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裁員:帶著儀式感,手起刀落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華章妹說

其實裁員對企業正常運營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裁員從來不是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才是。

但年底裁員的做法總會把企業推上熱搜。年底敏感,裁員更需要有儀式感。

用對裁員方式,不僅能讓該離開的人離開,同時也能讓留下的人更有緊迫感。

對於管理者來說,究竟怎樣裁員才能恰到好處?以下,Enjoy: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01 年底敏感,裁員須謹慎

近日,摩拜方面否認“內部管理層人士確認裁員30%的消息”,但承認在進行崗位的調整和優化。

被否認的內部消息稱,“摩拜內部管理層人士透露,摩拜單車裁員確有其事,裁員幅度在30%。摩拜單車團隊規模近千人,這也就意味著有近300人即將面臨離職。”

除了摩拜在否認,去哪兒也在否認。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年底裁員總會把企業新聞推上熱搜,裁員對企業正常運營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但“年底”這個時間點,卻會給大家很多負面遐想,究其原因,這和中國人集體意識中的“峰終定律”有關。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是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提出的。

他認為,對一件事情的體驗,人們能記住的兩個點,一個是高峰時刻,一個是結束時刻,而過程中體驗的好壞比重、時間長短,對人們的記憶來說,其實沒多少影響。

“峰、終”兩個時刻就是這段記憶的關鍵時刻,因為人們最終評價這段體驗的記憶點,主要在這兩個關鍵時刻發生的事情決定的。

再說集體意識,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集體成員對於集體的目標、信念、價值與規範等的認識與認同。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02 “年終裁員”影響了中國人的“峰終體驗”

自然年的年終,一般離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不遠。

春節這麼喜慶的節日,對“家本位”的中國人來說,好成績、年終獎、壓歲錢、團聚、溫暖、歡樂才應該是主旋律。

在這個重要時刻之前,假如你被裁員,無論是來自親友的“關懷壓力”,還是春節更大筆的消費壓力,都會讓人感覺異常艱難。

而對於早就形成了“春節意識”的家庭、同學、朋友、同事這些“集體”來說,這樣的“負面消息”也不是大家期望得到的。

一方面,某種程度來說,年底裁員是和集體意識的對抗。

年終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是辭舊迎新、是繼往開來,不管是集體記憶還是個人記憶,一年結束是佔了時間先天優勢的記憶點。

大多數人原本期盼的年終獎還沒到手,辭退信卻先人一步,此時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通過峰終體驗,年底裁員讓負面記憶更加深刻。

在年底,員工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企業選擇裁員,這讓員工的安全感和企業的發展短暫地處在對立面上。

從經營角度說,裁掉一個月薪百萬的高管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短暫的“營收”,而大面積裁員,哪怕是基層員工,節省的人力成本也不是一筆小數。

但是,員工因為裁員而人人自危、軍心渙散、最後無心工作,這也是企業選擇在這個敏感時期做出裁員決策時,必須要面對的負面情況。

所以,年底裁員確實更為敏感,負面因素很多。

即便一些企業選擇在這個時候大刀闊斧,但也不會特別高調,“否定”就變成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03 裁員要有儀式感

如果說年底裁員全是壞處,那也有失公允,年底裁員最大的價值在於,為來年蓄積能量:

● 第一,在新年到來之前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調整,很多時候是在“財報”之下的逼不得已。

管理者即便冒著峰終定律負面效應的風險,也要裁人,那很有可能,不裁掉這些人,會影響更多人、甚至給公司的正常運營帶來極大風險。

權衡之下,裁員和活著,老闆自然會選擇先活下來,至少這保住了大多數人的飯碗。

● 第二,被裁的員工,不能百分之百說是不靠譜、能力態度有問題的人,但是大概率來說,在老闆眼裡,他們確實是團隊的“負分”。

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能為企業的穩定前進添磚加瓦。公司不養閒人,何不趁著年底,一拍兩散,來年好各奔前程。

