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晚清史|光緒皇帝學英語及皇室生活記趣

述評:光緒皇帝學英語

1892年2月4日

清國上海,12月28日訊:

《紐約時報》晚清史|光緒皇帝學英語及皇室生活記趣

光緒

從去年12月份開始,大清國開始發生該國曆史上最大的變化。毫無疑問,這種變化將在今後若干年裡對整個帝國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可能進一步打開保守封閉的枷鎖,將大清國帶入人類進步歷史的前沿。總之,這種進步將超越過去50年變化的總和。產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清國最高統治階層最近發生了重大的政策變化。在數萬萬清國人中,有一個人思想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國家的每一個人,他就是大清國皇帝陛下。

今年20歲的大清國皇帝陛下(在大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佈詔書告知全國的。皇帝陛下學習外語這一消息真讓此間人士感到意外,他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光緒皇帝屈尊學習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們都認為,死死保住3000年前就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應付當今列強,必須相應地改變國家制度。他的政治顧問們在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了很高的智慧和膽量,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人膽敢苟同類似的想法。皇帝陛下週圍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國未來應該在文明國家的行列中佔據一個適當的位置。

特稿:清國皇室生活記趣

1886年8月29日

據香港《每日新聞》:

清國皇室的皇子們在未諳人事時就在教育上獲得最嚴格的訓練。他們每天凌晨起床,由宮內唯一的太師授課。第一堂課是中國文學。當這些皇室學生走進教室時,老師要從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學生們的“大請”,他也回敬一個禮並坐下。

如果功課記熟了,一個學生會把書放在太師面前,然後回到座位反覆默記。如果功課沒有背熟,太師會叫一個在場的太監拿一根教鞭來,再做一次正確的示範。每位皇子由八名學生(滿語叫“哈哈珠子”,即隨侍皇子皇孫的幼丁)陪讀,他們要與皇子學習同樣的課本。更加嚴厲地訓誡後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來,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但另一方面,如果皇子與其他學生學得一樣好,他們也會受到嘉許或得到獎賞。

對最桀驁不馴的皇子,作為最後手段,只有讓他自己挨教鞭。儘管太師多數時候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但實在忍無可忍,也會把他帶去見皇上。這時,清帝會命令一個太監擰他的臉。皇太后就是用這一方法處罰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國文學課要上兩個小時,然後是用滿族的通古斯語和蒙古語作文。教師的級別比太師低一些,稱“師傅”,他須在門口恭迎學生,並要先鞠躬,然後才開始上課,學習滿族通古斯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學習地方方言。

接下來的課程是在“諳達”(滿語,教習皇子皇孫弓馬、國語的人)輔導下進行馬、步、箭等競技運動。擊劍、摔跤,年輕王子們一整天都用來進行腦力與體力的訓練,他們睡得比較早。每天飲食也是定時定量,決不允許賭博。

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如果確定為皇儲,還要為他選太子妃。選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他選一位比他長一歲的宮女試用,教他學會怎樣做丈夫。如果皇子同意,這位宮女也可以立為太子妃。

皇后的尊號在妻妾成群的後宮內只許一人使用。其他妃嬪除非獲得皇太后的准許,否則不準與皇帝過夜。清帝就寢時,床邊有8名宮女侍候,還有16名從內務府傳來的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職責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音。清帝醒來的第一個動作是擊掌召喚執勤宦官。

每年春節,皇帝陛下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一場宮內大宴。皇后坐在皇帝陛下的左邊。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體妃嬪匯聚的場合,皇帝能見到他所有的愛人,並對她們進行比較。皇后將食物遞給宦官們,他們接到食物後會把它們恭敬地放在膝上。皇帝陛下也用同樣的禮節向他的妃嬪們賜食。


《紐約時報》晚清史|光緒皇帝學英語及皇室生活記趣


書名: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

書號: 9787515408675

著者: 鄭曦原 編

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 譯

出版年月:2018年11月

平裝定價: 70.00元

精裝定價: 110.00元

《紐約時報》創刊於19世紀中葉(1851年),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紐約時報》自創刊以來就有了對中國的報道,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系列報道之深入,令人驚歎。本套叢書分三本:

《帝國的回憶(第3版):晚清觀察記1854-1911》

《共和十年:民初觀察記1911-1921》

《浴火重生(第2版):中國抗戰觀察記1937—1945》

晚清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本書所反映的時代,中國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劇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及時、全面、連續地觀察和記錄了這段歷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革命及華僑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實珍貴的史料,又構成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晚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