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圈子”,找個“樂子”,做個“傻子”,這才是最好的活法


有個“圈子”,找個“樂子”,做個“傻子”,這才是最好的活法


得自於心,蕩然無累。

有個“圈子”,找個“樂子”,做個“傻子”,這才是最好的活法


1. 有個“圈子”

古人說:“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

只要志趣相投,觀念一致,人就會自然聚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用流行的話來說,叫做“圈子”。

有志同道合的“圈子”,既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又能有所幫助,可以說是人生必需的。

圈子精緻,開心就好。

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你的生命裡。

比起讓別人開心,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

與其終日不安,不如享受現在,和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

圈子不在大小,要在精緻,歷史上的“竹林七賢”,也不過區區七人而已。

俗話說:鳥擇枝而棲,人擇賢而交;長與瘋狗伴,不病也類犬。

你所處的圈子,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圈子對了,笑口常開。

一群人因為共同的愛好,或是相同的理念,有時相見,有時懷念,釋放內心,張揚個性,多麼好!

圈子交心,知己二三。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工薪階層進不了燈紅酒綠的圈子,胸無點墨入不了琴棋書畫的圈子。

圈子不必太多,要在交心。

通訊和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交到朋友所要付出的成本越來越低。

微信裡多的是一時興起互加的好友,但是大多數沒時間多聊一會兒。

泛泛之交總不能讓人滿足,心心相印又很難做到,知己二三人,足矣!

圈裡圈外,人來人往。

圈子裡的成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成員會因為不同的觀點或者發展,最終脫離一些圈子,進入另外一些圈子。

圈裡圈外,人來人往。圈子只是人生裡階段性的產物。

如果有一個圈子伴隨自己終生,肯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你會發現,只有在特定的時期,某個微信群才格外活躍,如同學聚會的時間,同學群才活躍,平時就那麼幾個人發聲。

為什麼?因為大家還有很多不同的圈子,人的精力有限,投入的資源也有限。

看透圈子的本質,你才能理解現實中的冷熱親疏。

有個“圈子”,找個“樂子”,做個“傻子”,這才是最好的活法


2. 找個“樂子”

古人說:“人不可以無癖。”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要有個癖好,給自己找個“樂子”。

梁啟超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細想來,人活著無非也就圖一樂罷了。

皇帝整天國家大事,需要找個“樂子”放鬆。

唐玄宗精通音樂,親自排練宮女歌舞,以至於被後世尊為戲曲梨園行當的祖師爺。

後唐莊宗李存勖,愛唱戲,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李天下”。

宋徽宗精於書畫,創“瘦金體”。

明熹宗朱由校鑽研木工,曾經親自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當然,我們學習他們“找樂”的精神,更要吸取他們因為“樂子”而耽誤國家大事的教訓。

平頭百姓,生活本來就不容易,更要給自己找個“樂子”。

清代沈復在自傳《浮生六記》中,記載了他與妻子弄假山盆景、養花種草、出外遊玩、飲酒作詩等“閒情”。

夫妻二人布衣菜飯,貧寒之中,還能找點“樂子”,真算得上是一種藝術人生了。

有個“圈子”,找個“樂子”,做個“傻子”,這才是最好的活法


3. 做個“傻子”

我們都是聰明人或努力變成聰明人,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傻子。

我們處處爭先,步步算計,為得到的歡呼,為失去的憂傷,我們的心一直“懸著”。

我們走得太快,以至於錯過沿途的風景;我們看的太遠,以至於無視眼下的感受。

仔細想想,我們做個“傻子”又何妨?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擁有大智慧的人心甘情願做個“傻子”。

我們都知道,做人傻一點才幸福,太聰明會很累!

想得太多,容易情緒鬱結;在乎太多,常會敏感多疑;糾結太多,容易導致焦慮崩潰。

但是讓一個人聰明人放棄“聰明”,做個“傻子”,他恐怕一時做不到。

賈平凹說:“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聰明人難,做小聰明易,做聰明到愚人更難。”

其實,做個“傻子”的過程就是一場修行。

“得自於心,蕩然無累”,放下沉重,收拾起雲淡風輕,修行不止,精進不止,如年輪,雖有褶皺,卻是沉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