春的祝福,講得很細很全面。”徐豔感慨地說,“我們想不到的總書記都想到了。”

作為物業服務商,徐豔和她的團隊平日主要進行運維服務保障的工作,從地下停車場,到電梯間、設備間,再到園林景觀,都是他們的“責任田”。“這棟大樓當初就是由城建集團建設的,現在也是由城建集團進行管理,我們既要建得好,又要管得好。”徐豔說。

2017年11月,市委辦公樓即將封頂時,徐豔就率隊來到了行政辦公區,先行對設備等相關情況進行摸底。每天清晨不到7點,徐豔從東南三環的家中出發,跨越36公里來到工作崗位,常常是晚7點後才下班。由於大樓有30多萬平方米,體量比較大,徐豔和其他工勤人員一天巡視下來至少要走兩萬多步。

“辦公人員日常通勤是比較辛苦的,我們希望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和服務,讓大家安心舒適地工作。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的目標。”徐豔說,如今大樓用上了智能管理系統,無論是大廳燈光,還是會議室溫度,都能實現自動化控制,更加精準高效,智慧辦公在行政辦公區正由設想變為現實。

“這次總書記來視察,是對我們的莫大鼓勵,也是對我們的巨大鞭策。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為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做好後勤保障服務。”徐豔表示。

新聞回放

行政辦公區大樓是這樣誕生的

總書記給我們算通勤時間,他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位於通州區潞城鎮,佔地約6平方公里,計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佔地1.2平方公里,主要建設北京市四套班子和四個委辦局辦公樓,同步配套建設政務雲計算中心、綜合物業樓、工勤人員宿舍、配送中心、信訪中心等工程;並同步完成11.7公里綜合管廊、9.4公里道路和3.5公里景觀水系等市政配套工程。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後續行政辦公樓、文化體育設施等。

其中,已建設完成的行政辦公區“四大四小”工程(A1-A4工程)建設標準達到了綠色建築三星級水平,實體質量獲得了中國鋼結構金獎和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盃。室內環境檢測全部合格,且優於規範要求,達到Ⅰ類建築標準。

項目經理寧衛東,這個在建築工地堅守了23年、做過北京老市委大樓修繕工程的“老兵”,再次參與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新市委大樓的建設中。

2016年開春,A1項目生產副經理褚炳鋒帶著60名工人進駐現場,他們住在集裝箱內,吃著泡麵,在零下10度的氣溫下,硬是用18天建好了1600米的硬質圍擋,再用不到一個月移走6.3萬方棄土,清理完現場。

與此同時,寧衛東率隊開始了涵蓋現場策劃、人員策劃、進度策劃、質量策劃、安全策劃等在內的整體項目策劃。

南側澆築點設循環道,北側設丁字路,汽車泵支腿處和車輛會合處將道路加寬到12米……在科學的項目規劃下,每天一百多臺車輛機械在內場運輸施工,也沒有出現擁堵排隊現象。

2016年8月26日,A1樓打下第一根基礎樁。26至32米深、直徑800毫米的基礎樁,24臺鑽機平均一天能完成100根,最多的一天完成了130根樁的施工任務。至10月15日,A1項目僅用50天就完成了全部3920根基礎工程樁的施工任務。當天,駐場的北京市質量監督總站副站長帶隊檢查,所有樁全部達到質量標準。

10月14日,中區開始綁紮底板鋼筋;10月25日,主樓打下第一塊底板;2017年1月14日,完成主樓結構封頂。

在氣溫驟降的寒冬,夜間到了零下5攝氏度,北方工地建築結構施工進入最棘手的季節。外立面掛上阻燃保溫布,新澆築混凝土用保溼氈覆蓋,每200平方米加設暖風機增溫……工人們像呵護新生嬰兒般全封閉保溫,最快4小時,混凝土就達到了標準強度。

夜以繼日的衝刺下,A1樓平均每4天就“長”出一層,17臺塔吊同時在現場忙碌。伴隨最後一倉混凝土的澆築,A1樓最終以92天封頂、完成31.5萬平方米主體結構施工的“副中心速度”,刷新了北方冬季施工紀錄。

時任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的王首娟說,這是一支團結拼搏的隊伍。寧衛東常年住在工地,無法陪伴妻子和剛上小學的孩子,他給妻子發微信說,我雖然不在你身邊,但你會以我為榮,冷靜而自信。常務副經理胡憲章在結構施工最忙的時候,手臂意外骨折,他打上石膏,用衣服遮著傷臂,三個月沒回家,“回家媳婦就不讓我來工地了,我不能回家。”他依然面露微笑。

2017年5月,A1項目順利通過主體結構驗收,成為行政辦公區第一個通過結構驗收的項目。在工程現場,一批批建設者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為城市副中心添磚加瓦。大幹快上的“副中心速度”和精益求精的“副中心質量”是所有參建者用智慧與汗水創造的建築奇蹟。

記者:王海燕 陳雪檸

監製:王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