● 第三,選擇年底裁員,讓那些價值觀不再適配的員工走人,也是一輪企業文化上的大浪淘沙。

老闆希望春節年假回來之後,公司因為人員調整而有新氣象。

以裁員的方式,重塑企業文化,尤其是拼搏、努力、奮鬥這些積極向上的內容。

一家企業走到年底裁員,很大程度上與員工沒有“居安思危”意識有關,這就讓企業文化陷入一種低效、倒退的尷尬境地,危機自然找上門。

而通過年底裁員時的文化重塑,製造適當的“危機感”,讓在職員工尋求自我改變,不失為一種殺雞儆猴的方式。

選擇年底裁員或許是不得已為之,但裁員的動作卻可以更加恰當和得體。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那麼對於管理者,瞭解了利弊得失,究竟怎麼做才能恰到好處呢?

1. 平穩離職,是企業有格局的表現

很多被裁的員工會報復性散佈企業信息或者做一些抹黑動作,大部分源於洩憤的想法,這個想法多半源自裁員過程中不合理的流程和賠償。

一些企業選擇裁員是出於“開源節流”的目的,往往會從那些即將轉正、還未轉正的人身上下手。

這樣一來,這批人很有可能就成了那些“低效率、磨洋工”的員工的替罪羊,也為所謂的成本核算背了鍋。

從成本價值出發最好的做法就是留下高績效員工,並且平穩地送走低績效員工。

何為平穩?至少要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企業和員工早已互相約定的流程走,有制度可尋可依,而不是說裁就裁,給人一種極大的“臨時感”。

還有一些企業爆出裁員的速度之快,到了連主管都毫不知情的地步,等著工作彙報的主管突然找不到人,一問才知道被裁員了,這對管理就是極大的不尊重。

還有一些企業,對賠償毫無敬畏給賠償。以各種方式剋扣被裁員工的賠償款,讓員工帶著不公平感離開。

這種企業往往做不大,因為他們的格局不足以支撐更優秀的員工選擇與他們長久前行。

有些人可能會說,很多美國的跨國公司會選擇讓被裁員工當天或者隔天走人,國外裁員文化和國內不同,兩種文化下處理問題的方式必然不同。

況且,即便是這樣的“快速”,也是有制度可以依照的。

再者,國外的法律體系更加健全,如果遇到不公平待遇,訴諸法律更為常見,但在國內,往往就會變成“以大欺小”。

阿里巴巴的“前員工”不計其數,離職意味著合作結束,但他們常常以“前阿里人”的稱號為榮。

對於老東家的成功,很多人還願意“與有榮焉”地送上真誠的祝賀。

究其原因,對離職儀式感的把握,是阿里成功的原因之一。

“當初興高采烈地入職,如今也要真心實意地送別。”

合作可以結束,但曾經共同戰鬥的友誼沒有結束,那些回憶屬於彼此。這是阿里的格局,也是阿里的文化、價值觀。

年底裁员:带着仪式感,手起刀落

2. 該裁的人,無論何時,都應該手起刀落

很多企業礙於“年底裁員”的負面影響,對那些早就該被裁掉的人,遲遲不肯“動手”,其實這是“兩敗俱傷”的做法。

任正非說過,對那些該裁掉的員工,早點讓他們走人,才是對企業和員工負責的表現。

一方面,拿著工資不出活,是員工對工作不負責的表現。

這樣的人,對團隊其他成員來說,是“不公平的存在”,對公司來說,是濫用資源和成本的表現,是管理者的失職。

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就該從公平性開始——

讓有成績的人得到褒獎,讓拉後腿的人得到懲罰,優勝劣汰,是競爭的本質,放在企業管理上,也是員工生存的本質。

另一方面,低效率員工被辭退,對他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說,是警醒。

誰能叫醒裝睡的人?讓他們在“被離職”的情況下清醒,看起來是打擊,但是痛定思痛何嘗不是一種成長?

熬過這些打擊重生的人,他本身的職業生涯或許才有更長遠的發展。

03 最後

年底裁員從來不是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才是。

用年底裁員的方式,讓該離開的人離開,讓留下的人更有緊迫感。

用優勝劣汰實現更好的資源分配和管理價值,讓企業核心價值傳遞更高效,未必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