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不知何時,茶有了一個叫做“冷後渾”的新說法。

大體的意思就是沖泡茶之後,待其完全冷卻,茶會變得渾濁,此時再將其放入熱水中溫杯加熱,或者注入熱水,渾濁的茶湯會重新變得清透。冷後渾在沒有暖氣地區的冬天最容易見到。一提起沒有暖氣,有些朋友不禁心裡一涼,想想冬天的溼冷,一股寒意湧上心頭。

在冷後渾整個過程中,最為有趣的便是渾濁時加熱變清澈,而這冷後渾在紅茶上最為常見,其他茶類也有,不過並不常見。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冷後渾是怎麼形成的?

紅茶更容易出現冷後渾,是因為在紅茶的製作工藝中,萎凋和揉捻的環節。鮮茶葉先經過萎凋,失去了部分水分,進入揉捻環節後,茶葉外表被破壞,加快了茶葉含有的茶多酚與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能力,產生了茶黃素,茶黃素繼續氧化,又產生了一種茶紅素,這也屬於發酵的一部分。

氧化發酵所產生的茶黃素是形成紅茶黃而亮的物質,而這茶紅素是形成紅茶紅湯紅葉的主要物質, 兩種“素”不僅在顏色上是主要成分,在味道上也是。茶黃素會影響紅茶的鮮度,茶紅素會影響茶葉的濃度。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這冷後渾的主要原因就是茶中含有的茶黃素、茶紅素和咖啡鹼。溫度較低的時候,這幾種物質就會締結在一起,溫度高時,則締結不明顯,隨著溫度降到最低,這時的締結物最大,自然會出現冷後渾,冷後渾還有另一個專業的學名,“茶乳酪”。

說的有些多,簡單一句話說說:紅茶中含有的茶黃素、茶紅素、咖啡鹼,在低溫環境下會締結在一起形成難以溶解的物質,溫度升高便會溶解,變成遊離狀態。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冷後渾有何影響?

迴歸主題,朋友們也知道這冷後渾是啥玩意了,其實茶出現冷後渾,並不代表茶好,也不是什麼因為什麼農藥殘留,一些茶商用冷後渾做文章,說什麼冷後渾是優秀紅茶的特徵,大家大可不用相信,純屬扯淡,難道紅茶沒有冷後渾,就不是好紅茶了嗎?

國內的紅茶種類,像滇紅這樣的大葉種紅茶,茶葉內的多酚類物質含量高一些,就容易出現冷後渾,還有的像正山小種,出現冷後渾的幾率就很低。還有金駿眉的發酵較輕,也難以出現冷後渾。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所以,冷後渾無法決定紅茶是否優質。

要非得想出現冷後渾,這個也簡單,你把這置茶量放多些,泡非常濃的茶,茶黃素、茶紅素和咖啡鹼在茶湯中的濃度增加了,再放入冰箱中冷藏一下,都可以出現冷後渾。

有些茶商用冷後渾作為萬能回覆,一些由於製作工藝出現缺陷而引起渾濁的茶,跟冷後渾可不搭邊。一些綠茶、紅茶由於身披茶毫,毫毛較多,沖泡後毫毛脫落,茶湯看起來會有些渾濁,如果又被用冷後渾解釋,直接開打吧。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綠茶、紅茶出現毫毛多的情況,只能說明這茶的原料嫩,並不是說明這就是好茶,好茶體現在多方面。光嫩可不行。

大家要識別是否真的是冷後渾。只需將渾濁的茶湯進行加熱,若能恢復清透就表示沒問題,不能恢復,那就是真的渾。工藝缺陷造成的渾濁,冷卻或加熱都是渾濁的。

我是頭綠身不綠的“綠豆芽”。致力於將好玩、有用、能看的常識、知識、好物分享給大家。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我的主頁中觀看:

我國傳承千年的茶文化,在近代的硝煙和貧困中被百般摧殘,真正的茶文化是什麼模樣,大部分人已經說不出個究竟。弘揚傳播中國茶文化,是門嶄新的學問,我們需要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茶文化進行梳理。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學習,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

泡茶時,偶爾出現的“冷後渾”是啥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