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說」“張溪”的由來

編 者 按

你可知道,在很久以前,中山張溪村原是海中的一個小島,以當時的烽火臺為島的主峰,分南坑、西坑。島的四周是海灘,水位很深,是路過的漁船停泊的天然船塢。

「中山傳說」“張溪”的由來

1986年1月1日,張溪河第一橋景色。(市檔案館藏)

該島四面環水,水面寬闊水位深,故水流湍急漩渦多,連最好的艄公路過這裡都要提起精神,倍加小心。前人形容當時在此處行船的艱難風險時曾有過這樣一首打油詩:“金古角,銀古角,不怕艄公惡,南風駛唔上,北風駛唔落。”據說,最早遷入張溪居住的是一個姓張名鳳光的漁民。約在元朝的時候,張鳳光攜同妻子倫氏及兒子從遠處移居到張溪定居,專門靠打魚取蜆為生,日子過得頗為艱難。

有一天,張鳳光扛著魚繒(魚網)到海堤邊捕魚。他把魚繒放到海里後,屢次起繒,繒網總是空空的,連小蝦也沒有撈到一隻。他只好沉住氣,又把魚繒放回水裡,耐心地等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起繒了,這回魚繒沉甸甸的,好像有一條大魚在網裡面躍動。他的心怦怦在跳,小心地把魚繒提起,撈起的卻是一塊長長的木頭。他氣惱了,把木頭拋回海里,又把魚繒放回水裡。不知怎麼的,又起繒時還是撈到這塊木頭,他一次次把這塊木頭地回海里,但又一次次地又撈到這塊木頭。一氣之下,他把木頭擲在海灘上,砍斷為三段,壘石為廟,稱為麥府三相公廟(張溪在歷史上是有過麥府三相公廟的)。

數年之後,遷往張溪居住的人逐漸多了,稱張鳳光為張公,張妻倫氏為張婆。後因兵荒馬亂,張公與兒子移居張家邊,張婆卻固執不肯移居他鄉,留在張溪。張婆死後,人們稱這裡為張婆塢,意思說張婆是這裡的開村人,取“張”的意思是為了紀念她。後來,居住在張婆塢的人認為此名稱名實不符,因這裡有南西兩坑,河溪水長流不斷,環境改變了,逐改名為張溪,傳至如今。

「中山傳說」“張溪”的由來

70年代的張溪村。(市檔案館藏)

資料來源:《中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三輯》/林鳳群選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