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當孩子有不合理的行為、要求時,作為家長,應該進行限制。可是要講究技巧,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就會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行為。那麼,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使孩子更易於接受批評和建議呢?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一)

小鳴想暑假單獨和朋友們到外地去旅行,被媽媽當場拒絕了:“不行,絕對不行,你想都別想,你才多大啊,萬一碰到壞人怎麼辦?出事了怎麼辦?”

小鳴一聽,犟勁兒也上來了:“我偏要去,你不同意我就離家出走!”

媽媽聽了更火冒三丈了,聲音也提高了不少:“好好好,你去你去,你去吧啊,去了就別回來了!”

小鳴也不甘示弱,聲音比媽媽更好:“管管管,一天到晚就知道管管管,這不準那不準,你乾脆買個籠子把我關起來得了,這樣我就哪兒也去不了了!”

結果兩個人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雖然後來小鳴沒有離家出走,但是整個假期都悶悶不樂,也不太理會媽媽。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小鳴媽媽直接強硬地否決了孩子的想法,由此引發了孩子強烈的反抗和不滿。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二)

小鳴的同學曉峰的媽媽採取的態度就截然不同。聽到兒子單獨到外地旅行後,並沒有如臨大敵,而是平靜地說:“我理解你的心情,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跟你一樣,渴望獨立,希望可以和朋友一起去旅行,遠離親人和學校,呼吸自由自在的空氣。”

曉峰一聽,覺得有機會,就試探地問:“真的嗎?”

媽媽回答:“當然啦,不僅媽媽和你,幾乎所有人在這個年齡時,都想到外面去看看。”

看到曉峰的情緒進一步平和,媽媽繼續說:“儘管這樣,但現在我還是不能答應你。首先,你還小,還沒到單獨出去的年齡;另外,旅行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你還不具備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

這時,曉峰聽了覺得有些失望,但還是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媽媽接著說:“不過,我答應你,等你17歲時,給你一次單獨和朋友出去旅行的機會。”

曉峰聽了,喜出望外。

媽媽繼續補充說:“不過,也是有條件的哦,在這之前,你要好好學習各種地理知識,還有學習鍛鍊應變能力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沒問題!”曉峰十分爽快地答應了媽媽的要求。

整個暑假,曉峰都在興致勃勃地收集各種旅遊景區的資料,對不少景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如數家珍,還時常向媽媽請教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應對方法。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顯然曉峰媽媽的處理方式要更藝術些,先是對兒子的訴求表示理解,然後才對兒子的行為進行了明確的限制,並申明原因。與此同時,還不忘給孩子提供一個實現希望的機會,巧妙地激發了兒子學習的興趣。

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會聽話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