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诗人在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佛教经典著作中最伟大的,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一部佛经。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有一个名叫王玫的人,为了给父母双亲祈福消灾,就出资制作了一卷用雕版印刷术制成的《金刚经》,这是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也表明刊刻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金刚金

雕版印刷的产生

雕版印刷术就是在木质版材上雕刻图文并直接进行印刷的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主要是将文字雕刻在石块上。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就常命人刻制石碑以记录其历史功绩,宣扬功德。到东汉末年,石刻已成为重要的典籍记录手段,于是出现了“拓印”,就是现今的“碑帖”。做法是把一张薄纸事先浸湿,敷在要复制的石碑上,再轻轻拍打,使纸在刻有字的地方依字形凹下去,使薄纸与石碑结合,待纸干后用刷子蘸墨,均匀地轻刷,使墨均匀地蘸在纸上,等待纸干后把纸取下,就得到一张完整的黑底白字的石碑拓本了。用这种复制方法,得到的字体是反向的,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拓印与雕版印刷的不同之处在于,拓印时将墨汁涂在纸上,而雕版印刷则是将墨直接涂在雕版上。

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秦始皇

雕版印刷的灵感来源于古代石碑刻文、印章的使用。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印章。当时的印章多是刻成凹入的阴文,两汉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阳文印章的流行,提供了一种从反向字体和凸形字体来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这种技术在文字雕刻中,更近似于印版的雕刻——印版要求不但文字是凸形的,而且是反向的,这个要求只有印章雕刻与之相似。到了南北朝时期,刻碑上出现了反向文字和阳凸文字,这表明印刷术所需要的文字雕刻技术已经成熟。虽然我们对雕版印刷技术发明的具体年代还不太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是在隋末唐初的几十年间,即7世纪前后。

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程序与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程序一般可分为写版、雕版、上油墨、印刷等四个步骤。写版之前,先选用文质细密并坚实的木材作为版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请书法很好的唐乾符四年(877)历书(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人将所刻的内容写于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再将写好的纸张字面朝下反贴于版材上。接下来就是雕版,用刻刀按字形把字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并校对是否有误。如果无误,那么一版面便制作完成。然后就是上油墨,即把雕刻好的版面固定在一个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抹在预印的版面之上。刷墨的步骤完成后,就可以印刷了,把白纸覆盖在刻好字并上好油墨的版材上,用刷子轻轻地揩拭均匀,揭下来后文字就转印到纸上,并且成为正向文字。这样就完成了雕版印刷的全过程。

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敦煌莫高窟现代图

早期雕版印刷活动基本在民间进行,主要印刷两类文字材料:一类是佛教经典,另一类是同民生密切相关的历法、医药之类。敦煌石窟所出的《唐大和八年甲寅岁(834)具注历日》是迄今为止从中国本土发现的、绝对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868年王玫为给父母消灾而制作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全经由7张纸粘连而成一卷,全长488厘米,宽30.5厘米。卷首一张刻印有佛教故事图,是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座上给须菩提长老说法的情景;其余几张刻有全部经文,卷尾也有画面,画面上最后一行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这卷印刷品首尾完整,文字古拙遒劲,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厚,墨色也浓厚均匀,印刷清晰鲜明,表明刊刻技术已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份经卷于1900年在甘肃敦煌被发现,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骗,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

追溯千年之前,看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在唐朝引领风骚的

伦敦博物馆现代图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9世纪中期,唐代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同时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雕印的种类很多,除佛书9世纪中期,唐代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同时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雕印的种类很多,除佛书外,还有道书、历日、医书、字书等;印书的地点也很广泛,除长安、洛阳两京外,以长江流域为最兴盛。自上游的剑南东西两川,到中游的江南西道,一直延伸到下游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道,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官府和民间都在进行雕版印刷。印刷的数量发展也很快,可印制数千本之多,印刷质量趋于成熟。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文化史上灿烂夺目的一章。它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至巨至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