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時間穿越回1924年的民國,在中山繁華的商業中心——石岐孫文西路街頭,人流熙熙攘攘,兩旁摩肩接踵的騎樓,一眼望不到盡頭,騎樓鋪面擺滿了各種商品,穀米、衣料、紙業、海味等等,不一而足。

對於時常置辦貨物的本地人來說,這些店鋪顯得親切熟悉,應有盡有的食用品,足夠日常所需,況且店主顧客彼此或許還是街坊鄰里呢!吆喝聲、討價聲,石岐話夾雜著些許隆都、客家口音,一派忙碌熱絡的景象。相形之下,佇立其間的一棟簇新的西式洋樓,雖高聳氣派,大門敞開著,似已做足虔誠迎客姿態,卻依舊門庭冷清,罕有一兩個進出的客人。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上世紀40年代的孫文西路(市檔案館藏)

這棟新建成的西式洋樓正是中山歷史上的第一家銀行——香山銀行,由歸國華僑郭泗泉開設,這位先行者並不幸運,因為銀行業務不佳,經營僅一年即告歇業。另一位華僑李文樞加入資本,接替經營,更名為“華美銀行”,可惜兩年後也因業務開展困難而自行停業。銀行沒能經營下去,這棟洋樓卻保留了下來,經營行業幾經變換,如今已成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洋樓上懸掛著1948年開業的思豪大酒店的招牌,雖為後人仿製,從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昔日的輝煌。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建於1924年的香山銀行舊址,1948年改建為思豪大酒店(攝於2012年,市檔案館藏)

繁榮的銀業市場 壽命不長的銀行

香山銀行未能成功立足,是否意味著當時中山銀業(金融業)並無市場?其實正相反,據《中山市志》記載,近代中山的銀業頗為發達,一方面得益於其地緣優勢所帶來的商業繁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外華僑所寄回的雪片般的僑匯。當時經營典當業、錢銀業、僑批業者為數不少,曾有過錢銀號96家、典當鋪24家,石岐的銀業在當時的各行業中位居前列。香山銀行之所以失敗,或許是因為當時人們已習慣於錢銀莊號這種渠道,後者經時長日久積累的口碑和信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優勢。

之後1929年開設的中山民眾實業銀行經營就比較成功,官方設立、政府資本注入或許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山民眾實業銀行的前身是中山民眾實業公司銀業部。1929年2月,國民政府決定將中山縣定為全國“模範縣”,由此成立中山民眾實業公司,縣政府將徵收田款存入公司作為資本基金,用於實業建設,但因成立6年都無成績,公司被裁撤,餘款作為基金,成立了“中山民眾實業銀行”,經營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業務也一直不錯。無奈日軍侵華,中山淪陷,中山民眾實業銀行最後在時局動盪中結束了營業。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1947年中山縣民眾實業銀行整理委員會議錄(市檔案館藏)

當時,中山還有一些大銀行所設立的分支機構,如1930年至抗戰前夕,法國商人創辦的“萬國儲蓄會”廣州南華總會設立的石岐支會;抗戰前後,廣東省銀行設立的“中山縣支行”;1946年,中國農民銀行設立的“中山辦事處”。

民國時期中山的銀業市場雖繁榮,但銀行的經營壽命普遍不長,戰爭當為首要影響因素。大樹與小草的長成,有年歲和朝夕之別,試想,那些小規模的銀號錢莊,雖生存不易,卻如蔓草,生生不息。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抗戰勝利後,1945年12月5日,廣東省銀行中山分行告知縣商會恢復營業的函。(市檔案館藏)

各具特色的業務 時有發生的欠貸

民國時期中山的銀行數量雖不多,經營業務卻各具特色。民辦性質的香山銀行主營存貸款業務,也兼營解付國外僑匯;法商設立的萬國儲蓄會中山石岐支會專營儲蓄業務,以分紅為噱頭,但因章程條款複雜苛刻,儲戶不僅難以獲利,反而本金容易損失,久之客戶流失嚴重,業務也難以開展;有官方資本的中山民眾實業銀行,業務相對綜合,經營按揭、匯兌、存款儲蓄等。

官辦性質的廣東省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設立的中山辦事處,與政府機關團體的聯繫較為密切,業務雖寬泛,但量並不多,前者主要代理省縣金庫、機關團體存款、匯兌、商業放款、居民儲蓄,兼辦僑匯、買匯業務等,後者主營農業貸款,兼辦其它存貸款。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廣東省銀行中山分行經營概況(部分,1948年)(市檔案館藏)

特色業務以中國農業銀行的農業貸款最為典型。由中山市檔案館館藏一份1948年7月29日中山縣政府抄發給各鄉農民、各鄉保合作社的《中國農民銀行石岐處代辦化學肥料貸換稻穀辦法》可見,當時農戶還可在該銀行辦事處用稻穀換取肥料:“申請時先將申請應還新興白稻穀半數運交農行指定之穀倉點收,其餘半數限新曆本年十月底以前以金風雪谷還清。”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民國後期,當局政府為了恢復農村經濟,改良農業生產,才推出此化肥及良種貸款的政策。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1948年7月29日中山縣政府抄發的《中國農民銀行代辦化學肥料貸換稻穀辦法》(市檔案館藏)

由館藏的多份檔案可知,當時銀行欠貸的情況時有發生,尚不論個人貸款,甚至一些單位、團體也有欠貸。1937年,中山民眾實業銀行就曾向縣第三區區立初級中學發過催款函,信中提到:“貴校前揭欠本銀行國幣三千三百三十三元三角三分,逾期已久未見清還,前經函催清債有案,現本行為急於收回現金以資週轉起見,除請張汝翹律師代為登報催還外,相應函達。貴校限於信到後七天內(即本月20日以前)清還本息,否則依法訴追,絕不展期,幸勿再延為要。”語辭態度強硬,又請律師又登報,可見也是銀行急需資金週轉,多次追債無果所迫。料想戰亂時期,追還欠款愈加艱難。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中山縣第三區區立初級中學關於民眾實業銀行催交本息的函(市檔案館藏)

銀行的誕生和繁榮是社會經濟生活蓬勃發展的需要,民國時期的中山,雖然戰亂頻繁,但銀行業仍然頑強地支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當時中山民間經濟的活力可見一斑。時代變遷,日新月異,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支付轉賬、儲蓄理財等以往只能依靠銀行櫃檯辦理的業務,但銀行機構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基礎角色仍然無可取代。

民國中山銀行業掠影

孫文西路160號中國銀行,為民國時期建築。(攝於2009年7月3日)(中山市檔案館藏)

文丨陳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