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愛因斯坦日記裡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猶太人,早年遭遇納粹迫害,人權主義者,集這幾大要素於一身的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是睿智、慈善、散發著人道主義精神的聖母形象。

長期以來,在公開場合、公眾印象中,他的形象也的確如此。然而,近來隨著他1922年東遊中國日記內容的公開,人們對這一固有認識產生了爭議。

1922年的中國,是貧窮落後的,內部軍閥割據、外面帝國列強瓜分中國之心已成公開秘密,誰最苦?自然是來到中國遊覽觀光的愛因斯坦所見的中國百姓們。

1922年,愛因斯坦日記裡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愛因斯坦觀察中國人的印象見樓上,不過我覺得紐約時報這個翻譯有點找事兒的嫌疑,那個年代窮,吃都談不上餐餐飽腹,衛生和儀表就更別提了,骯髒這個字眼今天還裹挾著對人格貶低的另一層含義,姑且就理解為髒兮兮吧,時代原因,這個印象也算正常。

他談到中國人吃飯不坐板凳上,其實也不是這樣吧無論是史料、圖片資料,在板凳上吃飯的人都是大有人在的,只不過可能愛因斯坦觀察的是最平頭百姓的人生,究其根本還是一個字——窮,那會兒子,窮苦人家可能一件衣服都得一家人誰出門誰穿,還要每個人吃飯都有個板凳……有點勉為其難,這對彼時已經在科學界小有成就、卻在人文知識方面涉獵不足的富庶科學家來說,有些難以理解,畢竟那個年代信息沒有互聯互通,第一印象是有待進一步經驗改造的。

孩子也無精打采,一個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宗族制約,中國孩子並不是自然發散式的成長,另外一個導致無精打采的原因還是:窮……吃不飽,怎麼折騰。

1922年,愛因斯坦日記裡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愛因斯坦見到出殯的不理解來自文化認知不同吧,就像西方的貼面禮,中國人會覺得耍流氓一個感覺;空氣中的惡臭,試問這世界上哪個貧窮又混亂的地方不是這個味道?

談到中國人的任勞任怨,這個可謂是雙刃劍吧,中國人的天性如此:只要給個活幹,我們就不會折騰,和少幾個工錢、休息日就要鬧罷工的西方有很大區別,這深說就要扯到意識形態的塑造方面了,不談了。

1922年,愛因斯坦日記裡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愛因斯坦最後談到那個年代的女人長得不行,好奇中國男人是怎麼將民族繁衍下去的,套用句老話:餓你三天,吃屎都香。吃飯及繁衍這些是人的基本需求,而鑑賞美醜這是屬於需求層級的上一級的要求了。

國情、社情區別大,有這些非議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愛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有一種觀點是值得認同的:人可以有真實的感觸和想法,但要用善良和愛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去傷害別人,同時願意給予別人幫助。

觀點、認知會因為直接經驗的堆砌而改變,今天的衣著乾淨、吃飯講究的中國人,以及漂亮的中國小姐姐們,再給愛因斯坦他老人家看看想必他的日記就要記些別的內容了。

而所謂值得我們抨擊的“XX主義者”是那些披著形形色色偽裝外衣,扮好人卻在傷害著他人的人。

1922年,愛因斯坦日記裡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